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盆景走向世界 - PenJing8
谈中国盆景走向世界
2012-02-05 18:05:05  浏览:15
  赵庆泉

 盆景创始于我国,后传至日本,近代又由日本传至欧美,观己流行于全世界。
      中国盆景有过古代的兴盛,也有过近代的衰落,而差不多在中国盆景衰落的同时,日本盆栽有了飞跃的发展,在培育方法、加工技艺,以及盆景工具、盆景材料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改进。因此,中国盆景在某些方面与国外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自70年代后期起,中国盆景开始了复兴,并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在技艺创新、理论研究和普及推广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又开始走出国门,对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直接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中国盆景先后参加了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比利时、法国、荷兰、丹麦、意澳地区举办的展览。中国的一些盆景界人士多次应邀出席国际性的盆景会议,并在国外作示范表演。国内各地的盆景园每年接待许多外国游客。上海、北京等地也举办过国际性盆景交流活动。一些中国盆景的专著先后在国外发表。

谈中国盆景走向世界


      中国盆景向国外的直接传播,对于国际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造型艺术,对世界盆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作为一个盆景的创始国,前中国盆景尚未在国际上得到应有的位置。中国盆景必须进一步走向世界。

    本人根据近二十年与国外同行交流的心得,以为中国盆景要走向世界,必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弘扬民族特色,继承传统精华,不断进行创新,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盆景,积极参与国际性盆景活动。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人类来自大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类的本性,由此才产生出表观自然的盆景艺术。然而在旧时代,由于当时的审美情趣的影响,盆景中的人工成分越来越多,使盆景逐渐失去了自然美。今天,随着社会向现代化发展,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也愈加强烈。盆景这种表现自然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正好符合现代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因而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自然美成了盆景审美的重要标准,我们要使中国盆景走向世界,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盆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与绘画、雕塑、音乐等门类的艺术不同,它有着实实在在的生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不仅因为它完全以自然景色为表现题材,更是由于它所采用的主要材料—植物、山石、土、水等,与其所表现的对象属于同一类。这些材料的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自然形态和色彩,盆景作品完成以后,植物仍然在不断地生长变化,其所体现出来的美,既包括艺术美,也包括自然美,而后者是绘画等许多艺术「〕类所不具备的。

    笔者从盆景创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艺术与自然有时可以很好地结合,有时也会发生抵触。而为了达到某种造型效果,以牺牲一部分自然美为代价,对树木作过度的加工,是得不偿失的。因为盆景最终的艺术效果,最高的艺术境界,都须以自然美为基础。离开自然的“优美造型”,盆景艺术将失却意义。

      自然界的树木有千千万万种,各有其不同的美:松树苍劲、柳树婀娜、枫树秀丽、柏树古拙、竹类潇洒……在创作盆景时,首先必须根据树种的特点来决定如何造型,这就是因材处理。如果将松柏类作成杂木类的造型,则无论制作得多么精巧,也难以充分体现出该树木的自然之美;将藤蔓类表现刚劲挺拔,也注定不会成功。这是从大类来讲,如果再细分,即使同是松柏类,也是包罗万象。那种不分个性,将什么树都做成同样造型的做法,不仅存在于某些规则式盆景中,即便是在自然式盆景中也经常可见。对此,笔者坚持认为,只有完全体现出树木的个性,才能创作出理想的作  口A口。

    树木、山石等盆景材料的自然特点也使盆景的造型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绘画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出各种各样的山水、树木来,而盆景则必须按照不同的材料特点进行造型。特别是对于从山野采掘的天然素材,一定要尊重其固有的形态特点,因势利导,通过整姿、雕刻等手段,使其天然的魅力更好地层现,而不是被埋没和破坏。这也是因材处理。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盆景的造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对树木造型加工的自由度越来越大,甚至能将很粗的枝干弯曲成所要的形状:但技术的进步有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那就是违背自然树性、人工强制造型,这样的作品时有出现:

    在盆景的造型上,既{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优势,又要尽量减少人工;究竟人工与自然各占多少比例,这是很难量化的: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材料,特别是不同的树种,其要求都不一样。切不可教条,要依赖平时对自然的观察和对艺术的领悟,根据实际情况施以不同程度的人工。

    对于必须加工的地方,就得运用现代技术,尽量做到不露人工痕迹,追求那种“不见人工的人工”:对于可加工可不加工的地方,则尽量不要加工,有时只要用金属丝将枝条稍稍吊一下即可:

    在加工技术上,攀扎比修剪成型更快,但修剪较攀扎更接近自然。当然有些树种,须在较大程度上依靠攀扎,才能达到理想的造型。一般杂木类以修剪为主,较少攀扎;而松柏类则以攀扎为主,但一旦成型以后,也要尽量少用攀扎,而采取摘芽、剪枝等手段保持树形:就攀扎方法而言,棕丝攀扎适于规则式造型,人工味较浓,难以表现出枝干的细微变化:金属丝攀扎则屈伸自如,更利于表现自然的树形和作者的感情:

      盆景是人和自然的共同作品:不可自作聪明,过多地干预树木生长,更不可包办一切,要重视自然的创造,留下自然生长的空间。如果树木的造型太实、太密.或攀扎加工太细、太粗,就会使树木失去自由生长的空间余地,那样也就失去了灵气,缺少了自然柔和的感觉

    我们知道,无论采用怎样的高超技艺,一件刚刚完成的作品,看起来总有许多不自然之处,经过一段间的生长以后,情况就会大为好转:但有些作品,须经过很长时间生长,才能褪掉加工的痕迹,有些作品,甚至多年后,也脱不掉人工味:这大多是由于加工过度,失去生长的空间所致。因此,树木盆景造型必须留下自然生长的空间。弘扬民族特色盆景之所以起源于我国,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积淀所至。近年来中国盆景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也是由于它所蕴涵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努力发扬中国盆景独特风格,包括传统风格中的精华部分,这是中国盆景的重要优势。

    画意诗情是中国盆景民族风格的精髓,也是在盆景创作中必须进一步发扬的特色。

    所谓画意,就是指具有绘画般的艺术造型。盆景的创作虽然取材自然山水、树木,但并不是对具体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进行机械地模仿,也不仅是创造出一个生境,而是要将大自然的美景进行高度的概括、提炼,使人工与自然和谐地结合,创造出富于艺术美的画境:这就必须在盆景的创作上,运用艺术辩证法,处理好景物的主次、虚实、疏密、聚散、高低、大小、敬正、曲直、露藏、巧拙、起伏、动静、刚柔、开合等矛盾关系。此外,还必须研究和借鉴中国画论,博览古今名画,学习艺术大师们表现手法,从中国山水画中吸取营养。
    所谓诗情,是指表达诗歌般的深远意境。即不仅表观出盆中的美景,还要借景抒情,使观赏者从生境、画境中激发出美的感情、美的意愿、美的理想,从而联想到景外之景,领受到景外之情,达到情景交融、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境地。即追求理想美的“意境”。这就要求盆景作者有较深的文学素养,要多读诗文,借鉴各种艺术作品。中国有悠久的民族艺术传统,有唐诗、宋词的高峰,这是我们提高盆景艺术水平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现代中国盆景中,有许多风格、形式和技法都极富特色。笔者以为完全可以在国际上引领风骚。
    岭南盆景的蓄枝截干,以中国画的杂木树法为蓝本,将枝干修剪得疏密有致,苍劲自然,远胜于国外那种通体茂密的杂木类盆景造型。不少西方的盆景界人士对此也颇为赞赏。美国华盛顿国家盆景博物馆和西雅图太平洋盆景博物馆均陈列有中国岭南盆景藏品。

      浙江盆景的高干型松树造型,源于自然,又借鉴中国画理,雄秀兼备,文人气息十分浓厚,且完全有别于日本盆景的矮壮型松树造型,民族特色极为鲜明。
    丛林树石盆景(含水旱盆景),也是一种很民族化又很国际化的盆景形式。它可表观的题材极其广泛,很有利于画境和意境的创造。笔者就曾多次应邀在国际性盆景大会上作这种形式的示范表演。

    至于文人树这种形式,虽然在日本盆景中也很受重视,但它本出自中国文人画,并且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它所具各的孤高的风骨,简洁的造型,淡雅的气质,以及抽象的手法,在表观作者的个性、风度、情感等方面,有着独特的长处。笔者在对外交流中发现,这种很东方的形式在西方也受到许多盆景爱好者的青睐。

    来自台湾的柏树丝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舍利于制作技艺。它在表现树木自然纹理,以及疏密聚散的韵味等方面,较之国外盆景中流行的机器雕刻法又进了一大步。
    当代中国盆景中,还有许多风格、形式和技法值得推崇。在盆景已成为世界性艺术的今天,我们只有弘扬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上得到“盆景创始国”应有的位置。创新传统技艺
      盆景是古老的传统艺术,它和其他任何一种艺术一样,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逐步产生、完善,并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盆景形成了纷呈的艺术流派和精湛的传统技艺。毫无疑问,我们必须珍视和继承传统中的优秀精华,从中吸取营养,作为今天盆景创新的基础。
    但是,时代在不断前进,各种文化艺术也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都在变化,盆景艺术也不例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改革那些由于时代的局限而造成的陈旧和不足之处,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艺术。

    传统的盆景主要有两类:一类属于文人制作的宝尚自然,注重诗情画意;另一类是工匠制作的盆景,多为富豪收藏,其中不无精湛的技艺,但往往夸大技术形式,形成固定的规则,忽略了自然气息。
    笔者赞同关于传统盆景应该包括自然式和规则式两大类,而自然式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优良传统”和“主流形式”的观点,认为对传统规则式盆景,应该作为活的文物,连同它的技艺完整地保存和继承下来,以向世人展现中国盆景的历史,但不适宜在今天普及推广。而对传统的自然式盆景,则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创新是盆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的创新,在今天己成为传统,今天的创新,又是未来的传统,所以创新是继承地发展,永无止境。至于盆景在今天应该如何创新,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今天的盆景,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结合,应该和新时代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科学技术等现代文明相协调,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由于盆景创作者的生活阅历、思想性格、审美情趣、艺术才能以及文化素养的不同,在其作品内在的神韵中往往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作者个性的表现,也是所谓个人风格。
    艺术最忌雷同。随着现代文化生活的丰富,现代人对个性化和多样化越来越注重,程式化和千人一面的作品己逐渐不受欢迎。作品的个性愈鲜明,其吸引力就愈强烈。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和积极鼓励表现盆景作者的个性,推崇和宣传优秀盆景艺术家及其作品。在创作中充分发扬个人特色,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表现,将作者“自己”渗透进作品,达到见作品如见其人。
    要做到这一点,艺术家就必须深入生活,置身于社会之中,广见博闻,体验时代气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生新时代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要认真观察大自然的山水树木,从中吸取智慧源泉,领略自然之趣,自然之妙,为盆景艺术的创作找到好的摹本。学习和借鉴国外盆景技艺

      我们提倡发扬中国盆景的民族风格,但并不排斥向国外学习。国外盆景在培育技术、造型方法、工具材料等方面确实有很多先进之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差距,走出去,请进来。
      提到学习和借鉴国外盆景技艺,有人担心会失去我们的民族风格,其实这也是多余的顾虑。艺术无国界,既然外国人可以学习中国的盆景,我们也同样可以学习国外盆景之所长。只要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主导,不仅可以学习国外盆景的技术,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盆景的某些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以丰富我们民族的盆景艺术,甚至还可以将国外盆景的一些恰当的名词术语拿过来为我所用。
      一个有自信心的民族应该有开放的胸襟。盲目崇拜国外,失掉自我,固然错误;因中国是盆景的创始国而夜郎自大,拒绝一切外来的东西,则更不可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需要解放思想,
      当然,这种学习和借鉴切不可生搬硬套,依样模仿,而应是经过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这种“以中为主,中外结合”的方法,既保留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又使外国人感到熟悉和亲切,中国人感到变化和新颖。中国盆景艺术要走向世界,也不妨在这条路上作一些探索。积极参与国际性盆景活动

      日本盆景之所以现今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是和近化以来其政府的支持以及一批盆栽大师在国际上的频繁活动分不开的。如美国建国200周年时,日本政府就将一批盆栽大师的作品作为国礼赠送,至今完好地保存在华盛顿国家植物园内,供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去年日本的盆栽大师木村正彦去拉丁美洲作示范表演,就得到了日本驻外使馆的全程帮助。在欧美的许多盆景协会都聘请了日本人担任顾问。

      中国盆景要走向世界,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同时还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由于多种原因,我们走出国门的盆景界人士还是微乎其微。目前很缺少这样一批盆景专业人员:他们既有精湛的操作技艺,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最好能掌握一门外语,熟悉国外的礼仪文化、风土人情。这些人可以经常去国外讲学、作示范表演,弘扬中国的盆景文化。

    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2005年北京将举办的第七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暨展览会和2006年广东顺德陈村将举办的BCI国际盆景大会暨展览会。这些都将是中国盆景对外交流的极好机会,既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盆景的特色,又可以学习国外盆景的一些长处。相信这两次国际交流活动的举办,将对中国盆景重振雄风,进一步走向世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