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育人的中医药院校校园景观构建 - PenJing8
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基于环境育人的中医药院校校园景观构建

2025-10-0700李梦圆
基于环境育人的中医药院校校园景观构建
 
李梦圆,顾嘉怡,周奕,陆思安(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新时代教育理念下,校园环境是“三全育人”理念中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结合中医药院校校园景观设计案例,从文化、服务、实践3个方面提出校园特色景观建构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精神融入校园景观,彰显文化自信,传承大学之道,培育核心价值的文化使命,探索新时代环境育人实施路径。
 
新时代教育理念下,校园环境是“三全育人”理念中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营造校园特色景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师生进行文化教育、审美熏陶和精神引领,从而传承校园文脉,树立校园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1]。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和药物治疗,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中医药大学是以培养现代化中医药人才为特色的医科类院校,将中医药文化与校园景观紧密融合,构建中医药特色校园。在传授中医理论和实践技能、保护发扬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向公众普及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探索新时代高校环境育人与校园景观结合的新路径。
 
1校园景观构建的意义
 
校园一词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公共交流场所,意指一个具有连绵不断的绿色场地,其拥有较为广阔的绿色视野、开阔的活动场地与休息观赏并满足校内师生各项交流活动的使用空间的功能[2]。校园环境与教育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并共同塑造学生的成长,校园景观作为大学文化的直接表达,承载着彰显文化自信、传承大学之道和培育核心价值的文化使命。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提供适宜的学习场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更起到促进师生交流、文化教育和精神引领的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有大学校园有的对景观形式的注重高于对文化内涵以及大学精神的体现,使校园环境缺乏特色,有形而无神;有的则简单地呈现为文化的观赏和宣传,没有构建符合文化内容的场所精神,使校园环境有文而无核;有的景观环境与教学脱离,校园环境仅仅成为观赏、游玩的大公园,缺乏警告在教育中的适用性,有景而无道。如何从简单的景观形式进阶为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校园景观环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精神融入校园景观,将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三方面结合,寻找新时代环境育人实施路径,丰富育人理念,是此次设计探索的目的。
 
2校园景观提升策略
 
2.1将校园文化与学科特色融合,打造文化育人
 
高校是人才培养集聚的主阵地,大学校园是师生教、学、生活的主要环境,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引领精神的主场景,每个院校都有其特有的办学定位、文化内涵和学科特色,培养适应不同环境、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校园景观环境不仅注重使用功能的满足,更要体现校园文化和特色,在营造校园整体氛围的基础上将院校历史、学科知识、学科精神等特色内容融入景观环境之中,使师生能随时随地了解院校文化、感受大学精神,学习学科知识、促进能力培养,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民族信仰,以文化育人。
 
2.2将场所体验与科技发展对接,突出服务育人
 
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新时代校园环境要成为科技发展和增强创新的第一环境,校园景观应与时俱进,与新理念、新技术对接打造场所的新体验,让校园成为科技的体验场和试验地,让景观成为师生创新的服务者,以服务育人。
 
2.3将景观空间与实践教学结合,提升实践育人
 
校园景观空间不仅仅是校园环境的背景,也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将学科理论知识、教学实践项目、自主探索实验等内容融入景观中,在校园中建构师与生、生与生、景与生、景与师等多主体共享实践学习空间,将课堂从室内延伸到户外,不仅丰富校园景观内容,更能拓展教学空间和延长时间,随时随地实践教学,以实践育人。
 
3基于环境育人的校园景观设计实践
 
3.1项目概况
 
设计区域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内,包括纵向贯穿校园的中轴线景观,以及校园横向逸夫教学楼、药学院、护理学院与心理学院、针灸推拿养生康复学院4个主要教学楼内庭院,总占地面积约8.58万m2。
 
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突出,是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重要发展基地,被誉为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作为传授中医药知识、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场所,校园整体环境缺乏中医药文化景观,中医文化特色体现较弱;校园中轴线景观利用率低,文化性弱,未起到校园主轴线作用;教学区景观功能单一、设施陈旧,与中医药教学需求匹配度低。
 
中医药文化校园景观主要服务人群为学生、教师以及行政人员,次要服务人群为游客与学生家长;其主要功能需求为中医药室外教学区域和中医药学习实践场地,同时满足游客和学生家长了解中医故事、感知中医药文化的需求。
 
3.2项目策划
 
根据项目概况和校园景观需求,从文化、特色、发展3个方面开展设计。项目以“医方天地”为主题,以中医药文化为出发点贯穿整个设计,以“特色校园、文化自信、中医发展”为着力点,从“重塑景观文化、讲好中医药故事、丰富中医药教学空间”3个方面对校园内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实现打造中医特色校园、提升中医文化自信、促进中医高质量发展的校园景观目标。
 
3.2.1重塑景观文化,打造中医药特色校园。经脉和络脉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生物结构,将经络与脉络富有特点的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景观设计当中,更有利于学习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设计中轴线为经脉,在其中设置7个景观节点,将历史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历史沿革为引导,为人们讲述扁鹊、张仲景、华佗等6段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历史名人故事。
 
以教学区域为络脉,在教学区中庭设计中医药特色装置,为师生提供户外中医药知识教学和实践体验。整体形成“一脉七史、一绺四喻”的景观结构,通过挖掘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上的名人名医、流传著作、治疗技术等,营造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中医药景观,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环境中,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
 
3.2.2讲好中医药故事,提升文化自信。将中医药文化转化为可赏可观的景观设计要素,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增强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与感召力,潜移默化间提升师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对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校园中轴线景观以校史沿革故事为开端,随着中轴线的延伸,一一在景观中展现扁鹊、华佗、李时珍等6位中国古代名医的医学故事,用现代景观语言讲述传统中医药文化故事,详细表达中华医学发展历程,古今融合,形成“一脉七史”的中医文化史学故事空间。
 
3.2.3丰富中医药教学空间,促进高质量发展。结合校园教学楼功能特点,利用庭院空间设置“逸夫园、药经园、康护园、躬行园”四大特色教学园,通过景观空间将各教学楼紧密联系,隔而不断、分而不散,形成“一绺四喻”的特色中医药教学空间。庭院中通过现代化科技结合智能教学手段,设置虚拟学习亭、草药盲盒、知识墙以及实践交流亭等景观场所,将教学从室内延展到室外,丰富相关专业学习场所,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中医药院校文化校园[3]。
 
3.3教育教学空间设计呈现
 
设计结合中医药教育特色,设置史学大讲堂和医学小课堂特色校园教学空间。

教育教学空间设计呈现
 
3.3.1史学大讲堂。结合校园中轴线,景观形式上采用连续贯穿的“S”图形,将扁鹊、张仲景、华佗等中医药发展重要史学人物故事融入其中,形成一脉相承、史学贯穿的校园景观主轴,打造“一脉七史”史学大讲堂,认识中医药名人,回望中医药历史,传承中医药文化,探索中医药发展(如图1)。
 
一史为校史筏:校园入口景观,重塑入口形象,凸显学校文化。以竹筏形象转化为徐徐展开的书卷形态,将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史、校徽等文化内容呈现于其上,正如同一艘承载着历史的小舟向人们缓缓驶来,等待人们了解。
 
二史为寻鹊起:结合扁鹊故事,设立四珍广场,将设计的景点内容与智能化教学相结合,讲述中医药文化,将扁鹊创造的“望闻问切”的内容具象化。并将《难经》中一问一答的特点与科学技术CHatGPT结合,打造一种融合现代科技氛围的全新景观,以全新的方式让师生们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时代魅力。
 
三史为仲景广场:仲景广场,保留原张仲景的雕像,结合阴阳太极图,设计雕塑底座,赋予雕塑新生命,并以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为灵感,以太极、山水、医书等元素塑造文化广场,优化周边环境。
 
四史为华佗园:将景墙与五禽戏结合,在景墙上设置二维码,配合景观小道,让在小径中漫步的人通过手机扫码方式,快速、便捷地了解华佗创立五禽戏的故事。
 
五史为灸腧廊:提取人体穴位外形,重组排列,转化为现代环形廊架外观;提取画卷元素,将画卷与LED柔性屏幕结合,现代廊架与画卷再次进行组合,在廊架内外圈排列画卷,画卷上以文字形式书写着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的主要内容,寓景于学。
 
六史为悟药台:将孙思邈《千金要方》以文字形式表达,并结合竹简,截取著作中主要内容,设置主题景观小品。将镂空的艺术字体与竹简结合构成雕塑小品,在太阳光的变化中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构成视觉上的变幻。

基于环境育人的中医药院校校园景观构建
 
七史为本草园:通过书简外形设计景墙,呈现李时珍著作《本草纲目》。通过AI感应屏幕交互模块,将中草药的相关知识,通过人们身体不同部位做出的动作,展示出相关的中草药,例如摸摸脑袋,就会显示白芷、丹参等治疗头疼的中草药,也可以展示学校内种植的草药位置及其习性,加深人们对校园中草药的认识。3.3.2医学小课堂。依托中医药教学楼将中庭环境设置为户外教学空间,将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等学科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形成“一绺四喻”的医学小课堂,丰富相关专业学习场所,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育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如图2)。
 
一喻为逸夫园:逸夫综合教学楼中庭。结合VR人工智能化教学,设计一系列智能学习系统,通过学习舱,为学生提供虛拟化的实践教学场景,例如虛拟助教系统:为学生提供语音或文字沟通接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提供学科知识等,还有虚拟医院、虛拟临床实习生活体验等,以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二喻为药经园:药学院教学楼中庭。通过模块草药景墙以及草药盲盒设计,展示草药标本及名称习性,学生们可以进行草药育盒抽奖,通过翻动盲盒,会看到其中的草药标本,再次翻动盲盒,就会显示草药的名称以及习性等,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草药知识,寓教于乐。
 
三喻为康护园:护理学院教学楼中庭。将护理相关的内容知识展现于景墙上,方便人们了解学习,同时景观命名为康护园,有健康看护之意。
 
四喻为躬行园:临床医学院教学楼中庭。基于临床医学强实践性的特点,将其命名为躬行园,是希望从书本上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去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另外在内部设立了临床实践交流亭,促进更多的实践经验交流。
 
4结语
 
将中医药文化与现代景观语言结合,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重塑景观文化,激活场地生命力。将中医药文化时间线贯穿于中轴线,讲述中医药故事。创新全员学习的中轴史学大讲堂和师生互动的中庭医学小课堂,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师生与中医药景观的互动实践性,促进教学发展。通过挖掘学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以文化景观为载体,既丰富完善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又深入挖掘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使得环境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更加自然深入,从而提高环境育人实效,形成大学校园的教育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