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林下资源开发技术模式与经济性分析 - PenJing8
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云南林下资源开发技术模式与经济性分析

2025-09-1400角东斌
云南林下资源开发技术模式与经济性分析
 
角东斌(曲靖市马龙区国有林场,云南曲靖655199)
 
摘要:云南省森林资源丰富,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此,探讨了云南省4种主要林下产业技术模式——“核桃+花魔芋”“橡胶林+珠芽魔芋”、林下菌栽培以及林下中药材栽培的技术特点和经济性,并分析了现存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旨在为推动林下经济的科学管理与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友好型产业模式,在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云南省森林资源丰富,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2]。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探索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3]。本研究探讨了云南省4种主要林下产业技术模式和经济型,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该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云南省主要林下产业技术模式及经济性分析
 
1.1“核桃+花魔芋”栽培模式
 
1.1.1技术模式。“核桃+花魔芋”栽培模式是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充分利用了核桃树与花魔芋在生长特性和资源需求上的互补性,构建了一个高效、可持续的复合生态系统。核桃适生于海拔1800~2200m、年均气温9~16℃、年降雨量800~1000mm的区域;花魔芋适生于海拔1600~2500m,对气温和降雨量的需要与核桃相同。在核桃林下种植花魔芋,不仅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而且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核桃树作为主栽树种,其高大的树冠为花魔芋提供了适宜的遮阴环境,有效调节了林下光照强度和温湿度,为花魔芋的生长创造了理想的微气候条件。同时,种植花魔芋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进而促进核桃树的生长发育。
 
1.1.2经济性分析。该模式在不占用额外耕地的情况下,能增加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花魔芋种植周期短,经济效益明显,能为农户提供快速回报,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在核桃还未进入丰产期前,弥补了核桃种植的初期投资成本。以‘云芋1号’为例,云南地区核桃林下种植单产在22.5~37.5t/hm2之间,产值为12万元/hm2。目前,凤庆县、平甸、宁南等地通过推广这一模式,帮助贫困农户实现有效增收和精准脱贫。
 
1.2“橡胶林+珠芽魔芋”栽培模式
 
1.2.1技术模式。“橡胶林+珠芽魔芋”栽培模式是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高效复合农业模式,充分体现了热带雨林气候区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技术层面,该模式充分考虑了橡胶树与珠芽魔芋在生长特性、资源需求和生态适应性方面的互补关系。橡胶树为多年生经济作物,其树冠能提供良好的遮阴效果,但其种植密度较低,林下存在大量未充分利用的土地。橡胶林的周期性割胶作业与魔芋的生长周期相错开,使得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互补成为可能。珠芽黄魔芋是适合在湿润、半阴环境下生长的作物,其独特的珠芽繁殖特性使其种植更为简便,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珠芽魔芋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市场需求大,尤其是在食品、保健品及医药行业。
 
1.2.2经济性分析。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该模式显著提高了橡胶林的综合经济效益。相较于传统的单一橡胶种植,在林下种植珠芽魔芋,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间,还创造了额外的经济价值。从收益构成来看,该模式实现了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收益周期的互补。橡胶树作为长期经济林,具有稳定的经济收益,但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而珠芽魔芋作为短期经济作物,可为农户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有效分散了经营风险。特别是在橡胶价格低迷时期,珠芽魔芋的收益成为农户重要的经济支撑。从市场价值角度分析,橡胶和珠芽魔芋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橡胶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珠芽魔芋因其独特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市场溢价空间较高。通过科学管理和品质控制,可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目前,该模式在云南省得到大力推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等地反馈效果良好。云南地区橡胶林下种植单产为22.5t/hm2,产值为15万元/hm2。
 
1.3林下菌栽培模式
 
1.3.1技术模式。通过在林下环境中培育各种食用菌和药用菌,实现了林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菌类资源,如松茸、牛肝菌、羊肚菌等珍稀菌种,以及香菇、平菇、木耳等常见食用菌。林下菌类栽培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主要利用林木枯枝落叶作为培养基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同时,林下菌栽培充分利用了林下闲置土地,不与粮食作物争地,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既不破坏原有森林生态,又能增加林地的经济产出,是典型的生态友好型农业模式。
 
1.3.2经济性分析。目前,该模式在云南省广泛推广。如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县宜良县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成果显著,其中,林下菌类栽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昆明市进行了林下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技术的研究与试验示范,通过模仿野生环境进行管理,使得人工栽培的菇类产品具有野生菇的色泽和风味,提升了产品价值;丽江市永胜县通过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食用菌科技小院,采用“一地一策”的栽培技术,为林下菌类栽培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云南农垦红河热科所在橡胶林下成功栽培金福菇等食用菌等。以干巴菌、黑皮鸡枞菌、低温型灵芝为例,云南地区林下种植产值分别为15万元/hm2、22.5万元/hm2和18万元/hm2。
 
1.4林下中药材栽培模式
 
1.4.1技术模式。林下中药材栽培模式是云南省林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中药材种植与森林生态系统相结合,实现了中药材产业的绿色发展和生态经济的双重效益。通过在林下空间科学种植各种名贵中药材,实现了林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还有效保护和传承了云南特色中药材资源。目前,石斛、滇重楼、白芨、三七等中药材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是林下中药材栽培的重要发展方向。
 
1.4.2经济性分析。近年来,云南省大力推广林下中药材模式,制定了“云南省林下中药材种植3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旨在推广“以药养林”、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模式。《云南省“十四五”林下中药材产业规划》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林下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方向、布局和重点任务,为林下中药材栽培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规划指导。云南昌宁县通过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不仅保护了林木资源,而且将药材产业发展到亿元规模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会泽县通过建立林下中药材育苗基地和种植基地,培育专业合作社,推动了林下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2云南省林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科技投入不足,产学研契合度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资金限制和重视程度不足,云南省在林下资源开发领域的科技投入明显滞后,导致相关研究和技术创新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这种投入不足体现在硬件设施建设上,更反映在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支持等软实力方面。同时,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存在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等问题,致使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产学研之间的脱节现象严重制约了林下资源开发整体效益的提升,使得许多具有潜力的研究成果难以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和推广。这种局面不仅阻碍了林下资源开发技术的进步,而且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林下资源开发标准化、集约化发展不足
 
当前,林下资源开发呈现出小规模、分散化的特征,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标准化建设的滞后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质量控制和监管的难度。同时,集约化程度不足制约了产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大多数林下资源开发项目仍停留在粗放型经营模式,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方法,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增大。此外,产业链条不完整、加工深度不够等问题也制约了林下资源附加值的提升。这种非标准化、非集约化的发展模式限制了云南省林下资源经济价值的实现,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协调,各地区、部门在林下资源开发中往往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碎片化的发展态势降低了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率,阻碍了产业升级和创新。
 
云南省林下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3云南省林下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3.1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首先,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林下资源开发的科技创新,同时建立长效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其次,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可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再者,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下资源开发的科技创新。在科研设施和设备方面,应制定更新改造计划,逐步提升研究条件。最后,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构建多层次的科研人才梯队,可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等方式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提高产学研契合度方面,首先,应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可成立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林下资源开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其次,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调整研究方向,加强应用型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适应性。同时,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吸收转化能力。此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可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科技成果评价和转化激励制度,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最后,加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定期举办产学研对接会、技术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各方深度合作。
 
 
3.2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集约化协同发展
 
在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首先,应加快建立健全林下资源开发的技术标准体系。可组织相关专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制定覆盖资源评估、采集加工、质量控制等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并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其次,建立统一的林下资源分类标准和评价体系,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再者,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期望的产品质量规范,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加强标准的宣传推广和实施监督,确保标准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落实。
 
在推进集约化发展方面,首先,应强化宏观规划和科学管理。政府部门可制定林下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区域,避免盲目和重复开发。其次,鼓励和引导经营主体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组建等方式,整合分散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规模效应。再者,延伸产业链,提升深加工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和设备投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此外,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可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制定统一的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最后,建立产业集群,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4结语
 
云南省在林下产业技术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丰富了林下经济的多样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与生态效益的提升。通过深入分析“核桃+花魔芋”“橡胶林+珠芽魔芋”、林下菌栽培以及林下中药材栽培等模式,可以看出这些技术模式在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平衡维护及农民增收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例证。面对林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科技投入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以及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未来的发展路径需聚焦于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与产业升级的深化。通过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提升林下资源开发技术水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同时,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与集约化发展模式,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