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序曲 - PenJing8
《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序曲
2020-06-07 09:27:38  浏览:28
序曲:饱受自然恩惠的关中青少年时期
 
我祖籍是胶东半岛的山东昌邑高家屯,生在关中渭北冲积平原的陕西蒲城太平村。因为是山东移民村,全村人与家里大人都讲山东话,连小学老师也是用昌邑话授课,以至于后来在乡里漫泉河中学上初中时,班主任张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虽然李树华学习好,但他陕西话讲的不地道,不能当班长,只能当副班长。回想到初中毕业为止,虽然家里很穷,有时连玉米饼子也吃不上,倒是学习上没有任何压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小学校园、初中校园都是处在农田之中,每天都能与农作物、野草、小鸟打交道,印象最深的当属村子东边数里地的漫泉河。蜿蜒的河道两旁长满芦苇,河水不深,清澈见底,与伙伴们一起经常用打猪草的篮子捞小鱼虾,有时也能捉住小螃蟹。还可以在芦苇丛中,找到把几株芦苇拢在一起、用数枚叶片做成的鸟巢,夏季时经常能找到鸟蛋和小鸟。经常在自家院子里种些西红柿、葫芦之类。
 
在春季,还经常在农田里采些苜蓿、刺儿菜、榆钱、刺槐花等,拿回家里加工一下充饥和改善生活。还挖过枸杞根、远志根,哂干后卖给药店换铅笔、笔记本钱。当然,生产队瓜地里西瓜、香瓜,果园里的苹果,菜园里的西红柿,只要摘下来能随□吃的,没少跟在大孩子后边偷摘过。


《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序曲
 
记得有一次,从邻居家讨来一棵枣树苗,我在院子中挖了个深坑,把小苗的绝大部分都埋在坑里,只露出个顶枝在外。后来到北京上了林学院园林系才知道,栽这么深是不利于树木生长的,甚至影响它的成活,就像把人用土埋到脖子一样。
 
—部曲:专心致志学习的北京林业大学时期
 
在县城上高中时,我家里椅子后边的墙上贴着1张陕西日报,报纸上有一张一人在给石植盆景浇水的照片,下边写着:“瞧,这是临潼的园林工人给石榴盆景浇水。”看过多次后,"园林”一词就被我记住了。
 
1981年7月高考结束后第二天报志愿,根据估算成绩,重点院校第一志愿我报了北京林学院城市园林绿化专业,当年本专业在陝西省只招一名。高考成绩公布后的一天,我收到了北京林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因为要到北京上大学,在方圆几里地还是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但这时村里人说:栽树有什么研究的;我的同班同学也说我志愿报低了。
 
进入北京林学院园林系后,开始系统学习园林专业的各门课程,但盆景并不是一门课,只在《花卉学》课程中触及而已。第一次真正接触盆景,是在大三时,北京林学院武装部部长曹百新老师给园林系作有关盆景制作与鉴赏的报告,从此之后,引起了我对盆景的兴趣。大四上学期开始做毕业论文,我选择彭春生老师作指导教师,题目为<北京盆景调查研究》。
 
除了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了北京盆景历史之外,还到当时北京养护、制作盆景的李特、周国梁、罗维佳等先生处调研盆景材料、制作技艺和养护管理技术等。到苏州、上海和杭州进行南方综合实习时,参观了苏州的拙政园盆景园、万景山庄,上海植物园盆景园以及杭州花圃的缀景园等;拜访了苏州的朱子安大师、杭州的潘仲连大师等。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在上海植物园听胡运骅老师所作的有关盆景方面的报告。
 
当时胡老师所说的做盆景出身的可以做出楕致的庭园的说法,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并且我所走之路确定为陈先生主要研究的梅花与我喜欢的盆景结合,题目定为:梅花盆景快速成型研究。研究内容是挖取北京山区野生的山杏、山桃树桩,在盆中培养成活后通过高接换头,山杏、山桃的古老树粧与梅花的色、香、姿、韵结合,数年内培育制作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梅花岔景。

《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序曲
 
1986年舂天,在美国做研究的黄国振师兄(陈先生早年的硕士研究生)从美国带回数枝美人梅的枝条,陈先生让我嫁接到实习苗圃研究基地的山杏、山桃上,当年夏天成活30余株。这批美人梅成为以后批最繁殖、种遍全国的“火种”。

 
 
1987年5月,北京农展馆举办花卉展览会,作为参展项目之一,北京花卉协会请陈先生出展快速成型的梅花盆景。为了推迟梅花开花时期,我们将一批梅花盆景放入森工楼的地下室。因为出展期间正好开花,并且采用快速成型技术,该项目荣获进步奖。
 
1986年秋冬季,经过上海园景、跟随邵海忠大师学习大型树木盆景、跟随胡荣庆大师学习小型树木盆景,使我学到一些盆景的制作技艺和手法,有助于我的梅花盆景制作和研究。
 
1988年夏季,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陈先生预想让我留校做助教,但我受当时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所长陈自新教授邀请,决定到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进行北方盆景的研究与开发。在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工作时,作为盆景筹备室副主任,主持北京市科委课题"北京树木盆景调查研究"。


《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序曲
 
三年来通过与课题组成员,如现在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延明教授级高工、姚世才教授级高工等的实干,通过到北京山区调研和采挖,在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盆景研究基地收集盆景树桩数百棵,树种有鹅耳枥、小叶朴、元宝枫、黄栌、荆条等。因为经常去门头沟区的龙门涧、双塘涧、洪水□等村里收购树桩,村民叫我为“收疙瘩的”。该课题结题也验证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985年秋季北京林学院改名为北京林业大学,此时我开始上硕士研究生,导师是陈俊愉院士。经过与陈先生商置,研究方向林局胡运骅局长给陈先生建议和给上海植物园推荐,我到上海植物园盆景园参加半年盆景制作技艺学习,使我真正接触到了盆景。通过跟随汪彝鼎大师学习山水盆后,1993年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春节前,为了配合课题鉴定,盆景课题组在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唐花坞举行盆景展览。当时碰巧以理事长加藤三郎先生为代表的日本盆栽协会理事团到我国考察调研盆景发展情况,一行6人在农业部外事司引领下来看展览。看过展览,加藤先生以及其他理事们在肯定之余提出宝贵意见,并说道:"你们还很年轻,欢迎你们有机会到日本交流盆景技艺”。

《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序曲
 
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我的大学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论文,还是在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的盆景课题研究等,研究水平不高,盆景作品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等,特别是在日本数位世界级盆景大师面前更是羞愧难容。
 
但是,不可否认,在北京林业大学7年间系统的专业学习,以及在上海植物园半年的实习、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3年的研究实践,都为曰后园林、盆景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