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盆景学习方法(上)
2013-04-05 19:13:26 浏览:6
■冯如林
中国的盆景艺术,在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嬗变之后,终于形成了今天的鼎盛。由于摄影、摄像、电脑制作等现代化媒体的介入,为盆景的发展与学习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使盆景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现实,学习盆景制作的人越来越多。然而,论述盆景创作的文章多侧重于局部,如村桩的栽培、蟠扎的枝艺、留枝的方法、流派的分布等,使初学者很难形成一个总体的盆景创作的学刊思路。现就实践中探索的一些体会、谈谈学习盆景创作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以求教于大家。
一、学习传统、提高技能
盆景界先贤耐翁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的盆景艺术始于1200年前的唐朝,至元、明出现过鼎盛。遗憾的是,无论盆景的历史多么辉煌,由于这种艺术的特殊性、今天能够提供给我们的遗产并不丰富、再美的盆景(树桩),法那样,选择一种流派、下几年功夫、打下牢固根基,然后再旁通博览,集众家之长。初学之时,切记不可东一鳞西一爪,把自己手下的桩景弄成“四不像”,因为每一流派既然能够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说明它必然有过人之处,有与众不同之处。比如苏派的蟠枝、扬派的扎法、岭南的截干、川派的吊拐等等,前人已经给我们创造了足够借鉴的‘‘砖瓦”,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带有很浓重的文人气息的“中国盆景”。可以说,这些基本技法是中国盆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审视中国盆景的最基本的要素,正是我们要探讨的东西,是盆景艺术上程序化的东西,恐怕也正是大师们表现自我风采所必备的技法。要学习传统,研究传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而不是讥笑传统、放弃传统,认为要创新就必须打倒传统,传统真得过时了吗?曾宓在《中国写意画构成艺术》中关于传统的一段话很有见解:“重要的不是传统缺少表现力.更不是传统的工具、材料的性能有什幺限制.而是缺乏运用和发挥工具、材料性能的才能,缺乏传统技法的再创造能力”。中州盆景,把苏扬派的扎法运用到柽柳和黄荆的造型中去._不就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吗?而传统的假桩造型被京派运用到小菊盆景的塑造中去、同样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关键是要舍得下功夫,高粱浸润得久了还怕酿不出美酒?“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部板桥这种潜心一艺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吗?只有各种技法烂熟于胸,才能够在制作时挥洒自如而不愈规矩。
投有传统、就没有创新。不想在传统的技艺上下功夫,而只想着急于成名成家。那么,你的作品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使搞到了一两棵好桩子,甚至靠桩子得了奖,但终究难成大器而有所建树。
二、向外国盆栽学习,汲其精华
近年来,由于外国盆栽的崛起,特别是日本盆栽在世界盆景市场上的畅销,使许多盆景界的有识之士有一种压力感和危机意识,认识到了借鉴外国盆栽技艺的重要性。争年第一期《花木盆景》杂志(盆景赏石版)韦金笙先生的文章就明确提出对日本盆栽的借鉴问题,说得很好。
闭关自守,夜郎自大,是中国文人思想中存在的劣根,而中国盆景又是存中国文化浸润中成长起来的一株艺术奇葩。所以,在谈到向外国盆栽借鉴的时候,首先要谈的是心态问题,然后,才是技法、经营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人、欧美人可以汲取我们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能泼取别人的东西呢?从书画艺木看,这些年有很多传统的书画家借鉴了西方的、日本的东西后而悟出新的东西,这是很值得盆景界学习的。近年来,许多盆景刨怍者把日本的台利干引入了中国盆景,效果很好,但毕竟只是一种技法而已,像日本、台湾推崇小苗培育而禁乱挖滥采,是否可以推而广之?像德国人的水培、无土栽培法是否可以引用?香港盆景能汲取岭南技法而脱颖而出、上海能化江浙而为海派,我们的大师们为什么不能放下门户之见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昵?中国盆景争到了世界“盆景之母”的美称,但看到充斥国际盆景市场的盆景多是日本甚至南韩的商标,大师们真的不汗颜吗?盆景商的出现,是中国盆景发展的一大契机,但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我们的盆景创怍应该把外国盆栽的繁茂自然与中国盆景的景深意远结合起来,而不能靠单一的甚至是病态的文人树去闯世界一因为你不可能让西方人先去解读中国的“老庄哲学”,研究中国的儒家思想及佛教的明静之后,再去欣赏中国的盆景艺术。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一门艺术,必须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要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就必须要求我们在研讨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要研究西方的文化及其审美特征,只有这样,中国盆景才能征服世界,才能大放异彩,才能无愧于“盆景之母”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