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旱盆景的发展历史 - PenJing8
中国水旱盆景的发展历史
2018-08-04 17:20:57  浏览:36
(三)水旱盆景的发展
水旱盆景这种形式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自然风景得天独厚。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利用。三干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即出现对观赏植物的栽培和模仿自然山林的造园。春秋战国时候,以回归自然为核心的老庄哲学应运而生,并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则将对山水的喜好与人的“仁”、“智”联系在一起,曾作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喻。东汉已有“构石为山”的私家园林以及盆栽花卉。
魏晋(公元220~420年)以后崇尚散淡,寄情山水,形成风气。人们从自然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将理想的生活与山林之美结合起来。这种风气在文人中盛行,促进了山水园、‘山水画、山水诗等文人艺术的兴起,而同样以抒发自然情趣和人生理想为主题的盆景艺术,亦由此时开始形成。
中国水旱盆景的发展历史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时候,多种文化艺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陕西乾陵唐章怀太子墓(建于公元706年)中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画,不仅说明中国在初唐时候已形成盆景,还可以看出刍时的盆景是采用山石和树木配置,共同成景。从一些诗人的描述中也可知道当时盆景已有多种形式。
宋代(公元960—1279年)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以奇树怪石作为观赏品已蔚然成风。绘画艺术的发展,对于盆景的造型也很有指导意义。从宋代绘画及诗文中可知,当时盆景已渐趋成熟,并已形成树木盆景山水盆景两大类别。
明清两代,中国盆景造型更为完善。清初刘銮《五石瓠》记述:“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虫鱼,概称盆景,元人谓之西子景。”这种有树有石、有旱有水的盆景,可以说就是一种水旱盆景。由此也可以推测,在明代或者清初即已出现水旱盆景。
清代《扬州画舫录》一书中也提到乾隆时候,扬州有一种称作“山水点景”的盆景,其中有水有土,根据记述来看,也应属于水旱盆景。
从其他一些资料的记载也可以知道,水旱盆景在清代已较为普遍。但是,由于水早盆景养护管理的要求相对较高,加之近代社会的动乱,因此未能有实物留存至今。现代水旱盆景是在近二十年中重新兴起的,它继承了传统的技艺,并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盆景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起,江苏、湖北、四川等地的水旱盆景发展很快,普及很广,并逐步成为盆景的一个重要形式。
在注重画意、追求意境方面,现代水旱盆景保留了中国盆景艺术的这种文人特点,并且有所深化。
由于受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影响,水旱盆景在造型上更趋向于自然。水旱盆景中的树木多作成丛林,也是与其自然特点分不开的。而树木的加工则更多地采用修剪,力求减少人工痕迹。水旱盆景中的石头也不是古代人所欣赏的那种剔透玲珑的“假山”型,而多为圆浑、平缓状,注重朴拙和自然,作成坡岸很有真实感。现代水旱盆景请见实例《樵归图》。
随着现代人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水旱盆景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盆景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则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过去的水旱盆景多采用较深的水盆,其表现力受到局限,现在改为浅口水盆,既突出了盆中的景物,又表现了坡岸的效果。而切石机的运用,则使得许多以前难以加工的硬石可以按照作者的需要进行切截,从而作出更为理想的造型。此外,树种、石种的不断丰富,也为水旱盆景的多样化创造了基础条件。
现代水早盆景还趋向于个性化,它继承了传统的技艺,又有了新的飞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具体的规则,在创作上只要求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采用相应的表现手法。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间盆景交流的日益频繁,水旱盆景茌国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盆景爱好者的喜爱。笔者多年来致力于水旱盆景的创作与研究,曾在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法国、意大利、马来西亚、印度等国作水旱盆景的示范表演,从观众的反映来看,这是一种雅俗共赏、广受欢迎的盆景形式。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赵庆泉编著<名家教你做水旱盆景>,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原书责任编辑谢娟梅。f编辑/刘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