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绿地感知、自然联结感与社区地方依恋对中学生幸福感的作用 - PenJing8
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社区绿地感知、自然联结感与社区地方依恋对中学生幸福感的作用

2025-09-0600刘勇
社区绿地感知、自然联结感与社区地方依恋对中学生幸福感的作用
 
刘勇1,许志凤2,刘锋3,谭龙4,孙宇1*(1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宜春实验中学,江西宜春336000;3福建省古田第三中学,福建宁德352200;4江西省会昌县中等专业学校,江西赣州342600)
 
摘要:社区绿化普遍存在于人类居住地中,但绿化程度以及个体感知到的绿地情况却存在差异。为了验证绿化程度是否可以提高中学生幸福感,采用社区绿地感知量表、自然联结感量表、社区地方依恋量表以及主观幸福感问卷,对江西省、福建省两所中学共460余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社区绿地感知可以正向影响中学生的幸福感,其中,自然联结感、社区地方依恋起中介作用。出于对提升中学生幸福感的考虑,社区绿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城市社区景观设计主要体现在社区绿化建设上,其对人们身心健康起重要作用[1]。从进化心理学视角来看,热带大草原假说(Savannahypothesis)[2]提出,人类是由热带大草原发源的,非洲热带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征适合人类生存,因而植被密度适中、有水源以及便于找到居住地的环境特征是人类所偏好的,这种偏好在现代社会当中依然存在人类的基因中。所以,在现代化社会中,对绿地空间的偏好依然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并且可以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积极作用。社区绿地空间设计既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如提高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3],又可以影响身体健康,如提升心血管健康[4]、降低糖尿病风险[5]等。
 
理论上,社区绿地空间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会产生积极作用,但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学校、城市整体的自然环境特征对学生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影响[6],较少有研究聚焦于社区绿地对中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在城市公园、学校内部的自然环境中进行互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可以降低其消极情绪体验、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提高认知表现能力以及提升社会互动行为等[7]。中学生对于社区绿地的感知或许可以起到提高幸福感的作用。对此,作出假设(1):社区绿地感知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幸福感。
 
自然联结感是个体主观感知自身与自然环境的联系紧密程度,联结感越强,个体身处自然环境中能获得更强的心理效益[8]。对于中学生,自然联结感是预测其幸福感的关键因素[9-10],而自然联结感的建立与提高,需要不断地与自然环境进行互动。在社区绿地建设中,若中学生有更高的社区绿地感知水平,意识到自己置身于自然环境的程度就越高,越能提高幸福感水平。对此,作出假设(2):社区绿地感知可以通过自然联结感来提高中学生的幸福感。
 
地方依恋理论提出,人会与长期所处的某一地区产生联结,形成类似于人与人之间联结的依恋关系,从而对该区域产生依恋,这种依恋会带来安全感、分离焦虑感等[11]。社区是中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生命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中度过,因而很容易对社区产生依恋。地方依恋是影响人们生活满意度、幸福体验的重要因素[11-12],因此,社区地方依恋高的人在社区中幸福感较高[13]。同时,人类具有对自然环境稳定的内在偏好,较好的社区绿化建设更受欢迎,意味着较高的社区绿地感知可以提升个体的社区地方依恋,从而提高幸福感。为此,作出假设(3):社区绿地感知可以通过提高社区地方依恋水平来提高中学生的幸福感。
 
此外,社区绿地感知可以增强人的自然联结感,这种与自然联结紧密的感受可以带给个体积极的益处,如缓解压力、增加积极体验等[14],或许也可以提高个人对社区的地方依恋,进而提高其幸福感。这可能说明,社区绿化对中学生幸福感的影响还可借由提高社区绿地感知水平增强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提升对社区的地方依恋水平,从而增强其幸福感。为此,作出假设(4):社区绿地感知通过增强自然联结感、提高社区地方依恋来提升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即自然联结感、社区地方依恋在社区绿地感知与幸福感之间成链式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社区绿化建设或许可作为提高中学生幸福感的策略之一,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探究其关系是否存在,也需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对此,采用问卷方式对中学生进行调查,以期可揭示社区绿地感知对中学生幸福的作用及影响路径,旨在为家长选择社区、社区园林景观建设等提供参考与启示。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运用便利抽样方式,选取江西省、福建省两所中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剔除无效问卷,如漏答较多、重复选一个等后,得到有效问卷469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3.80%。其中,男生187人,占39.9%、女生282人,占60.1%。年龄范围为11~18岁,平均年龄为14.97±1.90(M±SD,下同)。
 
1.2研究工具
 
1.2.1社区绿地感知。使用Bonaiuto等[15]编制的社区绿地感知分量表,包含6个题目,如“我居住的社区有足够多的绿化区域”等,使用五点计分法,王鑫[16]使用该变量发现,其量表结构符合测量学要求,本研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0。
 
1.2.2自然联结感。使用Nisbet等[17]编制的短板自然联结感量表(NR-6),包含6个题目,如“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是我灵魂的一部分”等,使用五点计分法,本研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5。
 
1.2.3社区地方依恋。使用应君等[18]编制的社区地方依恋量表,包含5个题目,如“我可以在这个社区里做我想做的休闲活动”“我在这个社区有很多美好的回忆”等,使用七点计分法,1~7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本研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8。
 
1.2.4主观幸福感。使用单项主观幸福感问卷“总的来说,你觉得你有多幸福”来测量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学生从1~7来评估自己的幸福感水平。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总体生活状况的感知,可用这种方式进行测量[19]。
 
1.3数据处理
 
在发放问卷并回收后,使用SPSS25.0录入与整理数据,而后使用SPSS25.0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等数据处理,使用SPSS宏程序PROCESS3.2检验中介效应。
 
2结果与分析
 
2.1中学生社区绿地感知、自然联结感、社区地方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自然联结感与社区地方依恋对中学生幸福感的作用
 
由表1可知,社区绿地感知平均得分为3.60±0.88,自然联结感平均得分为3.59±0.86,社区地方依恋平均得分为4.94±1.44,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5.10±1.56。以量表中间值作为参照标准来看,此次调查中学生的社区绿地感知、自然联结感、社区地方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皆高于中间值,总体状况良好。
 
2.2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中学生社区绿地感知、自然联结感、社区地方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性呈两两显著正相关(r=0.372~0.661,P<0.01),说明4个变量之间关系密切。
 
2.3中介效应检验

自然联结感与社区地方依恋对中学生幸福感的作用
 
参照Hayes等[20]的观点,使用PROCESS3.2model6检验研究假设,以社区绿地感知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自然联结感与社区地方依恋为中介变量运行模型。由图1和表2可知,社区绿地感知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β=0.917,P<0.01),假设(1)成立。加入中介变量后,社区绿地感知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β=0.397,P<0.012),社区绿地感知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能力下降,说明起中介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社区绿地感知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然联结感(β=0.364,P<0.01)、社区地方依恋(β=0.568,P<0.01),自然联结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社区地方依恋(β=0.855,P<0.01),但不能预测主观幸福感(β=0.136,P=0.08),假设(2)未成立。而社区地方依恋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β=0.534,P<0.01),假设(3)和假设(4)成立。

自然联结感与社区地方依恋对中学生幸福感的作用
 
总的来说,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社区绿地感知,既可以通过提高中学生社区地方依恋来提升其幸福感,又可以通过提高自然联结感来提升社区地方依恋,从而进一步提升主观幸福感。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通过社区绿化建设来提高中学生幸福感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学生社区绿地感知对其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然联结感与社区地方依恋在其中的作用,旨在为社区绿化景观建设、家长选择居住社区提供参考与启示,为社区自然环境与儿童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提供进一步的实证支持。
 
调查研究发现,(1)通过提高社区绿地感知水平可以提升中学生的幸福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即中学生感知社区绿地空间水平越高,对绿地空间的可及性和可用性增多,其主观幸福感越高[21]。当社区绿化建设完备,符合中学生审美要求时,便可充分感知社区绿地的存在,进而获取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元素,提升其幸福感。
 
(2)社区地方依恋在社区绿地感知与中学生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中学生感知社区绿地建设的程度越高,在社区中活动的意愿更强,在积极互动过程中可以增强对社区的依恋感,进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这与赵怡霖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对象是老年人,而本研究进一步扩展了社区绿化、社区依恋与人幸福感关系内涵,扩大了该结论适用人群。
 
(3)可以通过增强中学生的自然联结感来增强对社区的地方依恋,从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自然联结感作为一种与自然环境联系紧密程度的主观感知,可通过在自然环境及其活动中得到增强[8],因此,当中学生在社区中可以感知到较高的绿地空间时,有利于提升其自然联结感。同时,与自然环境联结感的增强以及社区绿化建设当中的活动,会增强对社区的依恋感,从而提升幸福感。
 
研究未验证自然联结感在社区绿地感知与中学生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这与以往一些研究存在出入[8-9],意味着自然联结感对于幸福感的作用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影响,如本研究提出的社区地方依恋。因此,未来在社区绿地相关研究中,可进一步探讨自然联结感对人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更深一步地探索如何通过社区绿化建设来提升幸福感。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通过社区绿化景观建设来增强中学生对社区绿地的感知,进而提升幸福感,为家长选择居住地、社区建设绿地空间提供了启发。为了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选择居住地时应关注社区绿化景观建设,使孩子可以更好地感知自然环境,更有意愿在社区绿化中进行活动,从而增强他们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和对社区的地方依恋,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水平。对于社区建设者,通过合理规划社区绿地空间,创设具有美感的自然景观或打造适合儿童玩乐的绿地空间,可以完善社区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