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的3个总体分析 - PenJing8
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的3个总体分析
2023-03-12 22:05:41  浏览:0
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总体分析
 
2.1防洪需求下的御洪适应性
 
2.1.1因高避洪

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的3个总体分析
 
鲁南沿运一线的不利水环境并不适合人类定居,但是为了利用运河水运优势,市镇仍靠近运河分布,所以各市镇选址于沿岸局部高亢地带是近运与防洪兼具的最佳选择。八镇中台儿庄镇山岗高阜众多,夏镇地势高亢,相邻的沛县曾因水淹而迁徙至此,南旺镇依托运河与小汶河河堤生存于南旺、蜀山、马踏三湖包围之中(图3-1),

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的3个总体分析

南阳镇依托运堤而留存于南阳湖中,相邻南阳镇的昭阳湖中诸多村落亦表现出依托运堤分布的空间特征(图3-2),鲁桥、袁口二镇也是依托河堤而建,安山镇凭借当地的垄岗高地东北坡选址。由此可知,在“因高避洪”角度,八镇选址除靳口镇以外其余七镇均有明显的地形高地作为依托。
 
具体到建筑尺度,垫高房基是沿运八镇在建房前的必备工作。官属的衙署、文庙、祭坛与个体的民居都会在择高选址的基础上再次垫高房基。据笔者调研,民居垫高一般在0.5~1m,而官府建筑除垫高防洪之外,常追求高大气派的效果或“天人感应”的理念,故垫高程度更高,并可能形成类似“台”的建筑构造。
 
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的3个总体分析
 
为验证沿运八镇在高处选址与垫高地基方面的措施,以0.5m插值等高线间距和50m采样距离的2019年谷歌地图高程数据对各镇与其周围地形的高程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八镇镇址均比周围区域高出2~4m不等(图4)。此结果与上述各镇择高、垫高的防洪措施相吻合,反映了沿运市镇与区域环境共生的生态智慧和御洪思想[11]。
 
2.1.2筑堤障洪

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的3个总体分析
 
堤防是八镇抵御黄泛的又一措施,依据尺度不同可分为区域防河堤与市镇护城堤、城墙、土圩2种类型。八镇在区域尺度上抵御黄泛的第一道防线即明弘治(1488—1505)年间修筑的太行堤和金龙口新堤(图5),二堤的修筑为济宁州至大清河区间的沿运聚落提供了双重防护,基本避免了鲁南运河北段及沿运市镇受黄泛威胁。
 
但黄泛向北受阻以后,明后期转至鱼台县、沛县、徐州地区肆虐,以致“鱼台、济宁间平地成湖”,相应地沿运市镇也受到波及,史料记载明万历(1573—1620)和清顺治(1638—1661)年间洪水多次决入夏镇、南阳镇[12-13]。朝廷为确保漕运安全,将黄运政策从“治黄保运”改为“避黄改运”,此政策虽然避免了黄泛对运河的威胁,但是沿运市镇却因此失去国家层面的防洪支持,各镇只能修建市镇尺度的护城堤和城墙、土圩。如明万历年间夏镇的“筑护堤”“筑土垣”,
相邻的沛县“筑护城堤”[14],以及清顺治四年(1647年)台儿庄镇的“筑土城”[15]。
 
2.1.3坑塘蓄洪

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的3个总体分析
 
八镇除南阳、南旺二镇因处于湖泊包围之中而无坑塘以外,其余六镇均有蓄水坑塘。本研究依据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地质调查局拍摄的卫图与实地调研,梳理出六镇坑塘的空间分布(图6)。

在空间位置上,六镇所有坑塘均位于市镇内部或近郊,形成了六镇近距离的便捷蓄水设施,为雨洪快速排泄提供了容蓄之所[6]。六镇坑塘除自然形成以外,当地居民还利用市镇建设与民居建造的用土需求,有意在固定地点取土,久而久之形成人工蓄水设施,进一步减轻了聚落防洪的压力,如台儿庄镇居民筑台而居,取土之处形成多处大小不等的坑塘[16]。
 
2.2水运驱动下的亲运适应性
 
2.2.1空间分布
 
八镇作为商贸重镇,其空间分布均位于重要交通的交会点,有陆一运交点、河一运交汇2种类型。

1)鲁南运河阻断了东西两侧区域的陆路交通,因此在陆路与运河相交处常形成水陆转运要冲。如袁口、靳口二镇分别是东西陆路大道交运之处,水陆交通地位突出。

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的3个总体分析

2)运河通航后,运河两侧的非沿运城市为利用运河之便,往往借助运河两侧的自然河流沟通连接运河的水路通道,形成了以鲁南运河为轴心,两侧支流为侧脉的区域水运网络,在鲁南运河与两侧水运渠道的交点处形成连接运河与运河腹地的交通枢纽,刺激了商贸重镇的形成和发展。安山镇、南旺镇、鲁桥镇、南阳镇、夏镇、台儿庄镇六镇皆位于运河腹地城镇进出运河的孔道之处,南阳镇与夏镇更是处于鲁南运河2次大改道(南阳新河与枷运河)的新旧交接处(图7)。
 
2.2.2空间结构
 
鲁南传统沿运市镇水适应性的3个总体分析
  
为利用运河优势,八镇在格局、边界形态、街巷和民居营建方面带有显著的运河特征(图8),至清后期这些特征发育完善,故市镇内部空间特征的分析均以此时期为依据。在格局方面,八镇均紧邻运河,多呈现跨河而建的特征,形成“一河两城”或“一河三城”的格局。在边界形态方面,八镇边界形态均表现出沿运河纵向延伸的趋势,从偏长到狭长不一。

在街巷方面,八镇商业大街多平行于运河,各镇有1-2条不等,部分市镇另有垂直于运河并通向内陆腹地的交通大道;巷道则垂直于大街伸展,整体上形成了平行或垂直于运河的街巷特征。在民居营建方面,民居朝向受街巷走向的规制,也表现出平行或垂直于大运河的空间朝向特征,这与北方民居多坐北朝南的常规朝向明显不同。
 
2.23空间场所
 
受运河影响,鲁南沿运市镇形成众多与运河相关的空间场所。行政方面,八镇普遍增设水利与潜运管理机构,其衙署府邸规模远超市镇级别的行政机构,形成市镇中具有标志物意义的衙署空间场所,影响着市镇的空间组织;这些管理机构中的官员、夫役多参与当地社会事务,业务往来也与市镇发生着密切关联〔明,对市镇空间场所分布有重要影响。

经济方面,八镇作为沿运商贸转运地,商业功能普遍增强,商业空间扩张,沿运产生了商业区、商业街道和众多商业店铺,在功能分区上形成沿运布置商业的分区特征。文化方面,一是运河带来多地文化的汇集,增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丰富了地域文化多样性;二是沿运区域水神崇祀文化的发展,不仅民间盛行,统治阶层也修葺庙宇和加封神明,相应地形成众多祭祀场所,其建造亦表现出沿运分布的特征。

此外,由于运河经行还催生出一批码头、桥梁、渡口等服务于交通运输的场所。总体而言,以上所有场所均是以运河为主导推动力,它们的形成原因、作用机制和空间分布均具有典型的依运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