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派盆景艺术中感悟文化遗产魅力 - PenJing8
从苏派盆景艺术中感悟文化遗产魅力
2017-07-22 11:33:01  浏览:26
 从苏派盆景艺术中感悟文化遗产魅力
 
 
苏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园林城市。源远流长的吴文化及精湛的“吴门画派”艺术,促成了苏派盆景的独特艺术风格,而使苏州盆景成为我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苏派盆景的造型技艺为其技术要点,据历史文献记载,苏州盆景造型技艺起源于唐代,而盛于明代,成熟以清代,发展于近现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苏州盆景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得大奖。
 
 
 
苏州是中国盆景技艺起源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盆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唐以来,历代名家辈出,高手频现,记载论著颇多,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对太湖石情有独钟,诗云:“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反映了当时临摹自然山水的盆景制作手法。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隐居石湖时,就曾以英石、灵璧石、太湖石制成盆景,放在几案上,还冠以“天柱峰”、“小峨眉”等名称。
 
      明清时候,苏州的盆景艺术已较为普及,富户叠山造园、平民设盆置景,成为一种时尚。明代黄省曾《吴风录》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清代,虎丘山塘一带盆景制作十分兴盛,较大的盆景园圃就有10多家。当时的诗人沈朝初在《忆江南》里说:“苏州好,小树种山塘。半寸青松虬干古,一拳文石藓苔苍,盆里画潇湘。”清代末期,由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苏州的盆景逐渐衰落。
      
      直到上世纪30年代,文学家周瘦鹃参与盆景技艺的复兴后,苏州的盆景才再度引起人们关注。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园林管理部门专门开辟拙政园西部为盆景园,在周瘦鹃、朱子安、叶菁等老一辈园艺家的倡导下,苏州的盆景在技艺上逐步形成“苏派”风格,影响远播海内外。以后,朱永源、叶世树、李为民等新秀,借鉴兄弟流派技艺手法,不断尝试创新,使传统技艺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苏州是一座园林之城,自古以来就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声誉,园林艺术与盆景艺术就像一对“孪生姊妹”,苏州园林艺术的高度成就,必然对苏派盆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它们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首先,它们都“源于自然,胜于自然”,造园、盆景(主要是山水、树石盆景)创作,都是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在有限的空间里再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其次,运用的手法都是“缩龙成寸,以小胜大”,虽然两者应用的空间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其艺术手法同出一辙,展现的是浓缩的、大小不一的自然景观。
 
 
再次,追求的境界都是“诗情画意,宛自天开”,两者虽由人作,但技艺精细,少露人工痕迹,这也是人们对成功的园林和盆景作品最好的赞誉之词。最后,运用素材相同,都是以植物、山水、建筑为艺术组合元素,只是其大小比例、材料的质地不同。另外,它们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自成体系,享誉世界。“盆景是浓缩的园林”,这样来理解就更为直截了当、简单快捷了。
 
 
从苏派盆景艺术中感悟文化遗产魅力
 
苏州盆景以树木为主要创作素材,通过艺术加工与精心培养,在盆钵之中创作出来源于自然的形象美而高于自然的意境美,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清秀古雅的艺术风格风靡世界。其主要价值有:
 
       1.人文价值 苏派盆景造型技艺所创作的作品无不寄托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历代文人多以盆景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世界,寄托自己的满腔热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艺术价值 苏派盆景造型技艺深受“吴门画派”的影响,以及吴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到了五六十年代周瘦鹃与朱子安将文人与园艺家的创作思路相结合,将盆景创作技艺与地方画风格有机统一,而使苏州的盆景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其作品颇具自然界大树之态,其气势磅礴、粗犷豪放、神韵盎然。其气质犹如国画大师笔下的阔笔,神形兼备,神似胜于形似。  
 
3.历史价值 盆景艺术本身是历史的积淀,其反映了各时候的历代盆景发展历史,并且现存的很多作品本身就是历史遗物流传至今。苏派盆景在创作过程中,一般选用古桩、古盆、古架,因此苏州盆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活的文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4.实用价值 苏州是个园林城市,大大小小的园林是大自然的缩影,而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盆景作品更能体现出造园的艺术,因此盆景如能走进千家万户,则给人们带来的是亲近自然、欣赏艺术的机会。 5.园艺价值 苏派盆景的造型技艺离不开精心的养护管理,对现有的盆景作品除了要用传统的技艺保证它们的生长,还必须用科学的养护技术来管理。同时盆景的造型技艺对现在流行的景观树木造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盆景艺术千余年的传承,历经许多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动荡,终成为中华及东方文化的重要一环。 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