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雪花*,庞胜群(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围绕课程思政,以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观赏植物栽培学”为载体,就课程各个章节思政内容的挖掘、思政内涵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进、思政教育影响力的巩固、内化以及课程思政的考核方法、分值分配等内容进行了论述,以期提高“观赏植物栽培学”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力,为培养德行兼备的现代农科大学生贡献力量。
高校教师不仅是“教书匠”,更要做育人的“大先生”[1]。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是各专业课教师面临的共同挑战。“观赏植物栽培学”以花卉、园林植物、草坪等兼有美化、绿化、净化、香化功能的植物为主,是集生产性、技术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课程。从绪论的世界园林之母到观赏植物的整形修剪,从种苗的繁殖到物种的起源、花语,课程多个章节涉及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理论、高尚情操、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是育人和育才有机统一的良好载体。课程围绕文化传承、爱国情怀、责任感、民族精神激发、专业兴趣、科学素养和个人品行修养提高等方面,在不同章节融入农业文化知识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在挖掘思政知识点的同时,优化改进教学方法、方式,提高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启发反思式以及文化熏陶式等教学手法的应用比重,力求使课程思政达到言而有物、忆而有情、思而有意的效果。
1广泛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寻找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契合点
1.1思政内涵及核心思想定位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课程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各个章节挖掘思政要点,以求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教师育人职责[1]。从《诗经》的“参差荇菜”开始,到《山海经》的芒草,再到《红楼梦》中的醉卧芍药,从神话传说,到医药典籍,再到现实主义小说无一能避开观赏植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农耕文明,让越来越多的人把观赏植物的价值由实用性、观赏性上升到文化性和民族性等精神层面[2-3]。因此,课程以中华民族农业文化为核心,围绕文化自信、爱农、爱国、诚信、责任等主题挖掘思政内容。
1.2课程各章节挖掘的思政内容及预期效果
为充分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确定的文化传承和爱国等核心内容,课程在各个章节都挖掘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思政知识点,以求使课程思政的内容具体化、可操作化,其文化育人的效果达到持续性、长期性的目的,课程在每章内容都挖掘了思政知识点。如绪论部分结合我国观赏植物的悠久历史及其在世界植物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爱植物的意识和责任心。
其次,在观赏植物发展史部分结合《诗经》《山海经》《本草纲目》《群芳谱》等古代著作中描述的观赏植物,启发学生体会观赏植物在古代生活和文化中重要性和广泛性,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珍视植物文化的效果。第一章的分类结合我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观赏植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结合传统十大名花视频拍摄,引导学生体会“世界园林之母”的深刻含义,深化学生对植物与国家文化发展关系的认识,加强民族自信,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第二章环境因素对观赏植物的影响部分,借助于大量的农谚,如“桑叶逢晚霜,愁煞养蚕郎”“阴不死的珠兰,晒不死的茉莉”“旱不死的茉莉,涝不死的栀子”以及“清兰花,浊茉莉”,来阐述温度、光照、水分、养料对观赏植物生长的影响[4],彰显人民在劳动中凝结的文化和智慧,加深学生对我国农耕文化的了解,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以“爱山者仁,爱水者智”为例,说明南北方气候、植被差异造成的性格差异[5],从而阐明环境、植物与人三者间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同等重要的关系,使学生深刻理解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为推进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第三章以百合分株、珠芽、组培、种子等为例,阐明植物繁殖方法的多样性和物种繁衍目的一致性的关系,启发学生思考“常”和“变”的关系,体会“大道至简,殊途同归”[6]隐含的方法多样性和目的一致性的道理,从而引导学生坚守初心,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意识。第四章以观赏植物整形修剪和艺术造型以及盆景等为例,展示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美学元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各论部分以莲、竹子、梅花等为例,结合历史上著名的诗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引导学生洁身自好、正直不屈,树立正确的个人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2丰富思政教育方法,延伸和巩固课堂思政教学效果
2.1课程思政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规范言行举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每堂课只有短暂的时间涉及思政内容,但将课堂思政内容内化到心中、升华到行动还需要不间断的持续的影响[7]。
2.2采取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2.2.1补充和丰富课程涉及的思政知识点。课程依托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等发布相关文献和案例,供学生课后阅读。
2.2.2改进作业内容。在课后作业中增加思政部分的内容,强化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影响力。具体而言,课程在绪论部分发布古代观赏植物相关著作,让学生阅读、摘录其中涉及观赏植物的语句、段落,并翻译。通过完成作业,使学生了解我国观赏植物的发展史是一部古代著作的合集,了解植物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爱农、学农、强农意识,提高专业兴趣,端正专业态度。同时,阅读古代经典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眼界,加强了人文修养。
除了文字部分的作业外,课程布置拍摄视频、图片,制作Flash等作业,通过搜集素材、组织内容、制作画面、添加解说等环节,加强学生对观赏植物的直观认识和喜爱,巩固学生对我国植物文化的认识,加深专业热爱,增强文化信仰。此外,在分类、繁殖、栽培等章节,结合观赏植物领域知名的专家、国家、植物等内容,让学生查阅资料,形成故事,以便在课堂分享、交流,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民族精神和担当意识,弘扬民族文化,加强课程思政效果。
第二章环境因素的影响部分,增加关于观赏植物对人身心影响的论述题。第四章作业增加了关于我国盆景名优特产类型的扩展题,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增强民族自豪感。各论部分作业中补充了菊花起源及其传播和品种多样性的文献查阅归纳题,以加深对植物文化的了解。
3改进考核内容和形式,提高思政内容在课程中的重要性
为了将思政内容贯穿课程全过程,课程在考核内容和形式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课程综合成绩包括期末测试(50%)、平时成绩(作业10%+课堂表现10%+考勤10%)、实践成绩(20%)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实践部分主要对学生DIY的观赏植物作品进行评判。课程要求学生亲自参与观赏植物的播种、移栽、换盆、倒盆、营养土配制、整形修剪和曲枝造型、水肥管理等环节,并选择其中的部分环节拍摄视频,对拍摄的植物和环节配备解说和体会。
这部分实践活动既是对专业知识的巩固,也可以培养学生爱护植物、尊重生命的意识;树立细观察、勤实践、广基础、深专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最终培养学生独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8]。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融入核心素养,深入探索自主学习的模式、教师角色的定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最终提高学习能力[9]。
“花卉学”课程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花卉学”教学改革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中不可忽视的工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