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理念下乡村景观更新策略 - PenJing8
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韧性理念下乡村景观更新策略

2025-09-1600潘宣宇
韧性理念下乡村景观更新策略
 
潘宣宇,田治国*(常州大学,江苏常州213100)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乡村景观问题,基于韧性的角度,以乡村景观空间为研究区域,从生态、自然等方面探究植物种类和构建模式,阐述乡村景观韧性的有关概念。并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村空巢导致村民参与度低、乡村更新污染生态系统、拆除古建筑破坏文化底蕴等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乡村景观韧性化的空间营造策略,旨在促进人与环境和谐、融合发展。
 
1研究背景
 
乡村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乡村原有的生态遭到破坏,流传下来的古建筑被损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乡村被历史淹没的进程中,乡村也在不断更新,要坚守本质和特色,坚持走乡村振兴的道路。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家建设的重点在乡村,乡村建设的重点在文化,要搞好乡村建设,就要先搞清楚乡村文化的“根”与“魂”,乡村文化的“根”在村民的心中,乡村文化的“魂”在乡村本身,要促进乡村居民与乡村本身相统一,提炼乡村文化与乡村特色。
 
对于当地村民来说,乡村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村民自生存至生活不断居住的适宜的空间;二是指村民脑海中能够不断浮现的、精神领域的乡村,多半出现于离乡许久的远居人士,对原住址的怀念以及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乡村景观则根植于乡村本体,它是以乡村特有的植被以及乡土气息作为主要观景手段,这类景观以各类植被的搭配形成情景交融的独特景观魅力。
 
2乡村景观的价值
 
2.1乡村景观定义
 
乡村景观的价值不为以往任何景观的价值所取代,中华文明起源于乡村,根植于土地。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表现的重要载体。
 
从物质角度看,乡村景观具有地域与生产方面的价值,不同地域的乡村拥有不同的气候、植被、土壤和水资源,这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活动不断进步与发展。从精神角度看,乡村的文化也是中国的文化,大到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小到各地区各乡村的文化各有千秋,这是乡村几千年来衍化而成的文化,具有独特性与差异性。
 
2.2韧性思想下的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的韧性体现在其具有城市景观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以自然优势与文化优势为主。自然优势指乡村景观位于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中,其天然性与生态性远超于各类城市景观,能够较好较快地融入乡村景观环境中,并且得到稳定及持续的发展;文化优势指乡村景观具有传统文化的特质,以传统文化为“源泉”建立多种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
 
2.2.1自然联系性。乡村景观的自然联系性主要体现在其原生态自然模式与人为建筑模式,二者从根源上有着紧密的联系,故而可以此为基点,将乡村景观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有机衔接,从而适应、接纳外来干扰因素,使乡村景观能够融入整体景观大环境中,达到乡村景观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统一。
 
2.2.2功能复合性。乡村基础设施尤其是乡村绿色设施的生态功能十分丰富,涉及植被、土壤、空气、水源等自然资源,进行空气的净化、植被的灌溉以及土壤有害物质的排放等自循环。此外,乡村的各类植被可以起到观赏、食用、净化等多种效应;韧性景观同样也具备功能复合性,对于乡村内部生态循环起到积极的作用。
 
2.2.3环境适应性。乡村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景观提供了适合其生长、繁荣的场所,乡村的生态环境与其他环境大不相同,其基础设施环境具有动态适应能力,能够在遭受各类灾害后迅速趋于新的平衡状态,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模式,并主动融入整体大环境中,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当代乡村景观更新中的问题
 
3当代乡村景观更新中的问题
 
3.1政策问题
 
中国农村大量年轻人口外流,村庄人口老龄化、空心化严重。乡村长期居住人口基本是老人,由于老年群体对外部新鲜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获取手段,以致于不能产生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更加不能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更新建设中去。
 
在乡村更新得不到乡村主要使用群体重视的条件下,乡村更新活动很难达到其使用群体所需要的形象。因此,我国现代乡村更新活动急需乡村主要使用群体参与到设计中来,乡村更新必须设计出符合乡村主要使用群体要求的环境。目前,现代乡村建设的主要矛盾点在村民,主要切入点在村民,主要设计对象也是村民,以村民为本的设计才是符合现代化乡村的建设,以村民的思想为主体的设计才是能够体现乡村主题的设计,以村民所展现的淳朴敦厚的意识形态为主旨的设计才能让设计本身走到乡村中来,才能唤醒乡村“根”的记忆。
 
3.2生态问题
 
3.2.1生态环境恶化。乡村更新过程中,会将城镇的污染扩散到乡村。乡村更新过程中原有的耕地遭到破坏,原本的植物如古树等不能被很好地保护利用。水资源遭受污染,水生的植物生态群落遭到破坏。水资源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出现河湖淤塞萎缩、水体污染、生态退化等现象。
 
3.2.2生产环境无序。随着科技的发展,“三集中”建设的推进,乡村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农业生产空间,割裂了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破坏了原始农业景观。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既降低了农业景观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又破坏了自然景观的整体性,损害农业景观美学和生态效益。
 
3.2.3传统风貌丧失。乡村更新过程中,对于外来文化过多的或者全盘接收,故而导致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使得本土具有特色的文化项目失去以往的色彩,破坏了乡村本土的文化底蕴。
 
3.2.4设计千篇一律。对于当代乡村建设来说,更多的是照搬以往乡村的建造模式与建造手法,导致“千村一面”的现象尤为严重。乡村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乡村不仅仅是村民安居乐业的场所,更是村民长久以来成长与发展的场所,具有村民独特的印记,是由村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乡村的风土人情不断演化而来的。所以,对于乡村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准确把握乡村独有的特性,深挖乡村文化、思考村民的生活方式,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中之重。
 
4韧性思想应用于当代乡村景观更新中的解决策略
 
4.1增强抗压性
 
4.1.1推动乡贤计划。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于乡村文明的建设不仅是依靠来自外部的推进,更为关键的部分在于乡村内部人才的培养,大部分乡村对于人才的输送是流失性的,当积累了一定量的文化后,更多人会选择远离乡村而前往城市发展,这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是尤为复杂的,乡村的振兴不仅要靠老一辈文化传承,更要依靠新一辈人对文化的宣传以及创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工作千头万绪,推动乡贤计划,培养和使用人才更是重要一环。
 
4.1.2建立和谐共生的意识形态。和谐共生不仅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融洽的关系,更是环境与人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源自于乡村的“根”,是乡村由起源而来不断孕育而成,是村民在不断建设乡村的过程中进化、生长而来的,是让村民对乡村振兴有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的特殊的关系。
 
4.1.3推进可持续发展为主的战略性生态改革。十九大报告中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乡村的治理要做到更快更强,对于乡村环境的治理要做到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在乡村环境的治理中,要将村民的愿景作为主要目标,将乡村环境的可持续性作为建设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增强乡村景观的韧性,抵御各类外来侵害,促成良性的循环。
 
4.1.4增强乡村产业结构与产业链。韧性乡村的发展不单单是对于乡村的治理,更多的是对于乡村未来建设的规划与未来道路的展望,韧性乡村不单是使乡村脱贫致富,而是更为具体的、从乡村的各个方位,结合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产业结构以及乡村文化进行产业链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4.2传承和发扬
 
4.2.1新与旧融合文化景观视角下整体保护策略。对于乡村文化,不能一味地摈弃或是过多地融合外来文化。文化是一个乡村能够拥有其独有特色的主要特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特色。对于乡村原有的文化,不能对其进行过多的批判,不同时代下的文化都具有其不同的特色,乡村文化也是如此。对于文化更多的是要选择包容,运用新时代的特色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运用与改造,使其在新时代不断融合与进步。
 
4.2.2发扬乡村地域文化,建立乡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发展并振兴的根本原因,中国的发源地在乡村,中国人的根在乡村,中国的文化也在乡村,发扬乡村独有文化,是全面发展乡村振兴策略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全面建立乡村文化自信的根本要素。
 
4.3宜居及区域协调
 
4.3.1设计以村民生活需求为出发点。设计自始至终都要符合一项指标,即以人为本,合理的设计首要的出发点就是根据人类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创造的。乡村的建设与政策落实必须依据村民日常生活需求为主要根据,以村民的需求作为主要出发点,合理设置乡村设施,协调区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生活需求问题,打造良好的乡村设施与区域协调。
 
4.3.2做符合乡村长远发展的设计。乡村聚落景观的生产生活共生重构深度挖掘乡村特质,凝练体现乡愁载体。激发乡村活力,保证农业生产,发挥乡土特色。对于乡村的设计必须依据乡村的特色来建造,形成属于村民的、具有归属感的乡村建设。在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调整乡村产业结构,激发乡村产业活力,打造乡村独有的产业结构链,构建乡村治理政策。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不断发挥乡土特色,促进乡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乡村的构建。
 
在乡村建设的过程,要不断运用乡村当地产业结构与产业链,运用当地特有种植或产品,进行现代化建设与升级,做出适应时下环境的种植区域或产业产品,
从而充分利用乡村资源,改善乡村环境,增强村民的乡村归属感。
 
5结语
 
乡村景观的更新与治理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程。要从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两个方面深度挖掘这些村庄所蕴含的丰富遗产。首先,要梳理文化脉络,再造文化景观,挖掘文化资源,并积极将其活用;其次,要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将外部输入与内部自觉两条道路结合起来,尤其要保护文化主体性;最后,要根据乡村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充分挖掘乡村历史资源的多元功能和多元价值,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实现真正意义上乡村景观的重塑与进化。(收稿:202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