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家思想创作盆景艺术
2013-05-07 21:19:20 浏览:1
对于玩盆景,我个人是不欣赏仅专注研究文化和美学的偏才,我欣赏的是以盆景的养护为基础,结合文化和美学的综合性人才.玩盆景并不仅是裁桩设计造型,养护是基础,只有在把树势养的旺,充分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把盆景向更高的艺术层面推进.
岭南派的素仁大师等开创了“素仁格”,后人评价是“文人素养与道家思想的创作”。基于本人对佛学的理解,认为其实这种创作风格应该是一种佛学的境界更加贴切。传统的盆景创作是设计、制作、养护、修正、养护到成型。“素仁格”是传统创作中的另类,用极简的风格犹如国画中写意手法来体现盆景的艺术。这种风格的盆景创作可以大大减短盆景的成型过程,很多都是制作完成就能立刻体现出极强的观赏性。因为这种创作手法是要求创作者通过对素材的细微观察而做出去留的精简作业,是向素材内在已经具足的基础发掘艺术美。而传统的创作一般都要求作者用发展眼光去创作盆景。而佛学的思想恰恰就是引导人们向内发掘潜在的、人本性具足的智慧。这正是学佛者通过修清净心,达到一种“空”的境界。把所有外在的不和谐的都去掉了,留下来的自然是美好的精华部分。
“素仁格”的创作风格更多的适用于中小型素材的创作,对人工培养素材的创作有极强的指导性,可以做为人工培育素材创作的一大方向。这种创作风格可以快速成型,因此有极大的市场前途,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中小型素材,尤其是人工培育素材的潜在价值。在这点上也是和佛学所认为的“人一出世就已经本性具足”是完全一致的。先生的佛学思想的很深的启发
无法则有法,法无常法,无法就是法,做盆景能做到无法的景界,就是空
原生派盆景也是如此是道家与法家思想的组合,以后还要容入儒家思想。
了解下什么是佛学,什么是素仁格再来说吧。不要不知为知让鬼子和二鬼子们耻笑。
让大师见笑了,还请大师指点。
小生初学盆景,只是发表一些自己的浅见,目的无非一个,那就是更好的学习创作盆景,并愿意与大家一起交流。
盆景知识深入海,自从学习盆景后,学到更多的是虚心求取,寻求上进的心态。骄傲自满,不再思进取而停留在卖弄炫耀是盆景生命的结束。
首先指出一点,素仁格跟道家是没有一点关系的。(先生原文:岭南派的素仁大师等开创了“素仁格”,后人评价是“文人素养与道家思想的创作”。) 素仁,俗名陈素仁,广州海幢寺主持。佛教界大师。
其实先生或许是因为是大师了所以没有心情细看晚辈们的文字吧:
我是这样写的----后人评价是“文人素养与道家思想的创作”。基于本人对佛学的理解,认为其实这种创作风格应该是一种佛学的境界更加贴切。
我指的是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当然我文中也不敢用“误解”两个字,或许大师们另有理解,所以我只能用“基于本人对佛学的理解,认为。。。”并不是我也这样认为。
当然这种您不接受的认为也不是我随口说的。《花木盆景--盆景赏石》1月号B版韩学年先生的--《素仁盆景》憧憬--文中引用郑永泰先生在本刊一文章中提到(第11页左下角):“素仁的盆景作品。。。。是文人素养和道家哲理的集中表现,是文人树造型的先行者”。
老师也有点太看不起人家小日本了,我个人认为不说人家水平怎么样,至少也不应该去太贬低人家的好。
以这样的心态才能到学人家的长处,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盆景事业。
毕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何况人家事实上不是寸,我们也不能自诩是尺啊
文人素养与道家思想,佛学?二十七岁大学生的小和尚撞钟与七十二老方丈教导的对话故事,小和尚回答的好,你知道吗?
强调一下,我不是大师。我只是一个小学肄业的无业游民而已。只是对自己祖宗的文化着实喜好,所以花了些时间了解了些皮毛。与先生论,不过是有感而发罢了,并不是针对先生。
先生文中说素仁大师的所谓道家精神的文字确实是引用,但我们行文时的引用并由引用的文字敷衍开去,首先是著文者的认同吧?不认同,怎么会引用之并作为理论依据?
比如现在大部分国人把传统的文化丢了,崇尚西方文化,所谓的自由民主开放。对于这样的盲目崇外,我觉得正如先生所言,是文化受到了侵略,究竟的说这种侵略还不是被动的被侵略,而是主动的放弃自己的接受外来的,这种改变比被侵略更加可怜。
另外一种是理性的接受学习好的文化,如果确实有一种非常优秀的文化。那么我们不应该执着于“我”,而把“他”屏蔽在外。去糟粕,取精华,一直是学习发展的必要手段。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在日本比在中国发展的更好,小日本不仅侵略我们的国土,把我们的资源掠取了,同时他们也学习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点来说不得不佩服日本人。他们比现代中国人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学习效仿并推广流传。这样的情况我们难道能说日本文化被中国文化侵略了?如果是真正的文化那么他是没有国界的,所有有善缘的人都能学习他利用他。
"静下心来学习的技术与文化,要振兴盆景事业,技术与文化缺一不可,光技术就有得学头了,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的东西。只有不断的清空自己,才能够学到更多。"说得好!!传统文化是一个扬弃和传承过程,现在很多玩盆景看到外国的盆景觉得好,其实好在哪也不一定说得出来。就在那大谈国人的盆景不如外来的。盆景起源于那呢?我国传统的盆景文化博大精深,后人很多都没学全。外国能学会么?玩盆景的是该静下心来学传统的东西啦。最见不惯那些拍倭人盆景的走狗。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盆景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作夫妻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那么我们会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 高。值得学。不过看到不喜欢的说自己的感受也不错。
盆景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素仁格这就是墨家思想的一种体现。佛教讲究的就是一种大爱与墨家思想是相同的,这也就是说为什么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其实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从树木内在最大限度去挖掘树木本身已经具足的美(主要是针对人工培养的小品素材)。
因为看到很多传统的做法是注重培养树冠,舍不得去舍,最后树冠养的很大,主干很细,头重脚轻缺乏美感。
还有就是很多传统的思路都是看到小的就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放养期望树木长大后做更大的盆景,并不是否定这个思路,只是想不用全部去发展大的吧,至少也可以给小品创作留一点空间。
其实现在有很多盆友包括盆景经营者也已经把注意力放到小品上面了,但是总的来说在造型上,我觉得大部分还是以发展的眼光去做。这当然是正确的思路,但是我觉得也应该静下心来往素材本身已经具足的条件来定夺一下。把眼光看的更细一点。我看大部分的思路是走中线,就是不高不低,不大不小。那么把眼光看上一点,不要一味的打头,或许上面顶枝一扭,主干稍拉拉弯就已经是一个很养眼的高干文人了。把眼光看更低一点,或许主干侧枝截到位就已经是一个小大树了,真正做到缩龙成寸。
所以感觉最大限度的发掘素材本身具足的美和最大限度的发挥造型想象力一样最要。而且一般来讲应该把最大限度的发掘素材本身具足的美放在第一位。
素仁格”的创作风格更多的适用于中小型素材的创作,对人工培养素材的创作有极强的指导性,可以做为人工培育素材创作的一大方向。这种创作风格可以快速成型,因此有极大的市场前途,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中小型素材,尤其是人工培育素材的潜在价值。在这点上也是和佛学所认为的“人一出世就已经本性具足”是完全一致的。
无法则有法,法无常法,无法就是法,做盆景能做到无法的景界,就是空
逸能到访。赏读你的笔意文心、佳作。顺祝健康快乐每一天!
错。觉得有典型的附庸风雅的成分(不是指引帖)。盆景只不过是闲情逸致的东西,最大的用途也是作为庭院和厅堂的点缀,在古代和近代的和平盛世,有一时之风气,被没落文人记叙并赋予浅显的文化内涵,上面有几位从道-法-墨,甚至还联系到孔孟儒家学说,不禁让人哑然失笑,牵强附会和故弄玄虚太甚,这已经偏离了文化的本末,使盆景这种仅供人们休闲赏玩和点缀生活情趣的东西不堪负此沉重。
另:文人树盆景是从我国古代文人画而来,是盆景界为了区别枝繁叶茂和奇桩怪根的一种形式,中国画是散点透视法,以写意笔法居多(其实是受到画法和画技的局限,和西洋画的光影和焦距透视法的区分),文人画中的树木大都是造型简练古拙,有仙风道骨之态,与深山古刹溪流舟桥点缀融合,表现了古代儒林士子的高尚的情怀和某种精神上的寄托。
另补充几句,也是个人观点。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后,一直是我国文化最底层有部分信徒,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从来不是主流,尤其是明清直至现代,僧侣和遁入空门者多数并非信奉佛学,而是由于复杂的原因暂栖于寺庙和谋求生存的。 素仁和尚喜爱瘦高的盆栽,应该和他的和尚身份是没有联系的,不能因为它是和尚就将这种风格和佛学禅意混为一谈。他自己也在我国第一次盆景座谈会上说过,每次到桩子市场上购得这种桩,其他人都取笑不已。。。。
看不懂而无法理解。“儒、释、道”是不是文化主流?它们影响了我们吗?佛教是汉孝明帝时传入的,那时是不是作为文化主流?请教一二,问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