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景观的多元价值解读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王瑀(益阳开放大学,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乡土景观主要由特定群体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地域性景观,反映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乡土景观自身蕴含丰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与地区经济、社会福祉和生态平衡相关。旨在解读乡土景观的生态服务、文化遗产、社会凝聚力和经济潜力等多元价值,探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在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乡土景观从生态退化到文化同质化,乡土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乡土景观是地区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载体,同时也是支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核心之一。因此,深入解读乡土景观的多元价值,并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对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1乡土景观概述
乡土景观是自然与人文要素相结合的复杂概念,涉及地理、生态、社会、文化和城市规划等多学科视角,既可以定义为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如地形、地貌、气候和植被,也可定义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要素景观几何体,比如农田、村落、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等。在人类社会参与下,乡土景观蕴含多种文化传统,如当地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民间艺术和宗教信仰等。在乡土景观的家族、社区和行业组织等社会结构中,其地区内外部的社会动态,如经济活动,农业、手工业和旅游业,也较大程度上塑造了当地的经济面貌,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构成乡土景观的动态化元素。而历史遗迹,如古老的建筑、遗址和文物等,可视为乡土景观中的静态化元素,既承载着历史信息,也见证了地区的历史变迁[1]。
2乡土景观的多元价值与开发现状
2.1乡土景观的多元价值
乡土景观所蕴含的价值来自多方面,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等。
2.1.1经济价值。乡土景观作为多元素集合体,在经济价值方面,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矿产、水和森林等基础资源。此外,乡土景观的独特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也能在开发旅游业的基础上,吸引游客,带动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增长。在农业方面,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了食物安全和农业收入,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2.1.2社会价值。乡土景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上,不仅是社区成员共同的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基础,还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乡土景观中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因素,能为居民提供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
2.1.3文化价值。乡土景观中的建筑、艺术和习俗等,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记录了地区的历史变迁,也承载、蕴含着文化信息,对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此外,不同地区的乡土景观也展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机会,对促进文化交流、理解、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有重要作用。
2.1.4生态价值。从生态价值角度,乡土景观的乡土环境为多种生物提供了多种栖息地,如森林、湿地和草原等,为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空间,有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在生态系统的维护基础上,乡土景观也能提供清洁水源、空气净化、土壤保持等生态服务,能为该地区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乡土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2.2乡土景观的开发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从学习国际经验、参与国际合作到成为国际文化遗产公共品供给者,目前已逐步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内对于乡土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景观资源的综合应用、文化地理的溯源等方面,计划到2025年和2035年,分别构建多层级、多要素的保护传承体系,并实现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利用。乡土景观的研究在国内已经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与综合,涉及乡村景观类型、评价体系、社会学、美学等领域[2]。

3乡土景观可持续发展困境分析
3.1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开发的影响
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自古有之,在推行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协调共进的时代背景下,应重视乡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作者简介:中,乡村地区的快速城市化易导致乡土景观的快速变化,如传统村落消失、农业用地减少和自然景观破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虽然为乡村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也存在环境压力增大、文化同质化和地方特色丧失等问题。
3.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的矛盾
国内政府通过《“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的措施,但部分地区的乡土景观开发受到资金匮乏的限制,整体的景观资源利用率较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也使得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随着城镇化的加速,非遗传统的传承方式和实践环境遭受冲击,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普遍问题。非遗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其资源可作为地方文化资本,促进地方经济结构优化[3]。
3.3生态景观设计缺乏协调性
目前,部分地区的生态景观设计还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主要因为设计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文化特性,开发规划与设计过于强调经济效益,采用不适合当地环境的外来物种,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此外,缺乏协调性的生态景观设计,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3.4可持续发展理念存在差异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中占据核心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地区更侧重于经济发展,将乡土景观视为经济增长的工具,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种短视的发展理念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不可逆损害。也有些地区可能过于强调保护,而限制了合理的利用和发展,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推动形成一种既能保护乡土景观的自然和文化价值,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4]。
4乡土景观价值开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4.1乡土景观开发设计协调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开发
在快速的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业开发的背景下,乡土景观的价值开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需找到协调的发展路径。随着城乡经济的融合和相互影响,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成为塑造乡村景观的重要力量。因此,乡村景观规划须基于对景观特征和价值的深刻理解,通过前瞻性的规划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推动城乡景观的一体化建设。
旅游业的开发应成为乡土景观保护的有力支撑,为乡村带来经济活力的同时,提升公众对乡土景观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在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方法,确保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会对乡土景观造成破坏,而是能够促进其保护和传承。在实际的开发工作中,可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准确评估乡村景观的相容度,制定出合理的开放空间利用和游憩景观规划策略,从而在保护乡村景观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提供支持[5]。
此外,乡土景观的开发设计还需要重视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乡村景观遗产作为乡村旅游的最大吸引力,也是最需要保护的脆弱资源。需要在保护乡村景观遗产的过程中,平衡地方性与现代化、真实性与商业化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确保乡土景观的原真性和多样性。乡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也应当鼓励社区参与和多方合作,通过提升乡村生态景观的循环性和多样性,维护生态群落,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并加强乡村环境的综合治理。
4.2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景观设计主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指传统技艺、民俗、节庆和表演艺术等,在乡村生活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在进行乡土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时,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融入其中,以实现文化的延续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和社会习俗,确保设计方案能够反映出地方的独特性。例如,设置文化展示中心、传统工艺体验区和节庆活动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激发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设计师应考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既美观又富有文化内涵的空间,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建筑材料,设计出符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的景观,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传承地方文化。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划与景观设计可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旅游收益则反过来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6]。
4.3生态景观设计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
生态景观设计是实现乡土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部分之一,可融入自然过程和最小化环境冲击,创造出既美观又生态友好的户外空间。生态景观设计应尊重地方特色,利用当地植物和材料,保护和利用乡土物种,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在乡土景观的生态元素设计中,可应用边缘效应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效益。
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交界处,如森林边缘、水体边缘,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可运用生态显露设计突显自然现象特征、引导人们视野运动,提升人们对自然过程的感知和体验[7]。在实际设计与规划中,生态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保护原则,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产生。设计中融入生态要素,如植被选择、水体设计和土壤修复,以此增强城市环境的生态健康,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推动城市规划朝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国内的典型乡土景观生态设计中,长沙巴溪洲中央公园和宁波甬江平台公园等项目,通过生态景观设计,一方面,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成为市民休闲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其实践表明,生态景观设计能够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为实现乡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4.4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经济上,可持续发展要求乡土景观设计合理利用资源,确保经济活动的长期可行性。即在乡土景观的开发中,要寻求多元化的经济模式,如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创造就业和收入,增强地方经济的自给自足能力;在社会上,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公平性和包容性,要确保所有社区成员都能从发展中受益。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乡土景观规划设计工作需积极听取社区意见,尊重当地文化,保护历史遗产,同时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在环境上,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乡土景观设计应坚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原则,在设计中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如保护水源、土壤和生物多样性,同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和浪费,例如建立绿色走廊和生态网络,增强生态系统的连通性,提高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以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为例,该江南村落在外迁居民的过程中,在老村落南侧进行回迁安置,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而且在设计中也尝试以较少的基本单元组织规则,实现多样性的聚落形态,并形成带有公共院落的规模组团,展现出空间的层次性和私密性。该地在乡土景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3个维度上,体现出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规划开发理念,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8]。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乡土景观正面临文化特色消失、生态环境破坏等困境,深入解读乡土景观的多元价值,并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对于保护乡土文化、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在乡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重新审视和重视乡土景观的多元价值。乡土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参与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除了需要政策制定者、规划师、社区成员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以外,还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以保护乡土景观的多样性,同时为其所在的社区创造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