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盆景大师周瘦鹃先生 - PenJing8|盆景吧
苏派盆景大师周瘦鹃先生
2019-09-10 09:34:05  浏览:167
 苏派盆景,盆龄超过100年的有多少? | 国风
 
苏州盆景的玩家眼里,这个数目都不一样。
文 | 雷虎 图|阮传菊 
 
 
说起苏派盆景,“紫兰小筑”是绕不过的。
 
民国时期作家周瘦鹃老人打理的这个别院,成为新苏派盆景的开山祖师。
如今周的外孙李为民也成为苏派盆景大师。只是传承人这条路好走吗?
 
 
  从扎到剪的“新苏派”
 
苏州老城区这条偏僻的小巷里,有栋刷着石灰的平房,墙上写着并不起眼的“周瘦鹃故居”,为我们打开门的老者是苏派园林传承人李为民。他打开的那扇门,便是在苏州盆景圈声名显赫的紫兰小筑。李为民是周老的外孙。
 
 
▲紫兰小筑正门 
 
紫兰小筑,是民国作家周瘦鹃归隐苏州后,创立现代苏派盆景的之处。入园后,眼前却一派萧条:普普通通的二层水泥房,各种不知名的野草长得齐腰高,地上散落着各式各样破败的花盆,曾经的风光完全褪去。
 
苏派盆景成名很早,是苏州的传统艺术文化之一。早在宋代就有水石盆景的记载。历朝历代苏派盆景的名家辈出,成为具有地域性的艺术风格,与扬派、川派、岭南派以及海派(近几十年兴起)并称为五大流派。
 
上世纪20年代,年轻的周瘦鹃闯荡上海滩,写鸳鸯蝴蝶派小说,办生活美学杂志,经营新派电影院,一时风光无限。后来,新文化运动兴起,周瘦鹃回到苏州。他用自己的稿费所得置地,建起4亩地大小的宅院,命名为“紫兰小筑”。

苏派盆景大师周瘦鹃先生
 
 
▲周瘦鹃(1895—1968),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盆景艺术家。
 
没想到,这个雅兴又让他出了名:他和盆景匠人朱子安从近郊山林中觅得老树桩,再转移入盆,发枝后剪下,扎型,用这样的方法创作盆景。周瘦鹃把自己文人的审美融入到盆景的制作中来,和朱子安两人一文一匠:文人给苏派盆景注入高级的审美和意境,工匠把文人的理念通过植物的栽培和修剪来实现。
 
▲周瘦鹃花了三十年时间打理紫兰小筑,并且创造了自然素雅风格的新苏派盆景
 
在从前,苏派盆景制作的技法重扎不重剪。一盆植物,要扎成“六台三托一顶”才能称之为盆景——将树干盘成6个弯,在每个弯的部位留一侧枝,左、右、背三个方向各3枝,扎成9个圆形枝片,左右对称的6片即“六台”,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后在树顶扎成一个大枝片,即“一顶”。陈放时一般两盆对称,意为“十全十美”。
 
这种方法制作起来太繁琐需要耗费大量人工,于是在上世纪40年代,周瘦鹃和朱子安决定革新:不再讲究这种固定造型,开始以古画意境,自然山水入盆。按植物原有的的形态剪出自然的造型,而非强行扎出固定造型出来的盆景形式更多样化,更自然流畅。这种“盆景新思维”不但把植物的天性释放出来,也极大地激发了盆景师的创造力。一时间,制作盆景成为了苏州人的全民运动。
 
 
▲李为民打开紫兰小筑的门,这里也有千多盆盆景。
 
苏派盆景的新风格慢慢成型,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纷纷登门……本想着解闷的盆景受到追捧,这让周瘦鹃倍受鼓舞。他一辈子醉心花草,把一生所有重要的人和事都用花草标记:早年在上海创办杂志《紫罗兰花片》;中年隐居苏州后,筑紫兰小筑;晚年和花匠在园中,开苏派盆景一派;一辈子的感悟,都写成散文集《花花草草》、《花前琐记》、《花前续记》……“甚至自己的子女的名,也都尽带草木。像他的小女儿叫周荃,他的四女儿也就是我母亲,叫周梅”,李为民介绍道。
 
 
  紫兰小筑与周瘦鹃
 
1968年,周瘦鹃去世,大儿子从上海回苏州处理后事。那时的紫兰小筑是公用住宅,植物和盆景都缺少打理。“大舅看到满园的植物一片凋零,很难过。和家里人一合计,把紫兰小筑里的盆景都送到了园林局。后来,这些盆景就散落在蓦园、拙政园和虎丘的万景山庄等地。”
 
 
▲苏州园林里盆景是重要元素之一,图为留园东山丝竹前的盆景。
 
周瘦鹃去世时,李为民12岁。再加上周瘦鹃晚年,还因为苏派盆景而受批斗。李为民印象中的外祖父,已经不是外界印象中舞文弄墨与花草为伍的文人,而是个万念俱灰的老人。“其实外公来没指导过我做盆景。如果硬要说外公对我的影响,那就是在紫兰小筑中长大,让我与植物有与生俱来的亲近。”
 
事实上,周瘦鹃的子孙们正是在这里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儿子周铮是植物学家,成为上海植物园的创始人;外孙李为民则传承了周瘦鹃的衣钵,成为苏派盆景传承人。“之前我想不通,我做了一辈子盆景,都觉火候不够。他开宗立派怎么会如此顺利?现在想明白了,如果一个人的所有心思都在花花草草上,疯魔自然成活!”
 
▲年少时在紫兰小筑长大,李为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不过眼下这里已经没有一盆外祖父的盆景了
 
李为民介绍,因此紫兰小筑作为现代苏派盆景的发源地,目前却没有一盆周瘦鹃的盆景。“我手上有唯一的外公遗作,在我木渎的盆景园中!”
 
 
  30年,如一日
 
木渎古镇五峰村,有着木渎花木交易市场,李为民的盆景园也在这里,方便维持盆景的整个生态链。苏派盆景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宋有范成大,明有文震亨,清有胡焕章,近代有周瘦鹃、朱子文等人。不过苏派盆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2011年的事情。
 
30多年来,李为民一直和这4亩多地的1万多盆植物打交道——每天都要守在这里,浇水、剪枝、施肥,没一天敢离开。这些年李为民从来没出去旅游过,连大年初一都不能休息。
 
植物全部分门别类摆放,看上去生机盎然。
 
 
▲李为民在自己木渎的盆景园中,一呆就是一整天。
 
他向我展示了一张老照片,那是1985年李为民参加苏州盆景展览会时的留影。三四十年前是苏派盆景的黄金时代,专业盆景师人才济济,还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每一年苏州举办盆景大赛,获奖的大部分都是民间盆景师。
 
 
▲ “后排左三是我,前排左四为苏派盆景大师朱子安。这张照片上随便一个人都算得上盆景大师,但现在苏州专业的盆景师加起来,还凑不齐照片上这些人。”


苏派盆景大师周瘦鹃先生
 
李为民很怀念那段时光,“那是真正高手在民间的时代,那时全国万元户都很少,我还没成为职业盆景师时,盆景就卖出过一万元的天价!”
 
上世纪90年代后,苏州经济起飞,人们纷纷从平房小院搬进了高楼大厦。“人都住进‘鸽子笼’,哪还有养盆景的地方啊?”盆景,本质上是宠物和玩具。后来绝大部分苏派盆景师选择了廉价地变卖了自己做了一辈子的盆景。前几年李为民的一位老朋友也咬咬牙,以150元一盆的价格,把自己一千多盆盆景全卖了。“做了30多年盆景,这15万元,这还不值中国富豪们买一盆日本盆景的价格啊!”             
 
    
  也有拿得出手的百年盆景
 
提起盆景,日本盆景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李为民毫不掩饰对日本盆景的羡慕:“我现在手上用的剪刀,育盆景用的玉肥,都是从日本进口的。我每天要用剪四五个小时,剪枝40多年的职业盆景师,工具专不专业,一上手就能分别。”
 
▲李说,日本盆景历史悠久,工具和肥料也专业
 
顿了一下,他补充说,“他们之所以能做出这样专业的盆景剪刀,是因为他们有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积累。”
 
说到中日盆景的差距,李为民讲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虎丘的万景山庄盆景园接待了一批日本同行。他们询问,这里超过100年盆龄的盆景有多少株?这一句话,让所有的中国盆景师汗颜——万景山庄盆龄最老的一株盆景,据说是出自清末民初,那时盆龄还不足100年。而在日本,盆景师都把制作盆景当做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传承3代甚至5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个盆景世家,拿出盆龄百年甚至300年的盆景都再正常不过。”
 
▲苏派盆景的盆也很有讲究,李为民说,有历史年份的盆叫价万元的很正常
 
此时触动了李为民,一定要建自己的盆景园,每一年都得要有一批盆景留存。他希望这里成为苏派盆景的大观园:盆景匠人,能在里面看到不同盆龄的盆景到底长得怎么样。盆景爱好者,能在这里看到苏派盆景的各种美。
 
衡量一盆盆景价值的高低,主要通过盆龄。而判断盆景的年龄,主要是通过看树皮的开裂程度,业内称之为“开裂爆皮”:一般盆景养了20年,树根才会爆皮;养了30年,树茎才会爆皮;如果树枝也开始爆皮,盆龄起码得50年。
 
 
▲(上图)苏派盆景鉴赏素有“一盆二景三架”之说,从树到盆再到架都要相互搭配,形成一体。而且现代盆景也摒弃了从前“以大为贵”的判定标准。
(下图)这盆金雀是周瘦鹃的遗作,李为民一直精心养护着。
 
他展示了一株金雀盆景,树枝已经爆皮。“难道你已经制盆景50年?”我问。
“这盆景是我外公的遗作!这一株,上世纪80年代阴差阳错到了我手上,外公种,我来养!”如今,这盆金雀已经成为周瘦鹃和李为民祖孙之间的情感连接。

苏派盆景大师周瘦鹃先生
 
直至眼下,李为民盆景园里的盆景,盆龄超过30年的有上千株。他琢磨着,如果能传承两三代,那以后也有拿得出手的百岁盆景。何况,他的小孙子会经常到盆景园里来玩,对这个植物王国充满好奇,能在孙子心里种下一颗关于盆景的种子,就像外公的紫兰小筑于自己。
 
“如果种子真不发芽,那也不强求。不是还有徒弟嘛!”李为民的徒弟张国元已拜师学艺5年。有了一批盆龄过5年的盆景,就慢慢到收获期了。
 
但盆景是门时间的艺术,从小苗开始到培育成盆景,至少需要10年,里面不仅考验手艺技术,还有美学知识。他担心的是,纯粹把盆景当成职业就失去了“玩”的心境。盆景会陷入匠人划地为牢,商人跟风投机的处境,最终失去“苏派”的文人雅性。
 
 
▲位于木渎的盆景园,如今有着万余盆盆景,很多是树高不超过20厘米的小盆景,“盆景小了,打理要求更高了,”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