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 文人树盆景的历史 - PenJing8
民国期间 文人树盆景的历史
2019-02-21 12:30:45  浏览:74
       既是根据或模仿文人画画意制作““文人树”,其制作必须像某一画家画作的风貌,否则该盆景作品与某文人画毫无关系。我们看到文人画中的主树都是耸立型,或是斜干长木,几乎没有像盆景类型中,曲干矮桩的树相(画中远景丛生小树另当别论)。
      
      模仿文人画的“文人树”作品,不论体量大小,给人的视觉感受必须是高耸或自然乔木状态的树相,这在现存的资料中得到证实。  
      
          明代高镰(1573-1620)《高子盆景说》记载:“最古雅者品以天目松为第一……结为马远之’欲斜洁曲’、郭熙之’露顶攫拿’、刘松年之’僵亚层叠’、盛子昭之‘拖拽轩甜‘等状,载以佳器,搓牙可观,他树蟠结,无出此制。”文中盛子昭即盛憋,子昭为其字,元代著名画家。其他三人均为宋代著名画家。   
      
         马远,南宋画家,与刘松年、李唐、夏硅并称“南宋四大家”。光宗、宁宗两朝为画院待诏,画山水、人物、花鸟,为院中独步。马远画树用笔简要多姿,树叶常用“夹叶”。树干用焦墨,瘦硬如屈铁,多横斜屈曲之态。今人谈起盆景文人树与文人画的关系时,多举《芥子园画传》中“马远画松法”的图例(见图一)。该图绘虽不是马远所作,但基本上画出了马远画树的风格特点。
民国期间 文人树盆景的历史
         
         现将马氏存留的遗作《岁寒三友图》以示读者(见图二),并略作解读。该图的题识为:“撷朵铺枝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飘萧。竹梅解道同为友,可任孤松独后凋。”题识已说得很清楚了,此图以松、竹、梅喻文人气节,颂扬不附权势,特立独行,洁身自好的品德。“孤松独后凋”,用典取自《论语》,是在比喻文人君子节操卓异于常人。 
      
         该画画面的乔松,表现了“敬斜洁曲”的特点。明代艺人能模仿画意造景,实属不易,没有绝技绝活是做不到的。  
         
           郭熙是北宋山水画大家,理论家。著有《林泉高致》,提出绘画“三远”法,对中国画有深远影响。《宣和画谱》中说他“能抒发胸臆,作长松巨木。”画树用草书笔法,多写瘦树虫L枝,势如“抓捕”。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案石平远图》(见图三),画中绘深秋清旷之景,笔势雄健,枝如“蟹爪”,石似“卷云”,神韵独绝。虫L枝动感跃然纸上,充分表现出‘,露顶攫拿”的风格特点。攫,用爪捕取;拿,捕捉。这是说树端突出裸露,枝爪形似猛禽捕捉猎物一样。 
      
         刘松年擅画高耸直干松树,如辽宁博物馆藏其(秋窗读书图》(见图四)。画中两株松树高耸挺拔,枝叶层叠下垂(堰亚层叠)。树下屋舍中,主人坐在窗下读书。树和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儒家文人的高风亮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当年杭州盆景艺人模仿刘松年的画风画意制作出的盆景,不就是今天说的“文人树”吗? 
      
         说到盛子昭,他画树的风格特点是“拖曳轩衡”。拖曳,牵引,托起;轩翁,高飞,高举的样子。这是说盛憋画树是将树画得高高耸起,气宇轩昂。当年杭州人模仿其“拖曳轩霭”画风制作的文人树盆景,今人某些“文人树”风格与之一脉相承。  
      
        有关天目松制作文人树盆景的记载,另有资料是比高镰年长十五岁的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1558-1639)写的一首天目盆松诗: 
      
         此松天目孙,嵘峨类其祖。中顶秀擎云,犹堪坐巢父。   
      
         诗的一、二两句说的是天目盆松是天目山的孙子,它那高耸挺立的姿态与他的祖宗相似。磋峨”本是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天目松的高耸挺拔。第三句用“,夸张”修辞说盆松顶端高高擎起彩云,极言其高。’‘秀”,这里是高、高出的意思(别例见李白(庐山谣》诗)。
         
         第四句是诗之主旨,以松喻人,将盆松比做巢父。“巢父”,尧时高士,隐居山东聊城。传说尧找到巢父,说要让位给他,巢父坚决不接受,并以为尧的话脏了他的耳朵,于是到河边洗耳。巢父虽未建帝业,没有作为,但在他身上氨氢着一种至美至洁的文化气韵,被历代高人吉士、贤达俊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人陈继儒笔下赞美的盆景文人树,以树比人,情景文融,表现出这一文人制作的文人树盆景深邃的意境。这是有据可查的明代出现的一盆纯真至美的文人树盆景。 
         
            有文字记载,明代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朱三松,聪明好学,通文墨,喜作盆景,成就斐然,名闻遐迩。嘉定文人陆廷灿《南村随笔》中说:“邑人朱三松,模仿名人图绘,择花树修剪,奇秀苍古,具虫L龙百尺之势··一栽以佳器,伴以白石,列之机案间,或北苑、或河阳、或大痴、或云林,俨然置身长林深壑中。”引文中的“北苑”,为南唐画家董源的字,“河阳”为南宋画家李唐的号,‘’大痴”为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号,“云林”为元代画家倪攒的号。现分别列举两位画家的画作解读。
            
          先看倪璐《六君子图》(见图五)。这幅画,画家借助物象和富于个性的笔墨,抒发自我情怀。以枯笔绘制了六棵疏木,象征六君子,借以赞美儒家文人。江上远峦以干笔皱擦,给人一种空朦之感,带有一丝禅意,表达了文人恬淡的情操。纵观六棵树,构图十分巧妙,疏密聚散,恰到好处;布局虚实相生,气韵生动。
          
          如把每一棵树分开来看,又都不失完整,个个现出勃勃生机。更是用枯笔技法,显出淡雅韵致,这就充分表现出文人的儒雅风度。当年朱三松模仿倪攒画中文人树制作盆景,是会对其画意参透无疑。我们看到倪攒遗留下来的画作,如《幽涧寒松图》、《雨后空林图》、《容膝斋图》等,每幅画中所画文人树,都是制作文人树盆景的范本。   
            
         再看黄公望《丹崖玉树图》(见图六),画面左下方有一颗高挺的松树。矗立在众树之上,生机盎然,气势雄秀。文人画家喜画高耸的松柏,意在以物喻人,拿松柏的品格来比喻文人的品格。显而易见,画题中“玉树”即是指画中这颗矗立在众树之上的松树。
         
         借它凌寒不凋,坚贞劲节的特点来喻儒家文人的高尚品德,节操卓异于常人。黄公望传世画作中的这棵形神兼备的松树,从形态和技法上看,他的传世佳作中,包括味富春山居图在内,所画树木都不在它之上。可以想象当年朱三松定会仿此画意制作过文人树盆景。 
             
             
        关于文人树的记载,清朝苏州文人沈复橄浮生六记飞中写他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参观绩溪仁里庙会时,看到庙院内展览的黄山松盆景高耸挺拔,苍老古朴,令他大为惊奇。看来这庙会所展的黄山松盆景就是今天说的“文人树”。 

 
民国期间 文人树盆景的历史
        
        民国期间,有关文人树的记载,在民国十九年(1930)周宗瑛、刘振书合著的《木本花卉栽培法冲可寻。该书对盆景进行了分类,在“单干”一项中写道:“单干即一干之直立者,其旁不另植他干或树,如广野之中,本直立,虽少屈曲之趣,然姿势挺拔,令人观之气壮。”
        
        该文述的单干盆树之形貌,就是指作者当时的盆景文人树,现在某些“文人树”形态与之类似。中国古代、近代对盆景都未进行分类,民国期间才有人进行简单分类,而“文人树”榜上无直到二十世纪的中叶民间才出现“文人树”的名称。
        
        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我国盆景界进行了细致具体的分类,分为三大类,十五式,可是“文人仍是名落孙山外。文人树盆景长期有形无名,其原因我以为它只是盆景的一种造型,又没有固定的形式,既不好归类,又难于入式。
        
        我们只好将“文人树”作为另类看待中国文人树盆景的历史渊源流长起源于我们民族儒家的松柏文化。它的出现不迟于南宋初年,至今有九百年的历史文人树盆景起始于文人用松柏制作发展到文人同民间艺人及一般盆景爱好者,以松柏、杂木兼用制作。它受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发展道路曲折。
        
        在发展过程中,受文人画影响很大,形态各异,风格多样。中国改革开放后,大兴造“文人树”之风,至今复兴之势如火如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而,令人欢欣鼓舞。不过近些年来,’‘文人树”制作良芳不齐,出现世俗化倾向,又不免令人担}尤。
        
        论述关于这一点,笔者将有另文2016年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