喀什地区新梅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新梅因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认可和青睐,成为水果界的“后起之秀”,是供不应求的“网红爆品”,也是果农增收的“致富果”。本研究介绍了喀什地区新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喀什地区新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新梅是新疆喀什地区传统的特色林果树种,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1]。近年来,喀什地区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不断优化新梅产业发展布局,加强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多要素发力、多产业融合,聚焦“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不断推进新梅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梅产业已成为喀什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柱产业。
1喀什地区新梅产业发展现状
1.1基地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喀什有效整合自治区驻喀服务团、产业研究院、外聘专家和地、县技术骨干力量,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常态化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和培训。加快推进20hm2新梅种质资源汇集圃建设,大力开展补植补造、嫁接改优等低产低效园改造,全力推进“三肥四水”、整形修剪、有害生物防控、适时采收等标准化生产管理,全面推动提标改造标准园和示范园建设,提升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的产业经营模式,发展新梅种植专业合作社60家,建设新梅国家产业强镇1个、自治区乡村特色产业示范镇1个、专业村127个,申请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新梅标准化生产基地25800hm2,建成戈壁设施新梅种植基地500hm2、新梅绿色有机种植基地1333hm2、出口基地3333hm2,完成新梅出境果园注册备案533hm2,初步形成了新梅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成立新疆新梅气象服务中心,开展气象服务,实施新梅政策性保险,提升新梅稳定供给能力。2023年喀什地区新梅种植面积44003hm2,结果面积31144hm2,总产量26.46万t,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新梅产销基地,主要分布在伽师、岳普湖、莎车、英吉沙、疏勒、巴楚、叶城等县,品种以新梅1号为主,少量新梅2号、新梅3号。
1.2果品加工转化能力明显增强
围绕新梅产业补链、延链、强链、优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京东、汇源、百果园、中荔、德汇等新梅加工企业33家,集聚要素资源,引导加工企业向粤伽新梅产业园(入选2023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拟创建名单)集聚,深化同中国农科院、广东省农科院、新疆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科技合作,组建中国农科院营养健康食品产业创新、喀什地区昆仑鲜果产业、喀什营养健康食品加工、伽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新梅特色产业技术5个研究院,成立喀什地区新梅产业协会,举办伽师新梅产业发展暨首届药食同源论坛,聚焦科技研发、产品加工、仓储保鲜等关键要素,开展新梅鲜果水式预冷、低温保鲜、帐式气调保鲜、电磁保鲜、减压熏蒸保鲜、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等关键保鲜技术研究[2],延长新梅货架期,实现新梅2-6个月错峰上市,增强稳定供给能力;建成16条智能分选线,推进新梅清洗、分拣、分级、包装等初加工智能化;深度挖掘新梅药食同源产品,研发果干、果酱、果汁、果酒等20多种精深加工产品,提升新梅附加值,初步形成了产地预冷、智能分选、冷藏保鲜、包装、加工的产业链条。
1.3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的方式,全力打造“伽师新梅”区域公用品牌,获新疆气候品质“特优”认证。积极组织本地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推介会、展销会,推广使用“伽师新梅”区域公用品牌,全力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充分运用中央媒体、援疆省市媒介、喀什融媒体等平台,全力打响“伽师新梅”区域公用品牌。牢牢把握喀什建设自贸试验区重大历史机遇,以建设喀什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契机,加快推进伽师新梅、伽师瓜果品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有万吨级、乡有千吨级、中心村有百吨级”总库容20万余t的冷链物流体系,保鲜周转能力超50万t。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面启动鲁喀、沪喀、粤喀、深喀产销联盟,已有110家入盟企业入驻广东12个展销平台,加强产销对接,建立多重利益联结机制,深化拓展果品疆内收购、疆外销售“两张网”,依托伽师综合物流园投入使用和京东建成全国第二个智能供应链中心,开通新梅“冷链专列、航空专线”和“疆果南下、广货北运”通道,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最快24h内送达国内消费者手中,并出口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
2存在的问题
2.1基地建设质量不高
一是主栽品种较为单一。喀什地区44003hm2新梅品种以新梅1号为主,待全部进入盛果期,成熟上市期集中,新梅适时采收、产地预冷、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加工转化压力大。加之,新梅种质资源汇集圃因无专项资金支持,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保护开发利用不够。二是集约化管理程度低。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和分散经营占比较大,新梅园“碎片化”严重,制约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新梅与农作物间作面积大,需水需肥矛盾突出,全程机械化作业程度低,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差异较大,生产新梅质量参差不齐。三是灾害抵御防控能力弱。随着新梅面积扩大、树种趋同、规模集中,红点病、黄化病等有害生物发生范围广,防控难度大,造成损失多。受地理环境、地形等因素影响,近几年低温、倒春寒、干热风、冰雹等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造成新梅减产。
2.2加工转化能力不强
现有新梅加工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初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企业少,加工转化程度低。新梅加工企业属于季节性生产企业,每年新梅集中上市期企业周转资金不足,融资难,收购加工能力有限,加工产能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大部分加工企业仍停留在简单的清洗、分级、仓储、包装、销售等初加工水平,产品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研发能力弱,精深加工产品少、量小,产业链短;对附加产物精深加工“吃干榨净”产品开发不够,产业链延伸不足。
2.3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喀什远离内地市场,外销运距长,运费和包装成本高,仓储保鲜基础设施薄弱,贮藏保鲜技术滞后,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购销体系不完善,冷链物流运输能力不足,“出疆难”“出疆贵”问题突出,销售货架期短,稳定供应能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低。“伽师新梅”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大,品牌营销手段单一,品牌建设乏善可陈,对消费者的持续吸引力不够,品牌定位不清晰,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发挥不明显。
3对策建议
3.1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提升稳产保供能力
3.1.1优化区域品种布局。坚持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三化”品种布局,坚持早中晚、红黄绿搭配,坚持鲜食、制干、加工协同发展,加大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合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林果种质资源汇集圃项目资金,引进新梅4号、萨特、红西梅、蓝蜜、苏格、金西梅[3]等新优品种,丰富种质资源,并进行保护开发利用,开展新梅新优品种选育[4],实现多元化供给,满足市场需求,延长货架期,提升稳定供给、四季配送能力。
3.1.2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新梅园依法依规流转、租赁,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支持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果园入股、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方式,以“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企业+”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提升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大新梅专用农机改造提升力度,加快新梅机械设备的引进、研发、推广、应用,提高机械化水平。积极推进新梅园种植结构改革,有序退出农林间作,合理间作与新梅需肥水规律相近的油菜、豆类、薯类、瓜类、特色种植等矮秆经济作物。
严格落实果园“春促、夏管、秋控、冬护”的标准化管护要求,推广省力化、简约化栽培,坚持绿色生产方向,多渠道筹集肥源,按照施肥、浇水、喷药、收获等环节绿色果品生产相关标准,扎实推进果园按需供水、施肥壮树、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控、适期采收、分级处理等标准化生产管理,切实提高新梅产量和品质。
3.1.3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地区统筹、县市抓总、乡村落实、行业指导,采取“防、治、管、控”四管齐下,联防联控、统防统治,积极争取林果有害生物防控项目支持,攻关新梅红点病、黄化病等关键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推广新梅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普及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大力推广无人机、直升机等低空低量喷雾防治模式,全力抓好新梅有害生物防治,严防有害生物危害成灾。同时,依托新疆新梅气象服务中心,建设一批现代化新梅气象监测站,加强低温、倒春寒、干热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健全果园防护林网,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大特色林果政策性保险宣传力度,大力推进新梅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切实降低灾害损失。
3.2提高加工转化能力,提升果品附加值
3.2.1着力提升果品加工转化能力。充分发挥新梅产业协会作用,以协会担保,提高对涉农企业、合作社、经纪人等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额度,有效解决季节性所需资金。全面盘活现有闲置园区厂房、设施设备等资源,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新梅产后商品化处理、加工、包装、运输和贮藏保鲜。加快推进粤伽新梅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整合技术力量提高园区集聚效应,全面推进新梅智能化清洗、分拣、分级、烘干、包装等初加工。支持中国农科院营养健康食品产业创新、喀什地区昆仑鲜果产业、喀什营养健康食品加工、伽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新梅特色产业技术等研究院,开发胶囊、冲剂等功能性成分提取及食药同源等精深加工产品,顺应消费大众多样化食品需求。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开展新梅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吃干榨尽”,推进新梅全产业链发展。
3.2.2加强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购销网点服务功能,全面改造提升伽师新梅、伽师瓜果品交易市场基础设施,打造成集冷链、仓储、物流和流通功能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梅交易中心,筹建一批新梅专业批发市场,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一批果品预冷、分级包装和万吨级大型保鲜库,延长货架期,提升稳定供应能力,配套冷链运输车辆,完善配送中心,培育一批果品销售集散地。


3.3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3.1加强品牌建设。充分发挥援疆省市和各类展会宣传媒体推介作用,加大“伽师新梅”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支持力度,在国家、自治区、大中型城市运用电商、“互联网+”、新媒介、机场、景区、列车、宾馆等载体,全力打造“伽师新梅”等林果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形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商标+绿色有机”的品牌创建格局。加强品牌市场营销,实施科学市场定位,以优质赢声誉,以品牌拓市场,形成高品质市场竞争资源,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内地中高端市场占有率,实现优质优价、顺畅销售。
3.3.2加强市场开拓。着力提升鲁喀、沪喀、粤喀、深喀产销联盟运行实效,加强产销对接,建立多重利益联结机制,充分挖掘本地消费市场;依托援疆资源和平台优势,开拓内地线下和线上市场,促进新梅销售。出台新梅出疆运费补贴政策,开辟运输绿色通道,降低运输成本,促进果品销售,解决果品“出疆难”“出疆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