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学年与素仁格盆景结缘 - PenJing8|盆景吧
韩学年与素仁格盆景结缘
2018-09-06 22:58:40  浏览:66
 摘要:素仁格盆景岭南盆景乃至中国盆景的重要代表。韩学年作为中国盆景大师,三十多年持续坚持创作,是素仁格盆景传承与发展的探索者,也是岭南盆景的创新者。运用历史学的口述历史研究方法,以韩学年为口述访谈对象,从榕树盆景、山松盆景和素仁盆景三个主要方面了解其对岭南盆景的创新发展以及对素仁格盆景的思考,为岭南盆景的当代研究留下一手资料。
 
1韩学年与盆景结缘
 
韩学年,出生于1949年8月,广东顺德大良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图1)。
 
盆景作品讲究创新,特别是在素仁格盆景以及山松盆景上具有极高造诣。韩学年从小就接触花花草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上流行“摆古树”展览,逢年过节都会进行。韩学年的父亲对盆景很有兴趣,一棵很小的栀子(水横枝)Gardeniajasminoides,把枝干做成“手”,根部做成“脚”,再在顶端加上一个公仔头,那盆景看起来就是一个人形了。
 
这让韩学年开始对盆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学一年级时,他就开始在学校的花圃种花,看到拉绳电灯的保险丝盒适合当花盆,他也拿来用。利用自己的艺术天赋以及多年积累的基础,他起初玩的都是很快可以成型的附石盆景丛林盆景。经过构思找到合适的石头和树头,加上自己的艺术加工,两三年就可以成型拿去展览。
 
韩学年与素仁格盆景结缘
 
2 韩学年与素仁格
 
韩学年不乐于置身世故人情,吃、住、穿都是极简的,他认为素仁树的风格和他的个性很像。
 
 
韩学年学习素仁主要是图新。因为素仁大师已经去世了,而他留下的就只是五张盆景作品的照片,
关于素仁盆景的标准很难定义。但那五张照片不能完全代表素仁的作品。以前拍一张照片是很艰难的,一般要举办一个展览才能拍,有很多作品是拍不下来的,而且拍的作品也不都是最佳的状态。素仁格盆景凸显的是禅意,韩学年说,对于内涵的东西,他是永远学不到的,他与素仁大师的境界不一样。但是外在的东西仍是可以学的,学的是枝条和韵味。抓住素仁格“多一枝嫌其多,少一枝嫌其少”“疏简适度”,掌握好它的瘦、简、洁的特征。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习素仁盆景,必须要经历变化,因为社会是进步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现在的审美观不一样。回看素仁大师的作品,于现在而言也许不是最好看的,但是素仁大师打下了根基,后人就必须去维护。素仁树有些是不成熟的,成熟的枝条会粗,粗了必然需要剪,剪了之后就没有之前自然的感觉了。韩学年认为,不要定一个格说这棵树才是素仁树,只要抓住“简洁清瘦”这个原则,然后进行突破,将风格用于悬崖、水影,甚至有一些树跌枝下来,都是可以的。
 
早在素仁格之前,韩学年已经玩了很多树型。他认为,素仁对技艺要求是很高的。简洁的素仁格让人一览无遗,没办法遮丑的。素仁盆景枝条卷一点或直一点,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所以没有一定根基是玩不好素仁盆景的(图5)。
 
韩学年与素仁格盆景结缘
 
3 盆景是生长的艺术,要叛逆,要创新
 
韩学年了解自己的个性—不愿随大流,甚至有点“叛逆”,喜欢无人涉足的东西,并玩出自我特色。他不在乎好与坏,及他人的评论。他深知:盆景艺术是变化的、生长的艺术,有好有坏。1988年,韩学年看到墙头榕树根生长的形态,榕树根因为需要水不断地延伸,又由于各种原因交叉盘旋,他觉得这样的树根极具美感,于是他想,这样的自然景象能不能在盆景里面塑造出来呢?要怎样表达呢?无意间看到一本美术杂志《广州文艺》,里面有一幅描绘了榕树根部的国画,题名是《绝壁残存适者生》,这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构思好就去行动。这时问题又来了,怎么组织一个残壁破墙出来呢?于是他逼着自己去想,去创新—以水泥、瓷砖创作出仿残破墙壁的“盆”。这样的榕树型格,韩学年玩了两棵,分别是1988年的《生存》(图2)和1998年的《适者》(图3)。30年过去了,这种型格到现在都没其他人接手玩。
 
韩学年觉得这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因为大家不认同,就好像衣服流行起来了,大家都会抢着去买,现在这种型格大家可能还不喜欢;第二是有难度,一般人不敢涉足,直至现在还是没见过类似的成熟作品于展览出现,难度主要就在于适合做这类作品的树种只有榕树,而榕树只有南方地区有,因此这个先决条件就导致北方能接触到这个型格的机会也比较少。
 
韩学年认为,艺术是要经过加工的。如果完全仿照自然界的树来做,是难有美感的。只要作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就算是成功的。他不喜规范的正型树而爱异型。例如作品《脱俗》的型格就很少见,树是向上生长的,但它却跌枝下来,这样的它很叛逆,这个作品在盆景界反响很大。在盆景配盆、品种选择上他也是秉承这个理念,必须要超脱常规。当然,他也清醒地要求自己要在内定标准下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