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 PenJing8
分享好友 种植首页 种植分类 切换频道

杨梅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2025-09-1300徐向东
杨梅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徐向东1,江东华2(1江西省樟树市生态林场保护中心,江西樟树331200;2江西省樟树市林业发展中心,江西樟树331200)
 
摘要:杨梅广布于我国南方,是具有食用、观赏和药用价值的生态经济型树种,然而杨梅在生命活动中常受各种病害侵染,严重影响了其产出量和果肉品质,极大降低了经济收益。基于此,概述了杨梅主要病害,包括赤衣病、褐斑病、白腐病、根腐病、炭疽病及癌肿病,并总结了防治方法,以期促进杨梅产业健康发展。
 
杨梅[Myricarubra(Lour.)S.etZucc.]属杨梅科杨梅属,是一种极具药用和食用价值的亚热带果树,目前,杨梅商业种植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等国家[1]。杨梅果实风味独特,除了新鲜食用外,还可加工成各种产品,如果汁、果酱、糖果和葡萄酒等。此外,杨梅果实和根可入药,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已成为浙江、福建、贵州、四川和云南等地区广泛种植的商业树种,许多山区农民以出售杨梅果实作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1]。然而,赤衣病、褐斑病、白腐病等病害的为害,对杨梅产业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了解这些病害的发生原因,并探究防治方法,对于促进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1赤衣病
 
1.1发病特征
 
杨梅受病原菌侵染后,发病较多的为主干、主枝及侧枝。一般从主干基部向上蔓延,为害部位出现一层霉层,初期表现为粉红色,后期转变为橘红或橙黄色,最终导致发病部位龟裂成小块,树皮脱落,致使树木生长缓慢、长势衰退,果实口感下降,甚至整个植株死亡[2]。
 
1.2病原
 
鲑色伏革菌(CorticiumsaimonicolorBerk.)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目革菌科真菌。
 
1.3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形态在发病部位越冬,翌年随气温回升而恢复活动,并四处蔓延,在受害部位产生粉状物,经风雨等媒介传播,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健康植物内部。赤衣病在杨梅种植区经常发生,有些产区病株率超过50%,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通常在初春时期开始发生,5-7月为发病高峰期,若温度及雨量合适,9月初-10月上旬仍会大量发生,11月进入休眠越冬期。
 
1.4防治方法
 
在果园选址、果树种植、养护管理及果实收获的每个环节,都应增强防范意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首先,种植时应选择适合杨梅生长的地域和抗病品种或健康苗木。其次,保持果园环境卫生,营造良好的通风环境,合理灌溉、施肥,及时清理枯枝落叶及带病枝叶,集中销毁,为果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最后,必要时可采用化学防治法。冬季可向树冠和地面喷施石硫合剂,或在杨梅开花前向树干喷施松碱合剂10倍液;杨梅生长季,可喷施80%乙蒜素、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5%退菌持可湿性粉等药剂,防治效果均在60%以上。
 
2褐斑病
 
2.1发病特征
 
褐斑病主要为害杨梅叶片,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杨梅叶片受病菌侵染后,会形成针尖状紫红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成直径6mm左右不同形状的病斑,病斑中央通常由红褐色变为浅红褐色,有的则转变为灰白色。随着病情加重,叶片上多个病斑相连接,造成穿孔现象,叶片结构被破坏,造成营养匮乏,最终导致植株干枯死亡[3]。
 
2.2病原
 
叶斑小球壳菌(MycosphaerellamyricaeSaw)属子囊菌纲小球壳菌属真菌。
 
2.3发生规律
 
杨梅褐斑病的病原菌以子囊果的结构存留在叶片中进行越冬侵染,待病原菌度过不良环境后,会在子囊果内形成病原菌的繁殖器官,即子囊孢子,可通过风、雨水等媒介传播蔓延。此病1年内发生1次,病菌侵入植物叶片内经过3个月的潜伏期,随后逐渐出现新的病斑,秋冬季节病斑加重,常发生落叶现象。病原菌喜湿润环境,所以,多雨季节,病原菌会借助雨水进行大面积传播。
 
2.4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如增施磷钾肥、保持土壤疏松透气,以及及时清理果园内的枯枝落叶及病枝、病叶,既能减少病原菌传播机会,又能促进果树健康生长。在春季杨梅发梢期间,可根据发病情况选用不同的药剂,如波尔多液、40%灵福超微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果实成熟前30d左右,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或65%代森锌喷雾防治[4]。
 
杨梅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3白腐病
 
3.1发病特征
 
杨梅果实成熟后,经病原菌侵染后的果实表面会滋生一层灰白色霉状物,随着白色霉层面积的扩大,一般2~3d后受侵染果实,造成果面凹陷,甚至腐烂脱落,失去食用和商业价值。
 
3.2病原
 
青霉菌(Penicilliumspp.)、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viride)属半知菌亚门子囊菌核盘菌真菌。
 
3.3发生规律
 
杨梅腐烂果实中含有大量病原菌,果实掉落后进入土壤中,成为病原菌越冬的良好场所。病原菌借助风雨等媒介进行传播,并将其带至树冠近地面的果实上,从而导致大面积发病[5]。
 
3.4防治方法
 
采用综合防控技术,首先,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在杨梅挂果前增设避雨设施,减少果实腐烂概率。其次,科学实施整形修剪,营造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促进树体健康生长。再次,采摘避开阴雨天气,及时摘除腐烂果,清除地下落果,切断病菌传播源。最后,鉴于果实食用的特殊性,应科学选用化学药剂,有研究表明,在杨梅果实成熟前1周,可喷施嘧菌酯悬浮剂,防治效果较好。
 
4根腐病
 
4.1发病特征
 
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共同侵染的病害,为害较重,极难防治。先为害细根,再为害侧根,随后向根茎、主干扩展蔓延,使维管束变褐、坏死,植物地上部分出现叶片黄化、萎蔫等现象。根腐病为害会严重影响植株对于水分和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极易造成植株死亡。
 
4.2病原
 
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属座囊菌目真菌。
 
4.3发生规律
 
病害在3-4月开始流行,5月为病害高发期。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仅地上出现少量的支根和须干,而后逐渐向主根扩散,后期随病原菌的扩散蔓延,主根吸收营养的功能逐渐减弱,导致植株地上部分养分缺乏,新叶出现发黄现象。由于午间时刻,植株蒸腾作用过于强烈,叶片会黄化萎蔫,到了夜晚还可以复苏到原来的状态。但如果侵染过于严重,植株失水过多,夜间也无法恢复原来的状态,除了叶片黄化,整个植株生长都会受阻,无法得到及时的营养供给。此时,根皮毛细胞开始变成褐色,并与其他髓部毛细胞分离,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4.4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土壤中可喷施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同时,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防止水分过多堆积,促进根际有益微生物生长。对于已经感染病原菌的植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防止病菌扩散和蔓延。
 
 
5炭疽病
 
5.1发病特征
 
病害主要为害春梢嫩叶,可借雨水传播。发病初期,叶缘产生褐色病斑,随着病害加重,病斑中央呈灰白色。叶片发病部位和健康部位的交接处出现黄褐色晕圈,其上着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叶片枯死或脱落[6]。
 
5.2病原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属半知菌类炭疽菌属真菌。
 
5.3发生规律
 
炭疽病多发生于杨梅叶片,胶孢炭疽菌随病叶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并借雨水传播,因此,该病的发生与温度、水分、病原菌含量有密切联系。在雨水充足、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原菌大量繁殖,病害发生较重;在病原菌含量较少、树体健康且抵抗力强的情况下,病害发生较轻,对杨梅为害较小。
 
5.4防治方法
 
在发病较轻的情况下,对树体为害不大,通常不需要进行防治。而在发病严重区域,需要加强果树管理,首先,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树种,栽植后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减少氮肥施用量。其次,注重果园环境卫生,定期清理枯枝落叶,集中销毁,减少初始侵染菌量。最后,春季萌芽前或夏季结果后,可喷施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6癌肿病
 
6.1发病特征
 
发病初期,发病部位较为光滑,产生乳白色小突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病部位变得较为粗糙,形成肿瘤状结构。
 
6.2病原
 
丁香假单胞杆菌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
 
6.3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发病树枝中越冬,一般在春季开始发病,并借助传播媒介从伤痕处侵入进行扩散蔓延。一般新园区发病较轻,成熟园区和结果树种发病严重[7]。
 
6.4防治方法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杨梅果实成熟时应合理采摘,避免对树体造成伤害,减少病菌感染的风险;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减少无机肥施用量,保持果园卫生环境,及时清除病残枝;3月中旬病害未暴发前,使用工具刮除病斑,涂抹硫酸铜溶液进行消毒处理,间隔半个月再次施用,集中销毁带病树材;树体抽长新梢期,及时清查销毁带瘤状病枝,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同时,喷施波尔多液、链霉素溶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7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促使人们更加注重提升生活品质,饮食更加多样化,杨梅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但随着杨梅种植规模的扩大,病害为害逐渐加重,制约了杨梅产业发展。应在了解各类病害发病特征、病原、发病规律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以降低发病率,减轻病害为害,提高杨梅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