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赏根为主的作品。2006年秋,叉寻得这么一个稀见另类的桩坯。五条长约一米,大小不一的根,组成了“身干”,一条粗根成主轴,下跌部分才是原来真正的干段。
这桩态的形成,我推估是因为桩长于较松软的土质,根才没四岐而生,随着土不时坍塌,根段逐渐裸露,挖桩时随着裸露的根寻着挖至根端。前几年时兴种植露根桩,挖桩人也跟潮,挖根挖到至极,长及两三米,我甚至见过一株八米长的桩,只少许干针,微弯柔长的根使得桩材似成藤本植,物了。
这桩态的形成,我推估是因为桩长于较松软的土质,根才没四岐而生,随着土不时坍塌,根段逐渐裸露,挖桩时随着裸露的根寻着挖至根端。前几年时兴种植露根桩,挖桩人也跟潮,挖根挖到至极,长及两三米,我甚至见过一株八米长的桩,只少许干针,微弯柔长的根使得桩材似成藤本植,物了。
此桩的特色是一组大小有别刚柔相济的根,非自然常规树态,与一些人工露根的作品也有别,人工育露的根多是虬曲回蟠,这个似悬壁涓涓细流。选这桩也是看中了这奇趣,我算较早玩以根代干的山松盆景爱好者,但都是一至两条根的,且这桩并不是根代干,而仍是根的表达,碰上这桩我自然又收玩了。
除去这组根,下跌的干段并没感觉到美态,从整桩看,构思造形要围绕根作轴,根的荚已故有,不需改作,并不美的干段却是需关注的,扬美改拙成培育的定位。其实干段的改拙也只是常规的培育。该桩下山种育时间不长,枝针稀少,又需时间造艺。
除去这组根,下跌的干段并没感觉到美态,从整桩看,构思造形要围绕根作轴,根的荚已故有,不需改作,并不美的干段却是需关注的,扬美改拙成培育的定位。其实干段的改拙也只是常规的培育。该桩下山种育时间不长,枝针稀少,又需时间造艺。
原主已种育一年半载,但根没能固定需用竹枝支撑,收得这桩半年后我换了只盆并围高植土,以最大可能不因换盆而影响生存,并作了修剪(图-2007年照)。两年的养育已生长得相当旺盛,根也强固了(图二2009年照)。于是把围土去掉,整组根显露出,修剪的同时又换了只盆并把观赏面调转过来(图三2009年)。至此,树的构作已基本确定,余下的也只能以岁月来完善了(图四2011年)。
几月后又再换了只盆,经几年数次蓄剪迫芽,针托已回缩紧凑了,右边的那条根无故干枯,只好剪去。(图五2013年)。一年后经修剪初显成熟,又一条小根枯死,可能是幼小,经不了多年阳光的直照所至(图六2014年)。来年又修剪,一算作成熟了,至此基本完作。前后死去两条根,原想表述根韵的意愿也失色了(图七2015年)。
这件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其实并没什么劳作,可以说弄了十年也只是育好了叶面,其它没作任何变化。少许迫芽育针却耗时十年,也许是技不到家。这形虽稀见,也脱自然真实,我明白并非好作品,只是将一个不一样的桩尽可能把韵意挖掘并表现出来,也算是弄松的一个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