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果品产业科技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 PenJing8
分享好友 种植首页 种植分类 切换频道

清水县果品产业科技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2025-09-1800吴小文
清水县果品产业科技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吴小文(清水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甘肃清水741400)
 
摘要:清水县果品产业通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引进、推广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产业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清水县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关于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坚持科技引领果业发展,紧紧围绕全县4.1万hm2果品产业,把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果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引导果农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新装备、新主体的“五新”理念发展现代果业,将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果园管理的方方面面,全县果园科学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为果品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有力地促进了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至2021年底,全县果品产值达12.5亿元,人均果品收入达3800多元,果品产业已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1果品产业科技化管理现状
 
1.1引进良种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坚持“引、育、繁、推”相结合,将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作为果品产业迭代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引进烟富10、秦脆、爱妃等苹果良种,清香、辽核、新丰等核桃良种,俄罗斯8号等樱桃良种,黄桃、北京7号等鲜桃良种进行试验推广,先后建成金集镇杨郝村现代农业矮砧密植苹果示范园、土门镇土门村俄8大樱桃示范基地、永清镇苏屲黄桃示范园等一批新品种种植示范基地。通过点上示范、带上提升、整体推进的方式,初步建成了朱湾梁万亩优质核桃产业带、马庙梁万亩优质苹果产业带、水清梁万亩花椒示范园、金集镇潘山湾300hm2大樱桃示范园“两带两园”为主的品种优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品质上乘、效益显著的果品产业示范基地。
 
1.2推广“两减一增”促进提质增效
 
针对县域果品产业存在的果园密闭、果园产量不高、优果率商品率下降等一系列难题。紧盯全县“五大产业片带”,以马庙梁万亩苹果示范带、朱湾梁万亩核桃示范带、金集“伏椒香”花椒示范园和潘山大樱桃示范园等“两带两园”重点片带为抓手,以生产有机无公害果品为目标,采取“两减一增”、扩盘覆膜、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打破乡界、村界,整流域、整片带提升优势区域果品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每年打造提升果园提质增效管理示范点30处1000hm2以上,全面提升果品的质量和效益。
 
1.3注重科技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针对自然灾害频发实际,引进现代化先进技术设备,大力推广防霜机、防霜窑、防雹网等设施,持续加强防灾减灾人影布控网络和炮点建设,不断提高果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截至目前,累计在郭川镇宋川村、红堡镇崔刘村等产业基地安装防霜机72台,建设果园防雹网75hm2,开挖防霜窑8000余眼,建设防雹炮点10处。每年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突破3350hm2,从2021年开始探索推广以“保险+期货”模式的苹果价格保险,将苹果价格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妥善解决了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为果农提供稳定的收入保障。
 
1.4高接换优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近年来,果园树体老化、品种混杂、种性退化严重、产量低、品质劣等制约果品产业发展的问题日渐突出,老园改造势在必行。通过对栽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的果园采用间伐、抬干、去大枝、落头等方法进行改造;对品种老化、品质较差的果园,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耐贮性强的优良品种,高接换优,改良品种,提升效益。先后在红堡崔刘梁、白沙赵沟等重点产业区实施低产园高接换优改造667hm2。引进秦脆、爱妃等优良品种在金集镇张牛、丰望乡柏树等村实施苹果高接换优340hm2。
 
1.5技术培训强化基层技术人才
 
按照“部门有专家指导,乡镇有骨干主抓,户内有明白人作务”的果园综合管理技术要求,结合果农技术需求和果园季节管理要求,持续加强果农实用技术培训,加快果品产业转型升级优良品种及其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重点推广省力简约化栽培、节水平衡施肥、机械化作务等综合配套新技术,全面提升果品产业科技化水平。同时,邀请天水师范学院、天水市果树研究所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县果品产业发展的“专家顾问”,定期不定期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传授新理念,推广新技术,解决难问题,持续推动果品产业提质增效。每年有计划开展技术培训2000人次,基本实现了全县果品主产乡镇技术人才、乡土专家全覆盖。
 
1.6科技驱动提升团队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果业中心12名高级人员、13名中级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技术人员结合工作实际,在果园管理的实践中总结和完善技术理论,在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中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近3年县果业中心技术人员结合生产实际和科技项目实施,总结出了一系列适应果品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在生产中得到了很好的转换运用,共发表专业技术性论文32余篇,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6篇,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6篇;涉及苹果的技术论文18篇,核桃技术论文10篇,其他4篇。
 
清水县果品产业科技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2存在的问题
 
2.1科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清水县对果品产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财政科研项目扶持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和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工作开展得较少,果品产业的现代化、机械化水平较低,果园生产经营落后,管理技术水平较低,产业发展仍以传统的经营模式为主,经济效益有待提升。
 
2.2技术人员科研意识不强
 
全县果品中心现有专业技术队伍不足40人,相对4.1万hm2干鲜果产业科技服务需求,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技术人员大多学术水平和科技实力较低,加之普遍近年来外出学习提升的机会非常少,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能力有限。同时,由于县域思想认识、政策环境、工资待遇等原因的影响,对果业方面的高学历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不足、培养不力,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盘不活的问题依然突出。
 
2.3农村技术人员相对匮乏
 
为有效解决果品产业发展技术队伍短缺的问题,近年来,清水县通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和技能训练,培养了一批有思想、有能力、肯吃苦、热爱果业的中青年技术人才队伍,有力地促进了果品产业的高效发展。但2018年以来,县域果品价格持续降低,果农信心受挫,大量有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宁可外出务工也不愿管理果园,在农村,管理果园的多为老人和妇女,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低,新技术接受能力差,果园作务水平较低,标准化管理技术推行不到位,严重制约着新型果园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2.4科技试验示范开展较少
 
近年来,虽然依托省、市林果业项目资金扶持,创建了郭川镇宋川村、土门镇周山村、丰望乡柏树村等优质苹果和陇东镇安儿村、白沙西灵山万亩核桃、草川黄崖千亩优质核桃等一批省市级标准化科技示范园,但普遍科技含量不够高,主要是提高单产、示范带动作用不强,推广应用不广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5产业转型升级相对缓慢
 
清水县地处陇山山地向陇西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果园基本上全部为山地果园,机械化、智能化水平非常低。就目前全县果园现状而言,老劣果园面积占比大、效益低,特别是苹果产业乔化果园占95%以上,现代建园模式和先进技术普及率不高,标准化智能化技术推广慢,机械化生产根本无法开展,技术支撑薄弱。核桃产业管理粗放,核桃加工链条较短,果品销售难度较大。
 
2.6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与省内其他县区相比,清水县果品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大多处于亏损运营状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2家,且规模不大、效益不高。果品加工业严重滞后,苹果加工企业短缺,县域仅有的3家核桃企业加工能力有限,产品单一,市场份额小;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寥寥无几。此外,县域龙头企业的科技水平不高,现代化设施设备较少或设备老化,
科技化智能化程度不高,产品研发能力较弱。
 
3对策及建议
 
3.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科技投入
 
建议县、乡各级政府要把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加大对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每年列入一定的专项经费扶持果业科技服务与创新工作。重点要针对果业生产中的品种老化、品质下降、产量不高、技术落后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科研立项,依托甘肃省林科院、天水市果树研究所和天水市农业学校等科研院校的科研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将清水县建成专家教授的科研教学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外引内联”的作用,通过牵线搭桥,组织研究力量,争取国家科研项目。同时要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应用推广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让广大果农充分享受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
 
3.2创建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发展
 
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优先打造一批管理好、品质好、效益好、经营好的产业科技示范点,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领全县果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创建国家和省市标准示范园,示范推广一批优质、丰产、安全、高效的关键实用技术。每年创建规模在133.33hm2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30个,优质果率提高5%以上,增产10%以上,产值增加12%以上。打造一批“两减一增”有机化生产示范基地。通过高接换优、树形改造、土壤改良等技术手段,每年改造提升老果园和低质低产园667hm2。同时逐步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实施果园沃土工程。
 
3.3突出科技创新,培育技术人才
 
坚持“引、育、繁、推”相结合,将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作为果品产业提质增效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加强优良品种的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培育推广一批适应清水县自然条件、特性优良、抗性强的苹果和花椒新优品种,不断优化果品产业树种、品种结构,扩大果品的上市时间和空间。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病害检测、气象预测、配方施肥、智能化管理等新技术和新成果。同时,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重视对产区果农尤其是新建果园果农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每年计划培训果农3000人次以上。重点围绕标准化生产、现代建园、低效果园改造、病虫害绿色防控、质量安全监测等关键技术,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的技术培训活动,让果农第一时间接受新成果、新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高果园整体产量、质量和效益。
 
3.4扶持龙头企业,助推产业振兴
 
依托天水荣达农业、清水县“金欣果”联合社等果品龙头企业,采取示范带动、典型引领的方式,引导广大果农通过新品种引进推广、新技术试验示范、老果园技术改造、“两减一增”推广、绿色防控应用等方式对果品产业实行迭代升级改良,促进全县果业生产、经营、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支持华盛农业、兆达农业等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加大对核桃、苹果等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面向市场,着力开发苹果脆片、苹果饮料,核桃粉、核桃肽、核桃油等多元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市场空间,提升经济效益。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形成产、供、贮、加、销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3.5提高机械化应用,解决劳力短板
 
针对当前果品产业发展中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高等突出问题,大力推广和尝试山地果园管理的机械化应用,新建规模化果园或老果园迭代升级改造时应做好规划,留出足够的机械通道和作业空间。推广使用适应丘陵山地的割草机、开沟施肥一体机、自动化喷药机、无人机防控、智能化作业平台、果实输送机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修剪机械等各种果园专用机械,提高果园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程度,将果园用工降到最低。同时,围绕县域果品产业片带分布,探索建立果园机械农机化专业服务合作社,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园人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提高果园机械的推广规模和机械的利用率,有效解决当前产业劳力匮乏的突出问题,吸引更多的青壮年来从事现代化的果园管理工作。3.6围绕产业板块。
 
3.6围绕产业板块,探索发展新业态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果业工程,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果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马庙梁万亩苹果产业带建设现代化“智慧生态果园”150hm2,在城郊香怡南塬和北山生态园等区域建设20hm2数字果园2个、移动式设施栽培樱桃示范园2个。以培育发展田园综合体和生态观光体验园抓手,丰富“春赏花海、夏品樱桃、秋尝苹果核桃”休闲体验式内涵,打响乡村生态旅游品牌。
 
广泛应用“互联网+”打造农事体验新业态,加快果品产业由“重果轻花”封闭式管理向“赏花摘果、多元增收”开放式经营转变。进一步放大“花牛”苹果等知名品牌效应,以举办果品丰收采摘节、“花牛”苹果擂台赛等节庆活动为载体,推动“生态+”“文化+”“养生+”“科普+”等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多小农户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