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郑永泰 - PenJing8
记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郑永泰
2018-08-05 22:25:31  浏览:44
  生活中的郑永泰是个亲切宽厚的老者,额头阔而饱满,银发光亮整齐,眼神淡泊却明澈,嘴角的笑容温和;讲起话来慢条斯理,不温不火,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睿智,儒雅,谨逊,温润里渗透出中庸的长者之风和东方艺术家的气质。这种风范和气质,展露在他诗情画意的的盆景世界里,展露在他学养深厚的艺术人生里。
 
  ■本刊记者 刘少红
 
  1940年,郑永泰出生于广东汕头。幼年起,他便兴趣广泛。他喜欢书法、绘画、集邮、音乐,更喜欢在外婆家的花园里侍弄花木。1962年,郑永泰大学毕业,从此长期在清远从事运输经营管理工作。1973年,事业有成的郑永泰开始重涉幼年所好,几乎将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盆景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上。谈及自己的从艺旅程,郑永泰曾深情地回忆,他对盆景的情感先后经历了“喜爱——着迷——执著——追求”四个阶段。正是这一步一个脚印、经年累月的积累,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寤寐求之的探索,促成了大师在中国盆景艺术上的非凡成就。
 
 
 
  历史悠久的中国盆景在20世纪中叶发生了巨变,传统意义上的带有些许手工艺品情趣的规则式盆景造型风格逐渐向贴近现实的自然式盆景造型风格转变。通过深入研究与分析,在青年的郑永泰看来,自然式盆景虽然经过近几十年的创新和发展,呈现出多种形式、多种风格并存、多元化发展的繁荣景象,并且这些形式和风格,汇集构成了中国盆景的民族特色,然而,自然式盆景的多种造型风格仍存在无限发展的空间,若说成为传统则为时尚早,还需要在继承和创新中继续完善,积累更多的成果和经验,以便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记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郑永泰
 
  如何传承,又怎样创新,是摆在郑永泰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对于其它地区刚刚兴起的自然式盆景,郑永泰更喜欢传统岭南盆景中的正型格,“因为这些传统的形式是经过几代人在吸取大自然树木生长形态的同时,依照国画原理长期探索总结而成的。”从艺四十年来,郑永泰的作品,尤其是杂木类作品继承了岭南盆景“近树造型”、“蓄枝截干”、“脱衣换锦”的传统技法与矮仔大树式、木棉式、悬崖式、海底捞月式、水影式、斜树式、卧盆式等经典造型,形式规范,结构清晰,枝法细腻,内涵丰富,酷似古树名木的摹本,令人百赏不厌。
 
  而在传承传统岭南盆景技法的过程中,郑永泰从不流于表面似是而非、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追求细节,讲究内涵——“杂木盆景虽然形式多样,但不论哪种表现形式,都必须注重枝托造型和线条美,以求具有可以表现寒枝的枝法内涵”。郑永泰不仅继承了传统岭南盆景的枝法与理论体系,而且还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更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
 
    譬如鸡爪枝,他认为“其枝形有序,密而不繁,刚劲节曲,枝节相对粗短,主次脉夹角较大,形似鸡爪,显得苍劲老辣,雄伟古朴的树型多用这一枝形”:又如飘枝,“飘枝多为造型中最长的枝托,其主脉清晰,屈曲而流畅,出托后略向下延伸飘长,枝形苍劲舒展,潇洒飘逸,可增加动感,多与气势雄伟的大树型配合,平伸较长的飘枝称大飘枝,动感更强,并常用于斜于树型逆向平衡树势”,等等。
 
  经过常年不间断的探索与实践,郑永泰发现岭南盆景“蓄枝截干”、近树写实的艺术风格,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成熟,但也不能说已非常完美,普遍存在成型时间长且章法过于严谨容易形成模式和样式单一等弊端。他认为岭南盆景技法素来以严谨细腻、显示功力著称,许多作者都在技法上刻意追求枝干的相细比例,每次修剪均讲究严谨工整,这样的盆景基本成型时间至少需要十年,成型时间过长必然影响岭南盆景的发展,而某些作品由于过于严谨拘于章法有时反露匠气,对艺术境界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有感于此,他倡导岭南盆景应该在原有技法的基础上,根据树种和树相,更多地结合蟠扎拉吊、扭曲拿弯等手法,淡化原来托托完整、刀刀到位的拘谨态度,更加注重从整体到枝干的走势变化和自然韵律,并和“线”的理念融会贯通起来,追求‘线”的表现效果,用线的变化、线的韵味,以及线条结构组成的空间变化来表现自然美感。如此一来,既可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又可缩短成型时间。
 
  传统岭南盆景样式比较单一,几乎都是树木盆景,而鲜有山水、水旱盆景等形式。在游历名山大川、妙悟造化之时,郑永泰常被一些优美的山水风光吸引,深深沉醉其间。他认为,山水盆景是大自然锦绣风光的缩影,其作品容量大,内容丰富多彩,造型千姿百态,是表达意境的最佳造型形式,最具诗情画意,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能使人如身临其境,轻松减压,愉悦自得,特别适应返璞归真的社会潮流,独具中国盆景民族特色。因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郑永泰率先在岭南地区引入山水、水旱盆景形式,运用岭南技法,先后创作了《漓江印象》、《清溪渔语》、《好山好水好风光》、《山村小寨》、《宁静的港湾》、《幽居图》、《河山如画》、《水乡情》等一批优秀作品。
 
  尤为可贵的是,在水旱盆景《老榆探海化蓬莱》中,作者结合岭南地域风情,首创连干丛林水旱表现范式,为水旱盆景艺术提供了新的形式语言,可谓一大创举。作品整个桩体由数十株小树构成,这数十株小树粗细不一,疏密分明、错落有致地植根于一座横亘起伏的“山岗”之上。引人入胜之处,则在于桩体左部丝蓄万钧之势,凌空探海,犹如仙山一座,巍然悬于碧波之上;更兼有隐士烹茶于此,高蹈尘外,使整件作品更添悠远、旷古意象。
 
  (未完待续)
 
    郑永泰新作(马尾松,高55 cm)。郑永秦广泛吸取中外艺术的经验,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在盆景创作中成功地运用写实与写意的方法,通过简练纵放的枝干线条赋予树木形态意趣,借以抒发他的襟怀。他不拘泥于形似而强调精神,着意于表现树木的意象、意境和情趣韵味。这些特点更为明显地集中表现在他的马尾松近作上——自然含蓄中蕴含着阳刚之气,枝干线条如行云流水,苍劲朴拙,造型凝练简约却意趣盎然,大开写意盆景之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