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下界首陶艺公园设计策略 - PenJing8
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下界首陶艺公园设计策略

2025-09-0700孙超
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下界首陶艺公园设计策略
 
孙超,张含蕾(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娱乐设施的需求增大,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越发备受关注。以界首陶艺公园为例,运用文化景观基因理论,分析界首在地性的显性物质文化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特征,通过对文化景观基因的提取与转换、演变与嫁接、修复与保育,重构文化基因表达方式,以期将界首在地性文化景观基因融入陶艺公园更新设计中,打造出具有文化主题鲜明、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特点的主题公园,从而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传播彩陶文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文化、休闲生活品质需求的提高,文化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文化公园设计旨在通过景观规划和营造,将文化元素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休闲场所和丰富的文化体验。在此背景下,对文化公园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出发,提升文化公园设计的品质和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然而,随着我国文化主题公园的蓬勃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公园景观设计过于单一化,缺乏创新;景观特色不鲜明,缺乏地域标识性;景观设施缺乏互动性,无法引发人们共鸣[1]。
 
通过对园内外有关文化基因的文献分析可知,“文化基因”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牛津大学习性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他认为文化基因是一个与生物遗传基因相对应的单词,是文化传播或模仿单位[2]。国内学者刘沛林等[3]研究表明,对一个文化景观基因的了解,除了依据其外部表现之外,还应了解其深刻的内在成因,诸如历史的、自然的、文化的、宗教的等因素。
 
杨立国等[4]研究表明,景观基因理论可以被运用于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知识体系传承度评价,此方法可以为文化公园中的文化传承提供重要的启示,从知识体系传承度的角度,深入挖掘文化公园设计中的非物质文化元素的传承情况。王成等[5]研究则聚焦在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谱系构建方面,通过景观基因理论的应用,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元素和文化符号。但总体来看,文化基因理论的应用多集中在传统村落的研究,对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较少。基于此,从文化基因视角充分挖掘界首在地性文化基因,将显性景观基因与隐性景观基因转译为设计语言,运用到界首陶艺公园的环境设计中。
 
1界首在地性文化景观基因提取
 
文化景观基因,即那些在文化景观内部并且能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维持其固有和独特的属性景观元素,它们构成了文化景观“遗传”的基础。根据界首特有的景观,建立起界首景观基因识别体系,将界首景观基因基于2个层级划分为3个方面,其中,显性基因包含民居特征,隐性基因包含民间美术及民俗活动。
 
1.1民居特征
 
界首地处皖北边陲、豫皖两省交界处,融合了南北建筑布局和风格。既有对皖北合院以及民居符号的传承,同时也融入皖南民居“三雕”艺术手法和白墙黑瓦的建筑色彩。其民居形态为坐北朝南、多进院落、“天井+合院”,高宅、深苑根据功能和尺度进行灵活安排。主要的建筑形制有3种:合院、H形、四合院[6]。徽派“三雕”既是徽州传统村落空间装饰的文化景观基因,更是对皖北民居的装饰艺术产生文化基因的传承。从徽派“三雕”的装饰艺术在皖北民居中体现来看,主要用于门楼、门罩、八字墙、照壁及屋檐处。其装饰内容多为自然花鸟及人物故事等。例如,界首臧家公馆具有典型的清末民初皖北宅院的建筑风格,其融合皖南“三雕”艺术手法,以青砖为主体,辅以少量的砖雕装饰。
 
1.2民间美术
 
界首彩陶,作为界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生产,有千余年历史,沙河沿岸的卢窑一带古窑址群落就是当时的陶器工艺发源地[7]。2006年5月20日,“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15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界首彩陶不仅借鉴了北部的民窑技术,还吸纳了地方戏剧、剪纸、木板年画中的文化元素,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刀马人”。在界首的彩陶制品里,经常能见到各种各样的花卉纹理,例如牡丹、菊花、茴香瓣、桃子、莲花、卷草、松枝、梅花等[9]。界首彩陶对人物图案的刻画是根据历史、戏剧、木刻插画和传统神话等场景进行创作设计,以其精美的构图、夸张的造型而闻名,展现出朴实且气派的装饰效果。此外,界首彩陶在颜色使用上多运用赭红、黄色、深绿色3种颜色,营造出一种独特且富有创意的三彩风格。
 
界首剪纸是皖北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受地域文化、民俗民艺、淳朴民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在地性的艺术特征。界首剪纸创作类型丰富,通常将植物和动物元素组合在一起传达美好的愿景。剪纸构图饱满、严谨,构图上讲究线面结合、黑白对称,同时运用阴刻和阳刻相结合的手法。界首剪纸手工艺创作者通常以生活中的场景、见闻为主题,通过直觉和感情来观察事物,因此界首剪纸具有简洁明快、浑厚淳朴的创作风格,反映当地农民朴实无华的精神。
 
界首刺绣图案主要有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民间故事纹样,纹样的主题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许。界首刺绣在色彩的使用上明亮艳丽,艳而不俗,配色具有鲜明的视觉冲击力,多运用大红、大紫、大绿,同时使用金银线搭配黄、绿、红等颜色的绸缎来丰富绣品,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色彩法则。
 
1.3民俗活动
 
《界首县志》记载:大黄庙始于盛唐,元明时重修,与此同时,大黄庙会业已兴盛起来,在明朝时期进入鼎盛,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大黄庙中流传着古老的民间故事,相传远古时期,伏羲为水祸逃难于此,并在此作古,此庙即为纪念伏羲氏所建。大黄庙会既是传承伏羲文化、交流和传承史前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界首地区重要的民间庙会。另外,界首书会是界首一种广为流传的民俗活动,当地艺人将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定为“苗湖书会”。演出类型主要分为:河南坠子、淮北大鼓、安徽琴书等,剧种曲目丰富,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文化景观基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文化景观基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文化景观基因符号提取与转换
 
在界首陶艺公园的环境设计中,将提取到的界首在地性文化景观基因,通过设计符号的转换,进而将设计元素进行排列组合。文化景观基因的排列组合分为同类型元素组合与不同类型元素组合两类。同类型例如:将界首彩陶的造型同色彩相结合,突出界首彩陶文化主体。不同类型例如:将皖北民居、剪纸、彩陶、刺绣中提取到的元素重新组合,形成历史文化丰富、地域性强的彩陶公园。
 
2.2文化景观基因符号演变与嫁接
 
在界首陶艺公园的建设中,将提取界首在地性文化景观基因中最核心、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转化成文化符号,将其提炼的文化符号嫁接到建筑设计、景观小品、艺术装置中。这不仅可以保护文化景观基因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还可以增强地域识别感和文化内涵。然而,文化景观基因植入景观并不是简单的传统与融合,不能以符号复制或形态模仿为目的,而应以空间基因的角度来营造。其强调城市与自然、人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和谐关系,要重视传达空间与自然、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贝聿铭所设计的新苏博巧妙地继承了苏州古城的空间基因,使人们在参观游览时感受到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之间微妙且和谐、共生共存、生机勃勃的关系。因此,“传统”和“现代”并非截然对立或对立冲突,而是可以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中获得一种新的平衡。
 
2.3文化景观基因符号修复与保育
 
通过对陶艺公园的文化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和提取,建立文化景观基因的三维数据库,并利用三维动画、虚拟旅游以及文创产品等方式进行开发和应用[10],从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新途径。其次,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界首陶艺公园的文化景观基因进行采集、存储、加工、表现及展示,为今后陶艺公园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经验。具体可分为2个方面:一是利用区块链、5G、云计算、AI等先进的技术,结合数字模型构建方法,在数字平台上建立界首陶艺公园文化景观基因数据库。二是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环境中构建界首陶艺公园景观基因三维虚拟场景。使界首彩陶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融入现代科技创新中,从而为其注入全新的时代气息及价值内涵。
 
3文化景观基因在界首陶艺公园中的设计策略
 
界首陶艺公园设计在原有场地的基础上,通过植入文化景观基因,打造出具有文化主题鲜明、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特点的主题公园,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同时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体验。
 
3.1保留文化符号,引发居民共情
 
将整个公园以界首彩陶的发展脉络作为叙事线索,采用叙事型的景观序列,在轴线中设置主要景观节点,并通过次要景观展开,丰富叙事内容。利用叙事性的设计手法,有效地塑造出场地的含义及情感表达。通过对场地内多个区域的组织和规划,将多个区域组织成一种富有内部逻辑规律的叙事式环境,从而在场地和体验者间搭建精神交流的纽带。根据具体的轴线规划,公园整体划分为3个区域:彩陶文化主题区、民俗文化交流区、自然生态区。彩陶文化主题区以界首彩陶为主线,通过再现传统工艺制作场景,设置研学文化体验馆、工艺产品展销馆等;民俗文化交流区以民俗文化为主线,通过再现界首刺绣、剪纸、扁担戏等地域文化,建立文化创意集市及民俗文化展示空间,同时利用AR等复原历史文化场景,促进沉浸式文化交流体验;自然生态区主要范围包括公园北侧水源保护区及其周边绿地,在河流两岸设置连续蜿蜒的步道,提供散步休憩场所。
 
3.2融合文化符号,促进文化交融
 
在环境设计中,可以将提取出的界首在地性景观基因元素置入公共设施中。主要体现在景墙、景观小品、艺术装置3个方面。景墙是景区重要的视觉景观之一,在景区中设置景墙可以引导游客的目光聚焦到墙面,从而强化文化氛围。可将界首彩陶发展的历史文化脉络以交互体验形式展现在景墙之中,同时简单的彩陶纹样可以融入地面铺装中,复杂的图案可以通过地雕的形式展现。景观小品可以运用提取到的文化基因元素进行转化,例如:雕塑小品采用皖北民居符号中的青瓦、灰砖的材质,提高区域的识别性。此外,可以将陶瓷碎片、残次的瓶罐制成各色不等的瓷片嵌入构筑物的外立面,形成独特的装饰形态。另外,将剪纸、刺绣等图案置入公共设施中,营造文化氛围。艺术装置可以通过雕塑艺术、环境装置、手工艺品来展示界首彩陶发展初期到晚期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阶段出现过的人物、事件以及场景。
 
3.3延续文化符号,活化城市文脉
 
在公园更新设计中,应加强对原始建筑的维护加固,保证公园内部原始陶瓷制作空间的完整性,完善公园相关基础设施,活化公园功能。继承并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在物质文化层面,通过对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保持其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在非物质文化层面,通过对皖北建筑元素的融合运用,延续其历史文脉。在园内增加研学实践空间,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体验民间美术制作工艺的机会,并设置民间艺术培训基地,为继承传统文化培养人才。独立的历史元素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重现历史的方式。如大黄庙的民间传说、界首书会讲述的故事等具体内容。可参考《界首县志》或者民间传说,结合公园现有场地现状,将历史要素异地重建还原。
 
4结语
 
基于文化景观基因视角,分析了界首在地性显性物质文化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特征,建立了界首陶艺公园的景观基因识别体系,提出了界首陶艺公园的景观设计重构策略。同时对界首在地性景观基因进行提取与转化、演变与嫁接、修复与保育,从而实现保留文化符号,融合文化符号、延续文化肌理,最终营造兼具教育性、参与性、生态性的陶艺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