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覆盆子高产栽培技术 - PenJing8
分享好友 花卉首页 花卉分类 切换频道

掌叶覆盆子高产栽培技术

2025-02-2500刘志良
掌叶覆盆子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以浙南山区泰顺县为例,从品种选择与繁殖技术、合理布局与土壤管理、水分与营养元素管理、病虫害防控4个方面,探讨了掌叶覆盆子高产栽培技术,旨在不断提升掌叶覆盆子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
 
泰顺县栽培掌叶覆盆子面积约80hm2,泰顺县拓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覆盆子为原材料,研究出覆盆子复合脱醇酒,该产品对原材料要求很高,因而提高掌叶覆盆子的产量与质量是当地生产者的主要任务。另外,掌叶覆盆子作为一种颇负盛名的浆果类水果,因其丰富的营养和甘甜的口感而广受欢迎,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发展高产栽培技术成为关键。
 
1品种选择与繁殖技术
 
1.1优良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与繁殖技术
 
选育早熟、抗寒以及高产特性的品种,是提升掌叶覆盆子产量与质量的关键,其中,‘红宝石’覆盆子展现出明显的品种优势,尤其是在低温条件下,植株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受到广泛认可。泰顺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适合该品种生长[1]。按照国内的种植记录,植株生长优良,果实成熟期较早,在播种后第2年即可进入高产期,显著缩短了果农等待周期。产量方面,据统计,该品种产量平均在8t/hm2左右。综合考虑其结实的生长习性,果实的色泽、风味与贮藏运输特性均属上乘。此外,品种的选取还需兼顾抗性及管理难度。‘红宝石’覆盆子在抗性方面表现出色,能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同时,相较于其他品种,其对于修剪、施肥等养护管理要求不高,营养促生策略易于控制。由于其根系发达,对土壤要求不严,能在多种土质条件下稳定生产。
 
1.2扦插与组织培养
 
掌叶覆盆子繁殖可采用扦插繁殖的方式。选择1株生长健康,长5~10cm,含2~3个节点的茎段插穗,能保证至少90%的插穗成功生根,而0.6%的生根粉处理在促进生根的同时,还具有防腐效果。对于组织培养而言,外植体的挑选与前处理步骤尤为关键。依据相关研究显示,茎尖或芽点制备成外植体被认为高效且可靠,这些外植体在经过低温(4℃)预处理1~2d后呈现出更高的生长活性,无菌条件下的培养环境又进一步确保了细胞分化和增殖成功率[2]。
 
有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处理的外植体在营养基上的成活率远超于传统方法,使得掌叶覆盆子的繁殖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在组织培养技术的助推下,品种改良速度也在加快,农业科技工作者可以更快地收集到遗传变异数据,进而解读这些变异如何影响到植株的生长、适应性及产量。
 
2合理布局与土壤管理
 
2.1种植区域选择
 
掌叶覆盆子的种植区域选取对植株健壮生长和产出高效益的果实有着决定性影响。在考量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通常倾向于选择日照充沛、排水性能优良的地块,确保植株光合作用不受影响,避免因积水引发根腐等病害。另外,以砂质壤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壤土为最佳选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不仅能促进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有助于提升植株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促进土地资源的绿色及循环利用。例如,先前是否种植过可能会发生土传病害的作物,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等因素,需要在经过一系列的详尽考察后,方能确定种植区域。
 
2.2土壤调理及施肥策略
 
土壤作为掌叶覆盆子高产栽培的基石,其调理和施肥对于植株健康生长和产量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泰顺县第3次土壤普查可知,早熟地pH值为5.0~6.0,既有利于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释放,又避免了对植株造成为害。每1hm2土地可施用腐熟的农家肥30~40t,旨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能力,进一步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一般建议施用氮、磷、钾的比例为1∶0.8∶1.2,有利于满足植株对于不同营养元素的需求,避免营养失衡。氮肥可以加速叶片生长,磷肥可以促进根系生长,钾肥可以提升果实品质和增强植株抗性。同时,强调分季节施用肥料,目的在于同步植株生长周期与营养需求的变化。春季处于快速生长期,多施氮肥,促使绿叶茂盛;进入开花结果期,增加磷钾比例,为果实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秋冬季,需要满足植株过冬前营养储备需求。
 
2.3种植密度与排列方式
 
合理规划定植密度,不仅能提高光照利用率,而且对空气流通、病虫害防治及农机作业提供了便利。株间距保持在40~50cm,行距1.8~2.0m,既能满足植株生长对光照和空间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利用土地资源,并为管理操作提供了便利。因此,栽植密度控制在700株/667m2,被认为是既能保证个体植株获得足够生长空间,又能实现高效产量的最优平衡点[3]。通过精心设计行株式种植模式,不仅有助于形成田间微环境,植株之间可以提供一定的遮阴,从而减少土壤表面水分的蒸发,而且有利于后期管理,减小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3水分与营养元素管理
 
3.1灌溉
 
灌溉对于掌叶覆盆子的生长,尤其对果实发育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滴灌技术的运用,能将水分直接输送至植株根部,使得灌溉变得更加精准、高效,节水成效显著。在水分供给上,在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后按需灌溉,避免土壤过湿造成根系窒息或引发病害。一般情况下,掌叶覆盆子生长过程中,每株日平均水分供应量为2.5L,其中,处于果实膨大期时,每株日灌溉量可增加至3.5L。在营养元素管理方面,可将水溶性肥料随灌溉水一起施用,可针对植株的具体需要和生长阶段,适量添加氮、磷、钾等营养物质,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使得掌叶覆盆子植株在生命周期中获得稳定、均衡的水肥供应。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已经开始推广运用,其能根据土壤湿度、植株需求和气候条件自动调整灌溉与施肥计划,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
 
3.2肥料管理与施用技巧
 
在植株生长过程中,应根据土壤肥力、前茬作物残留、本地气候条件等情况合理施肥,并仔细观察植株在不同阶段对于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差异,适时调整肥料配比,让掌叶覆盆子在每个生长阶段都能得到最适宜的养分支持。在植株幼苗期,即生长初期,N∶P∶K比例适宜控制在1∶1∶1,有助于促进植株根系发育和叶片生长,同时,为后续茁壮生长奠定基础。植株进入生长旺盛期,对氮、钾需求量明显增加,N∶P∶K比例适宜控制在2∶1∶2,有利于促进叶片生长,增强植株抗病力,加快植株生长速度。进入结果期,植株对氮肥的需求量相对减少,若氮肥施用过量会导致树枝旺长,不利于果实养分积累,而钾肥对于果实膨大、色泽和风味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N∶P∶K比例适宜控制在1∶1∶3。
 
3.3微量元素补充
 
掌叶覆盆子的健康生长和果实品质不仅依赖于常规的N、P、K等大量元素,而且也需要补充硼、锰、铁、锌等微量元素,其对于生物体内的多种酶类活动和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硼元素对于果实发育和增强植株抗病有着重要影响;锰元素可以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中的一些酶的活性;铁元素是合成叶绿体的必需元素;锌元素则会影响植株生长激素的合成。在实际操作中,可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补充微量元素,其优势在于能被植物叶片迅速吸收和利用。施用时,浓度控制在0.2%以内,既可以防止元素浓度过高而灼伤叶片,又能确保植株得到充足的微量元素供应。此外,叶面喷施频率和时机也需谨慎把握,一般选在早晨或傍晚气候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能提高微量元素的吸收效率。
 
4病虫害防控
 
4.1病害监测与防治
 
病害为害不仅会削减果实产量,还会严重损害果实品质。因此,在整个生长周期中应坚持定期监测病害,及早发现、及早防治,降低损失。灰霉病和根腐病是掌叶覆盆子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它们的发生与环境湿度和通风条件息息相关,可通过利用专业设备监测病害,然后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4],有利于提高防治的精确性和节约成本。防治药剂的选择和应用应遵循科学和环保的原则,为了避免病害对特定药剂产生抗性,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尤为必要。在实践中,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使用特定微生物剂防治土传病害,当生物防治无法完全控制病害时,再辅以化学药剂,注意合理确定药物剂量,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推广综合病害管理策略(IDM),包含作物轮作、耕作制度优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内容,能有效提升病害防控能力。在应用化学药剂前,应深入评估其对环境和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优先选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法规的药剂,并合理把控用药剂量。
 
4.2害虫调查与综合控制
 
掌叶覆盆子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害虫的威胁,会直接影响植株健康生长,损坏果实品质。监测调查是害虫综合控制策略中的首要步骤,通过深入了解害虫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为制定综合防控策略提供科学的参考。虫害防控倡导应用生态友好型方法,即优先考虑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而非一味地依赖化学农药。投放天敌是一种典型的生物控制手段,选用特定的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捕食性天敌来自然限制害虫数量,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此外,应用性信息素陷阱也展示了其在监测和控制一些特定害虫中的高效性,既具有针对性,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5]。当害虫为害程度超过一定范围时,使用农药便成为必要的补充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宜采取稀释农药的喷洒方式,不仅能保证施药效果,还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必要时,可结合物理防治措施,如使用遮阳网、粘虫带等,进一步优化防治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推广掌叶覆盆子高产栽培技术,目标是在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掌叶覆盆子的产量和品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未来,还应不断将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掌叶覆盆子栽培技术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