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对多肉生产温室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全部加装风机、水帘、内循环设备,还会铺设移动苗床。”广州正欣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兴说。正欣园艺种植多肉已有 10 多年,现有生产基地100 多亩,还有 100 多亩在建基地。周兴告诉记者,公司的设施在摸索中不断提升,15 年前使用的种植温室还没有天窗;后来使用“人”字形中央开窗、固定遮阴的连栋温室;现在为了更好地通风,温室采用上下式顶部开窗,电动控制遮阴网,还增加了很多设施。
“搭建活动苗床每平方米人工费为 12 元,材料造价约为 33 元,合计每平方米成本为 45 元,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 25%,还减少了病虫害以及水淹风险。”周兴说,一般温室每栋跨度 8 米,而苗床宽 1.5 米、过道 0.5 米,使用移动苗床后,每栋温室可减少 4 个过道,相当于提高了 25%的土地利用率。此外,今年广州暴雨让从化地区不少温室受淹,正欣公司也损失很大,周兴决定铺设苗床,以防止再次受损。
上海周边地区多肉种植历史较长,使用的温室多是早期搭建,以单拱日光温室为主,设施相对简陋。上海多肉植物协会名誉会长滕柳红介绍说,早期的多肉种植温室长 30 米、宽 6 米,高度不够,影响散热;现在的温室大多长 40 米、宽 8 米,内部加高。去年上海气温偏高,导致多肉植物大面积死亡,今年不少种植者开始有意识地使用遮阴网等设施降温。滕柳红拥有一个 25亩的生产基地,主要种植番杏科多肉植物,他借基地动迁的机会准备全面升级温室。“现在还用塑料大棚生产,但已经开始物色新基地,准备建玻璃温室,配套风机、水帘等降温设施,满足番杏科植物对低温强光的需求。”滕柳红说。
山东是近几年新兴起的多肉产地,当地不少生产者是由其他花卉转战多肉,所以生产设施较好,威海、烟台、济南、青州等地都分布了不少多肉生产者。山东鲁花苑花卉园艺场原来主要经营高档兰花,转战多肉后借助原有连栋温室设施,使用苗床分上下两层种植多肉,并配备风机、水帘、内循环、遮阴、净水等设施,养护、扦插都有操作流程控制。青州翠林园原本主要生产观叶小盆栽,今年着手批量生产多肉植物,所以原本为小盆栽配备的设施都应用在多肉生产上。“我今年刚生产多肉,感觉设施很重要,比如使用净水设施浇灌的多肉,病虫害明显少一些,植株也比较健壮。”蒋海滨说。
由于仙人掌科、大戟科多肉植物比较耐热,主产区福建漳州仍以传统竹制单拱大棚为主,但早期高度大多为 1 米至 1.2 米,不利于通风,每日耗费人工卷薄膜通风散热,遇上阴雨天气时防水难。现在,当地种植者已开始应用小面积连栋温室,温室高度升高到 2 米至 3 米,改善了种植条件。
除了改进设施外,多肉生产在资材应用方面也有很大提高。为了减少病虫害、防止土层表面水苔影响透气性,现在不少生产商已经使用进口基质和珍珠岩等配制生产土,或者直接在穴盘中扦插繁殖。使用的肥料也从农家有机肥向进口肥料转变,比如使用花多多等水溶性肥进行灌溉施肥,平时用低氮高磷钾肥,冬季补充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冻性。由于多肉植物易受损伤,台车也开始在运输中得到应用。
对市场前景预估不同,生产商在改进设施方面的投入也不同。周兴认为,一些新入行者自身没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初期很难保证销路畅通,要花上三五年时间培育自己的渠道和市场,投入比较谨慎。种植时间长的生产者基本每年盈利 30%至 40%,今年情况好,盈利可达到 40%左右,按照这个速度,投入成本 3 年至 5 年就可以收回。准备做长线的生产者会增加设施、提升产品品质;而追求短期利润的生产者会复制原有种植模式,偏重扩大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