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青州在山东省生产占比最大,在 78%左右;其次为济南,占据 10%。而 2018 年,山东整体产量较去年缩减 12.5%,其中青州占比下降为 70%,济南占比下降为 8%。生产缩减肯定不是一个企业退出导致的,据估算,今年会有 30%左右的生产户退出。在山东,80%的多肉生产者是由传统花卉转型而来,那么当单棚销售利润不如预期,比如每棚销售额低于 5 万元时,种植者就会转投其他品种。
目前,山东的生产设施整体优于云南,也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比如济南山盛、东营双福、青岛慢悠、青州七叶树和铭园等,当然青州数量最多的还是农户大棚。估计青州本地现有多肉种植面积为 5000 亩,每年生产成品及种苗约 5 亿株。
多肉之所以能成为产业,电商占据了很大功劳。2016 年第一季度,山东电商交易额为 5771.13亿元;到 2017 年全年实现 3 万亿元;而 2018 年上半年,山东多肉电商交易额达到 1.56 万亿元,同比增长30.2%。所以,我们也要积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新趋势,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多肉发展经历了几个过程和转变。最初多肉是玩家消费,而现在则形成产业,变成规模化种植。曾经有人对我说,多肉在日本是贵族专属,而在我们这里却平民化,这没什么不好,我们就是要走大众路线。多肉一朝被电商点爆,随后有广大专业生产者加入,开启了暴利追逐时代,直到爆棚。所以,多肉产品不断优化、品种不断更新、生产设施优化、区域化特点突出,形成云南、山东、福建三分天下,形成一个特殊的产业链条,与传统花卉并存,但又略有不同。
针对山东多肉的未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第一,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追求品质,向商业化发展;第二,规模化企业需要尽量完善品种门类,增强企业弹性;第三,中小型生产企业提高专业性生产,合理规避同质化,不盲目跟风,做自己有个性的产品,不能家家做“桃蛋”;第四,打造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做到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系统化、差异化,有了差异化,才能更长久发展;第五,有能力的生产者应该直接做终端销售,比如今年多肉的线上店铺增加了 6000 家,很多都是年轻人在做,这就很好。
青州最大的优势是流通优势,因此未来的多肉市场必定有青州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