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到明代的文人树盆景历史 - PenJing8
从唐代到明代的文人树盆景历史
2019-02-21 11:57:54  浏览:76
   
    唐代,人们喜欢在园林、庭院栽种小松。所谓小松,不是幼小的松苗,而是形态美观,老而形小的松树,人们还予以造型。诗人李贺<五粒小松歌》云:“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可见那时对小松已进行修剪加工。小松有高有矮,有曲有直。一些高耸挺拔有造型的小松,不就是当时地栽(不排除有盆栽)的“文人树”吗,我们有理由说,唐代的小松是中国盆景“文人树”的雏形。
    
      再说宋代的“盘松”。它是中国盆景“文人树”造型的依据,特别是枝片的盘扎,与“盘松”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什么是“盘松”呢,松老久为空气所压枝成盘状,称盘松。这是松树的一大奇观。宋代朝野上下,人们对盘松的栽培、鉴赏成了风气,连皇帝对盘松都十分青睐,这在文人周必大的著作中有记载,记载宋徽宗、宋孝宗都写过赞美盘松的文章。   
    
从唐代到明代的文人树盆景历史
    
       周必大是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进士,为官清正,历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一生著书八十一种,有(平园集》二百卷。他在(玉堂杂记》中写道:“春桃盘松,其详不可得而知也,尝见御制《盘松赞》墨本云:’天赐瑞木,得自嵌岑。枝蟠数万,干不倍寻。怒腾云势,静奏琴音    这里对孝宗《盘松赞》的文字作解读。 
       
          嵌岑(qin cen)—形容山高,今写作(y i n)
       
           寻—宋代计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不倍寻”即不足两寻。宋时一尺合31 .68cm ,略小于今天一市尺的长度。 
           
            怒—奋发。  
           
             静—指“静女”,古文中谓纯美安详之女子。   
       
       
          用现代汉语试译如下:   
          
        “上天赐给的这棵祥瑞之松,从高山上取得。蟠曲的松枝数以万计,松干高不足五米。盘松的松盘,势如奋发向上腾起的绿云,(清风吹拂)发出像静女弹奏的美妙琴声。”   
        
        在南宋这个特殊的年代,中国文人树盆景诞生了。有据可考者,南宋大文人王十朋是前养文人树盆景的一个典型人物。
        
       王十朋于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中状元,历事高宗、孝宗两朝,历任饶、夔、湖、泉诸州知府,累官太子詹事,龙图阁学士。一生著作甚丰。他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儒家学者,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可说是封建时代的社会精英和文化精英。  
            
            
      王十朋是位盆景爱好者,朋友从山野挖一松树送给他,他十分喜爱,整修后栽种于盆盎,为此写一篇《岩松记》以记之。全文抄录如下:  
      
    “友人以岩松至梅溪者,异质丛生,根衔拳石,茂焉非枯,森焉非乔柏叶,松身气象耸焉,藏参天覆地之意于盈握间,亦草木之英奇者。余颇爱之,植以瓦盆,置之小室。” 
         解读如下:    梅溪—王十朋号。
            
    异质—异,奇;质,物体,指松树。 
    
    枯—搞、凋。 
    
       森—盛、繁密。   
            
     气象—犹气概。  
     
         握—这里是量词。一握即今所谓一把。      英奇—形容人杰出、优异,才智过人。多指才德出众。   
            
      试译如下:  
      
       “朋友送给我一棵岩松,天下奇松之美,全都从这棵树生出。根抱拳石,针叶青翠茂盛岁寒不凋,而且繁密不同于柏叶。松身耸立,气概高昂,藏参天覆地之意在一掌间,也是草木中非凡出众的了。我很喜爱它,栽植互盆中,放在小屋内。”  
       
        这段文字写他“颇爱”这一盆景松的原因,写得十分生动。但作者不是单纯写树,而是以树比人。写盆景松凌冬不凋,借以抒发他“世乱知忠臣”,关心人民疾苦,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爱民情怀。
        
        写盆景松松身耸立,气概高昂,这是在比喻文人君子的高风劲节、风范高洁,以及知难而为的昂扬向上的精神。“英奇”本是用于写人,这里写树,明显看出它的象征意义,是在赞美文人君子的才德出众。王十朋前养的松树盆景是一件由文人菌养的地地道道的文人树盆景。
        
       在王十朋稍后,生活在光宗、宁宗两朝的著名画家刘松年,所画(十八学士图》中,绘有一松树文人树盆景。该画因年代久远,画面有点模糊,但所画文人树的模样还依稀可见,只见盆景松身高耸,稍有弯曲,八九松枝枝盘参差排列,层叠有序,两三盘枝约略下垂,一副古盘松形态栩栩如生。刘松年笔下的文人树盆景虽是画作,带有一点自己画树的风格,但它如实地反映了中国文人树盆景发展的时代性。
       
       画面所反映的盆景文人树不是自然风貌,而是艺术家根据自然盘松进行创作的文人树盆景,表现的是艺术美。高耸的树干拗节明显,以表文人高风峻节;枝盘排列虚实相生,章法有度;风格简约、高雅、古朴,充分表现了文人的风貌。这些特点说明南宋盆景艺术家对松树文人树盆景的创作已达到很高的水准。  
       
     南宋时代是中国盆景艺术发展的高潮期,包括“文人树”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盆景都出现了。前养人数之多,技艺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这里单说“文人树”,它的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小松”和“盘松”为“文人树”的造型提供依据和借鉴;二是江南富庶,钱塘自古繁华,为盆景艺术的高度发展及“文人树”的出现提供了经济基础;三是南宋社会使然。
从唐代到明代的文人树盆景历史
     
     此话怎讲?金兵南下,中原沦陷,宋王朝迁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南宋民族危机严重,广大人民坚决要求抗战,而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偷安。在生死、存亡之秋,抗金爱国成为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成了打击投降派、力主报仇雪耻的直接武器,出现了许多爱国诗人、词人、散文家。在此之际,一些爱国的儒家知识分子和盆景艺术家,为表现文人“士穷见节义,世乱知忠臣”的高风亮节及对祖国忠贞不二的节操,松柏“文人树”就成了最好的形式,于是“文人树”就应时诞生了。’‘文人树”可以说是南宋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元世祖忽必烈于1279年灭了南宋,征服了全中国。元统治者文治极差,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蒙古人是统治者,汉民族人民处于社会底层。统治者穷奢极侈和官吏的贪暴,人民生活陷入悲惨的境地。人分十等,汉民族知识分子更是受到歧视,没有闲情逸趣前养盆景。
          
          有元一代,几乎没有文人创作文人树盆景的记载,但散见于各种图书插图中有文人树盆景的图绘,我认为它反应的是民间艺人对文人树盆景学样制作的状况。可有一点值得注意,插图中出现了杂木类文人树盆景,这也是元代盆景艺术现实的反映。总的说,元代社会不安定,经济落后,盆景(包括“文人树”)艺术没有太大发展。  
     
     
         明清两代是盆景艺术发展的成熟期。单就文人树盆景来说,其创作已不是单单的文人,民间艺人及一般盆景爱好者已经普遍制作“文人树”形式的盆景。文人树盆景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文人画的影响,从画中各种树貌得到启发,甚至模仿著名画家的画意制作文人树盆景,出现了各种风格,多种多样树相“文人树”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