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苗木生产面积和供应量下降
全国苗木生产面积从扩张到稳定再到下降。自2016年起,我国苗木生产面积稳定在140万公顷左右,从2020年开始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至2022年减少20.6%,降至112.4万公顷(1686万亩)。持续10多年的苗木生产扩大化势头被遏制,行业进入转型升级“窗口期”。
全国年可出圃苗木(可供造林用苗量)自2018年起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降至287亿株;实际使用量亦呈稳步下降态势,2022年降至95亿株,苗木总量过剩但结构性供给不足现象仍然存在。
全国各区域育苗从扩张到稳定再到下降。华东区占比依然较大,但今后生态和林业建设的重点在西北和东北,应注意引导苗木生产基地实现产业转移。除华东区外,其他各区域应尽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当超前准备一些战略性产品。各地都应该努力提升苗圃的创新能力,以保障供给。
我国园林苗木生产主要以传统品种为主,乔木、亚乔木/花灌木、桩景造型树、绿篱色块苗、地被花境/观赏草、藤本竹类、水生植物是主要的生产品类。市政公共绿化、地产景观园林、造林与生态修复、庭院与家庭园艺是苗木的四大主流应用市场。标准化、精品化、大规格,新优品种、特色化苗木依然旺销和稀缺。中小规格常规苗木和同质化低端苗木存圃量偏大、滞销。
长期以来,花木种植业依然是粗放式的生产经营,面临诸多行业痛点。一是标准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低,产品应用定位模糊,缺少产品生产目标的标准化设计和过程控制,“高质量、一致性”的产品规模上不去。
二是供需结构和品种结构失衡。买难卖难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紧缺始终并存。品种结构依然停留在“多树种、少品种”的状况。
三是创新能力不足及体系不健全。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任重道远;经营方式和营销模式落后,缺乏产业分工体系;应用端与生产端脱节,新产品的表达方式难以快速形成区域景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