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运骅谈对文人树及素仁格盆景的看法 - PenJing8
胡运骅谈对文人树及素仁格盆景的看法
2021-05-03 08:25:39  浏览:25
随着国内外盆景界交流日益增多,大家对盆景艺术的认识、理解产生了一些分歧,由此而引起了不少争论。如赵庆泉大师大力推崇文人(木)树盆景,这种盆景风格独特,已在国内推广流行。而广东韩学年先生擅作素仁格盆景,在岭南颇有影响力。这两种盆景究竟是同物异名,异曲同工,大同小异,还是各不相同,至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
 
文人(木)树,此名从日本传入中国,它区别于日本干壮枝繁、外形规整、对称的模样木,是日本盆景的一种形式。
 
一般文人(木)树的树干高挑,气宇轩昂,枝干曲伸自如,枝叶稀疏,互不纠结,形似中国文人画中的有些树木。而素仁格盆景源于岭南盆景名家海幢寺主持陈素仁之手,他的作品构图简洁、随意、孤高清雅,树干更清瘦,枝叶更稀疏。因素仁和尚受佛门生活和禅宗思想影响,所以他的作品具有超世脱俗、飘飘欲仙的意象。最近,韩学年先生在《花木盆景》上发表文章认为这两者源同宗,景同形,意同韵,是相同的盆景形式而出现了不同的称谓,但文人(木)树是舶来名总觉得心里不顺畅,希望将它称作素仁盆景。
 
笔者认为,文人(木)树是因日本人仿效中国文入画中的树形创作而成的,因此得先从文入画说起。文人画即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它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至宋代苏东坡正式提出文入画的概念。

胡运骅谈对文人树及素仁格盆景的看法
 
文人画有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它崇尚品藻,讲究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文人画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文人画重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故文人画,将所有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把揭示事物内在的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而不是将再现事物表象作为创作目的。它是用最概括的笔墨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美学思想以及对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我们创作文人(木)树不能一味仿效高挑瘦劲的树形,而是要追求脱略形似,强调神韵以及意境缔造的文人画的精髓,而且文入画中的树木并不全都瘦劲高挑。文人(木)树之名是从日本传人,对文人画的理解中国人肯定比日本人更加深刻全面。因此,我认为应创导写意盆景的概念,而把素仁格盆景和文人(木)树都作为现代写意盆景中的一种风格流派为宜。
 
因盆景的发展历来受到中国书画的影响,故创作写意盆景也要先了解中国写意画的风格特点。写意是一种文化习俗的积淀和审美心理的综合表达,写意画受文入画影响深远,其审美体系、价值标准等基本上从元、明、清文人画中抽绎出来。写意画是用简练夸张的笔法描绘景物,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丰富的联想。它要求以一当十,笔简意赅,形神兼备,来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
 
 
总之,写意画意境书写具有情感性。大胆夸张,形象塑造具有随意性,随机应变,法度变化具有自由性,泼辣奔放,笔墨张扬具有多变性。
 
盆景有立体的画之说,写意盆景与写意画有许多相似之处,写意盆景的创作也要以豪放、简练、洒落的手法来表现盆中景物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情感,景虽简但意境繁邃,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也就是说要求作者有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少胜多的手段来创造含蓄的意境,使有限的盆景中能产生无限的遐想。
 
 
笔者认为,写意盆景现在已经,今后更将成为中国盆景发展的主流。据记载,历代盆景高手已创作了不少写意盆景,如宋王十朋著的《岩松记》中写道:“友人以岩松至梅溪者,异质丛生,根御拳石,茂焉非乔,柏叶松身,气象耸焉,藏参天复地之意于盈握间,亦草木之英奇者。予颇爱之,植以瓦盘,置之小室……”这植以瓦盘、根御拳石的松树盆景具有“参天复地“之意境实在了得。
 
另外,明代《考磐余事》中写道“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本大如臂,松毛短簇,结为马远之欹斜诘曲,郭熙之露顶攫拿,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之昭之拖拽轩翥等状,载以佳器,槎丫可观。更有一枝两三梗或栽三五窠结为山林,排匝高下参差,更以透漏窈窕奇古石笋安插得体,置诸庭中,对独本者若坐岗岭之巅,与孤松盘桓,对双本者似入松林深处,令人六月忘暑……”小小盆中有“令人六月忘暑”的感受,可见此盆景的意境之深了。
 
另外在许多历代名画如宋《十八学十图》,清雍正《行乐图》中也可看到一些神形兼备的盆景形象。
 
当代中国优秀写意盆景的经典之作在历届全国盆景展览和盆景期刊多有详细的介绍,并得到盆景界的公认。如潘仲连大师创作的《刘松年笔意》、《窥谷》、《苍松轩翥》,殷子敏大师创作的《丛林狮吼》、《扬帆》,贺淦荪大师创作的《秋思》,赵庆泉大师创作的《八骏图》,胡乐国大师创作的《向天涯》等在业界广为传颂。最近,《花木盆景》刊登汪传龙先生撰写的《书卷有气韵,松骨写精神——潘仲连盆景艺术》一文对潘大师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这些盆景的共同特点是除了盆中景物外形优美外,更能扣人心弦的是盆中诗情洋溢,画意浓郁,意境深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还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情感,这正是中国盆景与日本盆景最明显的区别之处。日本盆景多重外形的刻画,讲究加工技艺、追求形态的完美。
 
虽然近年来以木村为代表的一些盆景高手已潜心研究中国《芥子园画谱》等书籍,学习中国画的画理,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并对日本盆景进行大胆的创新,创作了一批传世佳作。但他们对中国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毕竟比中国人肤浅,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扬长避短,大力倡导对写意盆景的创作研究。

胡运骅谈对文人树及素仁格盆景的看法
 
最近到广东考察,有幸参观了岭南各位名家创作的写意盆景,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不少创新。例如,过去岭南对松树盆景的创作一直是弱项,而现在通过造型技法的创新、控针等养护措施的改进,使岭南松树盆景的面貌焕然一新。如韩学年先生创作的一些素仁格盆景,比过去素仁和尚创作的盆景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其线条弯曲变化更丰富、顺畅,造型更生动活泼,引起盆景界的高度重视。当然新生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再在造型技法、用土、配盆等方面做一些完善和改进将会更加完美。
 
素仁格盆景造型十分奇特,手法极其夸张,但奇特和夸张必须有个“度”。奇思妙想离不开艺术天地里特有的真实性,它必须符合自然生长规律和主次分明、变化统一、均衡、比例等美学原理。
 
现代写意盆景还要表达崇尚自然、热爱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的情感,不能将过去封建文人消极厌世、颓废没落的思想在作品中流露。树虽高瘦、枝叶虽少,但要老而弥健,蓬勃奋发,绝不能出现形容枯槁、气息奄奄、一副衰败景象。笔者不主张盆景要贴上政治标签,标上政治口号化的题名、但表现的思想情趣应是积极向上具有时代精神。(编辑/徐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