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涛(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西安721000)
摘要:陕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发祥地,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有“活文物”“绿色活化石”之称的古树名木更是成千累万,遍布于陕西的山川沟壑,是三秦大地历史文明的烙印,是陕西悠久历史活的见证者。从“天人合一”理念、“和合共生”文明发展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分析陕西省古树名木历史文化特征,继而提出提升古树名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意识、持续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等传承推广策略。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兼具重要的自然资源属性和历史文化遗产特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人文科学、生态景观和经济价值[1],是大自然和历史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森林资源中最珍贵的精华,是有生命的“活文物”。深入挖掘古树名木历史文化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历史文化记忆、保护珍贵的优良基因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有积极作用,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
社会各界对古树名木保护空前关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正在全国各地逐步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记高度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及其历史文化价值传承,要求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古树名木见证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中华五千文明的变迁,既是承载中华古老文明重要历史文化符号,又是民众和中外游客了解中国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性的“独特媒介”。但如何系统地归纳和整理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系,探究陕西省古树名木的价值嬗变和文化渊源,以及古树名木与文化思想方面内在联系,重新审视古树名木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传承意义,从“天人合一”理念、“和合共生”文明发展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中华文明的表征体系,将国家文化目标贯彻于具体文化实践中,仍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重大课题。
1陕西省古树名木概况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自北向南,包括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自东向西,有海洋性湿润森林地带、大陆性干旱半荒漠和荒漠地带,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半湿润和半干旱森林草原和草原过渡地带,加之高原和大山及其不同的走向的影响,形成了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多样性,从而使各种不同生态要求的古树都能各得其所,繁衍生息。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让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据全国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88万株,包括散生122.1286万株(其中古树121.4865万株,名木0.5235万株,古树且名木0.1186万株),群状386.0594万株,分布在18585处古树群中。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km,东西宽160~490km,跨越纬度较大、气候多样。独特的地理、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古树资源,且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据全国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古树名木727297株,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散生古树名木11439株,包括特级保护757株、一级保护2050株、二级保护2678株,三级保护5954株;数量居前三的树种依次为槐树3261株、侧柏1411株、皂荚1238株;古树群271个共715907株,包括树龄500年以上的28个群50869株、300~499年的59个群84222株、100~299年的176个群580563株。群生名木8个计253株,数量居前三的树种依次为巴山冷杉391312株、侧柏135051株、油松60384株。全国仅有的5株5000以上的古树均在陕西,分别为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仓颉手植柏、页山大古柏。
2陕西省古树名木历史文化特征
古树名木兼具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双重价值,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绿色宝石,有生命的活文物,是大自然和古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是中华民族文脉传承的象征;记录了民族的兴衰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2.1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底蕴
古树名木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对于研究历史、揭秘自然奥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每一株古树名木都与它生长时期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蕴含丰富的历史意义,铭刻着深厚的历史印记,表现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底蕴。它们经历千百年岁月洗礼,见证了本地区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动物、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环境因子的变迁,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人文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许多民族和地区,古树名木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寄托情感、传承信仰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民族精神、价值观的宝贵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人文宗教、生态科研和经济旅游等价值。我国的古树名木资源分布广且历史悠久,记载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变革和延续进程,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乡风融为一体,见证了千百年来的自然变迁和社会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当地历史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之一,更是人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样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脉。如,我国传说的轩辕柏、周柏、秦柏、汉槐、隋梅、唐杏(银杏)、唐樟等古树,均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
古树像颗璀璨明珠,遍布于陕西的山川沟壑,记录了黄土高原气候变化,承载着三秦大地历史文明的烙印,是黄土大地风貌的代表,是陕西悠久历史活的见证者。古树名木在陕西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生态文明、民俗传承、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许多著名的古树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例如,陕西黄陵轩辕庙内的“轩辕柏”,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故名为黄帝手植柏。“轩辕柏”树龄5000多年,被尊为“中国古木之首”,为历代尊崇与传承,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至今依然挺拔耸立、生机勃勃,成为纪念和缅怀中华人文初祖的重要标识,彰显出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强大生命力。祭祀黄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每年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都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隆重举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国语》《礼记》等诸多典籍都有关于祭祀黄帝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黄帝浓厚的追根感恩之情。文化祖庭仓颉庙,是国内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城东北35km处的史官镇,庙内古柏成群,千年以上的古树48株,全部被列为“特级”保护名木,属古树保护范围的70余株。古柏参天,生长茂盛,被誉为“中华古柏群之首”。仓颉庙内最为著名的“仓颉手植柏”,树龄约5000年,相传当年仓颉选中此地作为墓地,便栽植了这棵柏树[5]。仓颉庙八大奇观中就有6个与柏树有关:“干喜鹊迎客翘尾巴”“扁枝柏扁枝扁身扁杈杈”“柏抱槐死活不离抱疙瘩”“转枝柏预知巧捎话。“再生柏复活更潇洒”“手植柏头在云里插”。白水仓颉庙不仅是全国同类建筑中唯一的国保单位,也是唯一兼具红色文化意义的单位。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曾任陕西省保安司令的抗日将领熊正平将军在《保护仓圣庙碑记》中严令道:“得侯冈仓圣,实为斯文之祖。随备千年文治,创造文字蝌蚪。寺内柏槐成林,各项切实保护。倘有故意破坏,责任尤在会首。特刻石为禁令,树碑永传不朽。”在部队驻扎期间,有一名炊事员为了生火做饭,把古柏上枯木扳了下来,彭德怀得知情况后,召开了全军大会严厉批评了此名战士,并于会后亲手写了道手令,“仓颉庙是国家文物,凡我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全体指战员均须切实保护文物古迹,严格禁止攀折树木,不得随意破坏,切记此令!彭德怀一九四九年元月三十日”
以上只列举了2株著名古树以示说明,陕西作为古树名木资源大省,不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承载着众多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14个王朝或政权都曾在这里建都,在这个历史与文化交汇的地方,古树名木作为宝贵的遗存,是无数珍贵的历史记忆。同时,“树崇拜”是早期人类所信奉的原始崇拜习俗之一,树木崇拜是古树名木价值构成的重要文化渊源,虽然现存古籍中没有系统的记载,但在古诗歌集、著作以及历代文人小品、笔记中均有涉及植物的发展沿革及各时期特点、植物景象等,都反映出古树名木的重要文化价值。古树名木作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重要主题,用树木托物言志寄托情思,赋予古树名木独特的品格,从古至今为古树名木而作的诗画著作为数极多,树木已成为重要的人文符号。
这些历经数千载的古树名木已深深融入中华文化核心组成,从而使后人在看到古树时就会联想到一定的人文文化,使人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内心的共鸣,产生睹物生情、情景交融、意蕴无穷的效果,在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亦具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古树名木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经历了长时间的沧桑巨变,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底蕴。
2.2蕴藏“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观念
中华民族一向对自然有着深深的敬畏与热爱,崇尚“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理念,这种理念也在人们对于古树名木的照顾中得到了体现。古树名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乡愁的寄托,它们在保护中延续优质的生物基因,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命题,是中华民族宇宙观、自然观、文明观的生动概括。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就包含人类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爱护。“和合”语出自《国语》《管子》,“和”表示不同事物及观点,“合”是指不同事物、观点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永续发展,是万物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和合”互通是相异相补、协调统一、和谐共生的意思。“和合共生”蕴含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也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具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天人合一、和合共生”对于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及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其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着重大而积极作用。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的所谓“天”指的就是“自然”,按今天的解释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万物与人和谐共生,是一个整体”的意思。古树名木在适应所处生境的同时,还要受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古树名木对其生存的生境产生着的重要影响。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与周围生物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生态系统,对于维持自身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稳定,以及调节、改善和提升区域内环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区域内的人们带来较好的生态环境及满足人们的感官和精神需求。

古树名木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从古至今,人们对其重要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等有着极其重要的认知和行动,它对于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稳定和谐地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保护好古树名木,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就是保护“绿色文物”,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古树名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象征的精神内涵,“天人合一,和合共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共同体抽象化表达在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中;守正创新,赋予古树名木重要的动力源泉,其所涵盖的丰富的民族精神的“天人合一,和合共生”思想的传承,更是对文化自信的生动挖掘。对古树名木保护和历史文化深入挖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新的理解与尊重,它平衡了历史性与当代性,并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与精神信仰,摒弃物质的本像,以共享平等的民族精神,激扬人文情怀,获得和谐共生的共生智慧。唯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绿意盎然、生机无限,中华文明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2.3传播“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的价值主张
古树名木具有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在生态文明快速发展进程中,保护古树名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和积极作用。这些古树早已与其周围的气候土壤、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态因子形成一个较为稳定平衡的微型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影响,在改善和修复生态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保护古树名木及历史文化价值传承,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保护生态资源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实践。
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步履坚实,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球环境治理影响力大幅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长期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编制保护工作方案,制定相关政策办法,高质量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努力将陕西建设成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示范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陕西力量。
古树名木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发展和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为人类进步作出的卓越贡献,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树名木的观察、研究和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而保护古树名木的理念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着积极作用,也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古树名木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繁荣等象征意义,成为人们寄托情感、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通过传播古树名木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保护古树名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先人智慧的沉淀与结晶。古树名木作为活的文物所承载着宝贵的中华文明与历史文化,镌刻着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保护好古树名木,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展示传播中华文化自信。保护古树名木,厚植深绿之基,讲好古树名木故事,守护乡愁记忆,赓续中华文脉,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永续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生态根脉,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生态自信,弘扬乡土生态文化和推进乡村振兴等,生动体现出古树名木传播“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的价值主张。
3古树名木历史文化传承及推广策略
3.1提升古树名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意识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是绿色活的文物,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遗产。古树名木的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它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行动,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家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及其历史文化传承,在对内对外寻求文化表达和文化输出方面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要从政治高度、人文厚度、生态维度来认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将古树名木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立足古树名木文化特征,广泛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与推广,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各类传媒,开展人们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宣传展示活动。
例如,志愿活动、科普研学、古树名木主题游、采风摄影和征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普及古树名木保护常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内涵,提高公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和热情。充分调动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积极性,呼吁市民群众共同参与,积极营造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古树名木良好氛围。同时,亦可征集全省在保护古树名木工作中先进典型事例和个人事迹,借助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者生活化的情境与鲜活的故事,传播林草保护工作者的文化传承精神。全力推动古树名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式发展,让古树名木文化展示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3.2持续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
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严格落实古树名木管护措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6]。一是按照国家、省、市等有关法律法规,因地制宜加快制定完善适应本地区的古树名木保护的管理办法。目前,陕西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与省域内古树名木保护实际情况相契合,对于高质量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有极大作用。但经调查了解,省内市县层面保护工作中仍然缺少细化、适应不同地域环境的古树名木保护办法。部分市县出台了本地区的古树名木保护办法,但还有部分市县未细化古树名木保护政策办法。各市县不同程度存在思想认识、保护标准、执行力度等有差异的现象,影响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效果。因而,加快推进陕西省内各地市保护政策细化工作,以适应不同地域环境的古树名木保护势在必行。陕西各地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将古树名木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古树名木保护与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有机融合。要夯实责任,锚定工作目标,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强化落实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考核;夯实各级林长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定期开展打击各种破坏古树名木专项行动;重点从细化责任落实、生境保护、健康监测、救护复壮。
日常养护、定期巡护、档案管理以及科技支撑、标准制订、资金投入、综合价值挖掘利用等方面内容高质量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同时,加强技术支撑,做好系统建档[7],科学施策,推广应用先进养护技术,建立完善古树名木专家库和古树名木信息管理平台,建好管理团队,提升专业化保护水平。二是重视后备古树培育工作。后备古树的培育是古树保护的重要方面,对濒危品种古树进行保护能有效地延续古树基因。古树名木不但是绿色文物、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而且其基因图谱极其珍贵和特殊,它们的基因是生物物种中最优秀的基因,在整个生物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主角。一棵大树屹立在一个地方几百年、上千年而不倒,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如果这些特有的基因丢失,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千年古树基因虽优,但自然生命必有时限。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陕西进程中,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古树名木保护问题。为使古树名木万代永续,应在加强传统保护的同时,创新保护方式,加快实施古树名木保护工程,推进珍贵树种种质资源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组织培养、微型扦插、嫩枝嫁接等种子繁育技术和克隆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展古树名木扩繁保护工程尤为重要。据调查,陕西率先实施古树名木扩繁保护工程,成功获得黄帝手植柏实生苗和组培苗,并搭载天宫二号进行太空育种,建立重点古树遗传基因保存延续新模式。在古树保护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利用好现有的科技创新成果和相关扩繁保护技术,建立完善相关实验研究平台,加快人才队伍培养;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内外技术,带动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使古树名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存木续脉。
3.3挖掘古树名木的文化旅游价值
名木古树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具有特殊的自然生态景观价值,一直是人们膜拜和向往的地方,是传承历史、连接未来的桥梁,是人们对美好未来和庇佑的精神寄托,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徒。科学合理利用古树名木的自然生态景观价值开展文化旅游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是古树名木文化旅游价值开发的重要路径。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古迹众多,其历史厚重绵长。同时,作为古树名木重要省份,各地宣传部门及各相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利用陕西古树名木资源优势及其具有奇特性自然形态、历史文化等综合价值优势,进一步拓展古树名木观光旅行的可达性。
借鉴国内古树名木景区旅游开发典型经验,建立或开发具有陕西特色古树名木资源为主题的古树名木公园、古树名木驿站、古树名木打卡点、古树名木旅游专线以及以古树名木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等文旅和文创产品,来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科普宣传、文化体验等需求,以及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实体与非物质形态的服务。通过展现古树名木历史文化、生态景观、科普教育等价值,能够进一步体现古树保护温度,彰显古树乡愁情怀,能够在高效科学保护古树名木的同时,让公众更好地享受保护成果,从而提高全民保护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3.4做好古树名木文化价值宣传
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有助于保护物种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同时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积累绿色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夯实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物质和文化基础[8]。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极为珍贵的物种资源,讲好古树名木的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让古树名木这个“活着的绿色文物”开口说话,就要讲清楚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沧桑巨变。在研究中探秘当地的过往遭遇以及人类活动史,讲清楚古树年轮中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的重要信息,让其成为研究当地古气候、植物分布和生态变化的实证资料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讲清楚众多古树的观赏价值,剖析其他树种所不具备的特有景观特质和人文价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深入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名人踪迹、历史知识、宗教信仰、乡风民俗、传说趣闻等。借树木存续,延续地方文脉,传承历史精神[9],形成以公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字读物、科普图册、VR视频、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并加以宣传推广。讲好古树名木中国故事,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从中获取美的享受和精神寄托。
3.5利用数字化技术传承古树名木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过去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信息传播受限、受众者兴趣减少等,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通过数字化平台和社交媒体,借助数字化技术对珍贵的古树名木进行三维扫描和建模,可以实现对古树名木形态和细节的高精度保存,将古树名木历史文化更快速、更直观地推广给更广大的受众。例如,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可以生动地展示古树名木历史文化的魅力,吸引公众兴趣和参与。
此外,数字化技术对古树名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不仅限于内容传播,还可设置互动体验,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使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树名木历史文化,比如建立虚拟古树名木博物馆,欣赏和身历其境感受等。这种互动体验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也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用于古树名木文献资料、调查资料的数字化存档,将古树名木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保存,确保其长期存储和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