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学年先生来跟我们讲一讲盆景背后的故事 - PenJing8
韩学年先生来跟我们讲一讲盆景背后的故事
2012-02-05 18:00:17  浏览:16

韩学年  

  编者按:雀舌黄杨盆景《天人工物》树相雄浑古朴,根、干、枝嶙峋凸凹,苍古自然而态势野趣,堪称盆景界“国宝级”的作品。近年来,更是被炒到800万元的高价,成为盆景圈的热门话题。对此,我们特邀请该树的主人韩学年先生来跟我们讲一讲这件超大型盆景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回它的原生世界。 

   201 2年9月上旬,因展事再到大埔。大埔是我收藏的那棵古黄杨的发掘地,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距我居住地500多公里,属梅州市管辖,山区地形但海拔不高,四面高山环绕,中间低山、丘陵广布,是客家革命老区,北伐以来出众多将士,也是李光耀祖籍地。

韩学年先生来跟我们讲一讲盆景背后的故事

    此前我曾去过几次大埔,2002年首次带目的而去,就是因为那棵古黄杨。2001年1 0月,于陈村花卉世界收藏得参加“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命名《群龙荟萃》的古黄杨展品。黄杨非珠三角地域植物,岭南盆景历史上没有该品种,该地区最早展现的黄杨盆景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盆景展上,一件黄杨作品首次亮相即引起轰动,细小的叶子、嶙岣的皮层及优美的造型被视为珍稀高贵的明星盆景。后来盆友了解后分析,该作品应是最早从台湾进入的“金雀”。因不了解生长习性也无养护经验,多年来爱护有加很少参加展事,更不敢作大修剪,所以在本地区不自觉地造就出黄杨盆景的珍稀神秘感。

    我偶巧收藏得这棵黄杨,仓促意外亦庆幸有缘,曾心情激动,平静后却怕无养植经验而糟蹋了这件自然天造的神品,于是寻书籍、搜资料以求养护之法,也数次与原收藏者电话交流。但这古老珍稀的树,原生长地的气候小环境如何?树龄及自然野外生长环境怎样?以及发现、发掘、移植、种养等过程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且对我养护会有极大的帮助。于是促成我想去实地拜访、了解的心愿,遂与原收藏者电话联系,他欢迎我到访。

    2002年初,与两盆友驱车,在未通高速的地方行了8-9小时,来到大埔县城,受到热情欢迎。这热情除了因这黄杨交上的朋友老远造访外,他们还有一个心愿,希望借这黄杨的收藏影响,带动其他盆友到大埔收藏黄杨盆景。当地已种养黄杨多年,数量很大,但由于地域偏远,信息及人员交往少,交易不旺。

通过交谈,得到了我想了解的部分信息,但也得知原树并非长于他们当地,而是在距离他们还有数十公里的山区村落,交通不便。我提出可否带我们到当地看看,但未知何因他们婉转推辞了,我不敢强求,未能如愿。为探养护经验,我花3000元选购了一棵小规格黄杨用作探讨,同行盆友也花近10万元购了几盆养植怡情。盆友的心愿有了结果,我的心愿却未了结,有点遗憾,后两度再去,也未敢提出。 

   十年后的201 2年9月,因组织广东省盆协25周年展品,我随会长曾安昌到该地协调参展作品,途中曾会长提出去看下古黄杨的出生地,我把上趟情况告知他,他说到时再提出看可否成行。我们这次到大埔,副县长郭敏先生参与接待,他也是盆景发。

    祠堂低矮也不大,但与当地农舍相比算是大建筑了。外门牌匾书“汉代传径“,字体陈旧脱色,祠堂是否是汉代所筑?未能确定,但字体肯定不会。祠堂前右边,两个石做的柱杆仍立着,高7m-8m,杆柱上刻有文字,看不懂,是否是功名桩也不懂,推想祠堂确有一定的历史。我们几人谈论间,二男一女三个村民先后来到我们之间,原来是外地人的行动引起他们的关注。经老刘与他们用当地话沟通后引起他们的兴趣,遂与我们叙谈与那棵黄杨有关的记忆。据他们说,那棵黄杨虽种于祠堂前,但属私家财物,卖树的主人已经过世,现已无直系亲属在村里了。三人显已年龄不轻,都在六七十岁,一个是与树主人有堂侄关系,一个负责祠堂打理,女士今天刚从县城回来,他们相当纯朴,其中一老人现今还未到过县城,估计这不会是个别。山村,未有大路行车前到县城却是个大行动,可能等到路好了有汽车通行时年龄也大了,也就不愿走了,乡恋情结。 

   女主人请我们几人到她位于祠堂旁的家里作客,拿出小吃、山茶招待,相当热情兴奋,我把刚好随车携带的刊有那黄杨图片的《岭南盆景痴友会》画册送与他们,他们看到那棵黄杨都认得,更显兴趣。其间我询问那黄杨的种植时间,他们说不清具体年限,只讲少时树已有那么粗(用手势作三四十公分状)讲不清什么时候种的,由于树不算高,枝权又多,一直以来小童都常爬上去玩耍。至于为什么挖去树后在原址筑个围圈也不知缘由,文字含义也不了解。我们约停留了半个小时便与他1门道别。

    这次一行,实地了解到那黄杨的一点基本情况,了结个心愿,也释疑了原来的一些疑问。 

   (待续)    (编辑/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