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流派纷呈 余独爱岭南素仁之风格 - PenJing8|盆景吧
中国盆景流派纷呈 余独爱岭南素仁之风格
2017-09-04 21:02:22  浏览:76
■江苏 新沂 徐民凯

素仁文人’辩,禅树’相与析。美之辩,求严谨;相与析,重坦诚。笔者在此郑重强调,经过素仁、文人之辩后而提出的禅树榷议,并不是对已在岭南流行多年的素仁格的否定,而是一种纯学术的探讨,其意只在集思广益,抛砖引玉。禅树与素仁格一样,都是力图将素仁盆景从文人树的囿樊和阴影里解放出来,使其更加自由、独立地发展壮大,进一步丰富中国盆景的艺术表现形式。禅树与素仁格一样,都有着同一个极为远大的目标——将素仁盆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为有效地推向世界。

中国盆景,流派纷呈。余独爱岭南素仁之风格。然今人多务实,素仁风格已鲜有人为,余深以为憾。这是笔者写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一篇素仁盆景专论中的开篇语(见《素仁盆景风格谈》原载于《中国花卉盆景》1997年第4期)。时间如白驹过隙,一眨眼的功夫,十数年过去了。十数年间,中国盆景在普及的同时继而向精品、高端大踏步迈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当扯开浮躁的帷幔,透过功利的尘霾,潜下心来,细致地观察,冷静地思考,笔者发现,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和喜爱素仁风格盆景,但鲜有人为的局面依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世人们总爱习惯性地将素仁盆景与文人诸如文入画、文人树、文人木等铰接在一起而纠缠不清,更多的人则认为素仁盆景就是文人树。这实际上等于将素仁风格翁景幽禁在一个狭小而又封闭的樊笼之中——剥夺了其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扼杀了其谋求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更失去了最为宝贵的独立的地位和尊严。对此,笔者的感受与十数年前一样,依然是深以为憾。

四年前,韩学年先生曾发表过一篇题为《素仁盆景憧憬》(见《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2009年第1期)的文章,首次公开提出了素仁盆景不同于文人树的观点,让笔者拜读之下当即产生一种虽素昧平生却神交已久之感,也同时产生了跟迸撰写呼应文章《素仁盆景真谛考略——与韩学年先生共勉》(见《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2009年第7期)的欲望。

文章发表后,曾有些热心的读者就这篇文章中的相关问题与笔者进行反复的质询和深入的探讨。有读者认为,《素仁盆景真谛考略》是选取一个侧面深刻阐述素仁盆景的精神内涵及文化延伸,确有其独到之处。或受文题限制之故,文章并没有将素仁盆景与文人树作直接对比,让读者无法鲜明地感受到素仁盆景与文人树之间的区别。这位读者还建议笔者趁热打铁,续写一篇思辨类文章,尽可能从理论上全面剖析素仁盆景与文人树之间的具体区别。

笔者虽然接受了这个建议,但后来权衡再三,总觉得时候尚不成熟,火候未到,所以也就一直犹豫着。没想到,这一拖就是数年。如今,老韩说素仁的超乎寻常的策划连载,在盆景界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笔者密切关注之余也同时真切地感到,期盼已久的时候、火候,正此时也。与韩先生以文论道,神思遥应,亦觉不吐不快。乃践前约,续共勉,聊发少年之狂,试为素仁、文人之别而作辩如下:

一、造型之辩素仁盆景(如图1),造型尚简。这种简是全面的,彻底的,无保留的,甚至可以说即使神仙再世也无法再简毫发。增一枝则赘,去一枝则废。简到极致,简入化境。令人一见之下,终生难忘。笔者曾将素仁和尚这种尚简的方法和简中意蕴誉之为独步海内外,世间无二,在不经意中发奇思妙想,於最平凡处作骇世文章(见《素仁盆景风格谈》)。

文人树(如图2、图3)造型亦尚简,且与素仁盆景一样,有着简洁、孤高、脱俗的共同特点。但文人树之简,只是与传统盆景的崇繁而相对存在。若与素仁盆景相比,这种简显然是有限的,有保留的,不彻底的,远没有达到多一枝则赘,少一枝则废的至极境界。这就是素仁盆景与文人树的造型之别。

素仁风格非孤绝,岭南盆景才俊多。上个世纪中期,苏樵、莫珉府等前辈颇精此道。改革开放以来,韩学年先生和一批对素仁盆景情有独钟的志同道合者们,决心将素仁盆景发扬光大。在继承、学习、挖掘中,不断求变、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韩学年先生制作的《随缘》、《海幢遗韵》、《无欲》、《一品清凡》(如图4)、《劲节高风》(如图5)等一系列作品以及陆志伟先生制作的落羽杉盆景(如图6)等,皆深得素仁精髓。从这些作品的造型上看,它们与文人树有若非常明显的区别。

中国盆景,流派纷呈。余独爱岭南素仁之风格

 

 

中国古代文人的所谓出世大概有四种表现模式:

(一)陶渊明(约365-427)模式。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被称为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他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他所生活的东晋,政治黑暗、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不与酷吏为伍,不为斗米折腰,毅然挂冠,决绝而归。平日里,虽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然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赏菊东篱,悠然南山,诗酒以乐,终老田园。陶渊明亦被后世尊为隐逸派祖师。但具有这种境界的人实属凤毛麟角,中国历史上毕竟只有一个陶渊明。

(二)王维(701-761)模式。他是唐代大诗人、大画家,工草隶,通音律;熟稔儒道,崇尚佛禅,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三。王维既有高官厚禄,享不尽荣华富贵:又拥有私家园林,可避尘嚣。或于罢朝,或在公余,幽篁独坐,弹琴长啸,亦可诗友雅聚,泛舟酬唱,过亦官亦隐、怡然自乐的生活。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们最为渴望得到的所谓朝隐的理想模式。

(三)盂浩然(689-740)模式。他是唐代田园诗人的重要代表人物,与王维合称王孟。但其命运与王维截然不同——虽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却终生未仕而老死田园。但这种所谓出世,并非自愿而是被迫,充满了愤世、悲怆和无奈,甚至是死不瞑目。(四)董其昌(1555-1636)模式。他是明末书画大家,是对后世极有影响的文人画论的集大成者。董系朝廷重臣,虽口称笃信佛禅,却从不曾有一丝出世之念:虽富可敌国,却一生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其在老家松江曾圈地霸田,强抢民女,横行无忌,甚至酿成民变。其人格污点,被千古诟病。

历史告诉我们:儒家的正统思想地位,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深层意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文人终生奋斗的目标。入世是中国古代文人殖入骨髓的根深蒂固的东西。而出世,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或暂时、或隐蔽、或被迫的无奈之举,更多的则是在韬光养晦,一旦有机会,首选仍是入世。如前面提到的王维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证。

他于开元16年被贬后,曾弃官先后数次于终南山淇上等地隐居。后来的事实雄辩地证明,王维的这种隐,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并非真正要遗世独立,隐逸终身.是以退为进,借隐而欲走一条入世的捷径。数年后,王维主动写信、献诗给时任宰相的张九龄,毛遂自荐。终得张九龄赏识而提拔擢升。得此机遇后,虽历经磨难,却也最终获得尚书右丞的高爵位。如果仔细回味唐诗人李白的一句名言,则似乎更能体现中国古代文人的秉性:奋其所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亲之道成,荣君之义毕。

与文人们出世的局限性不同,禅僧们的出世就纯粹得多了。如素仁,幼年出家,一生皆在佛光禅影中度过,去妄想、除杂念、止邪贪、万缘放下不动心,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其终生追求的境界。这种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及长期累积的禅学修为等决定了他于言行举止间显现的禅家风范。所以说,文人树蕴含的所谓出世,具有一定的摇摆性和不彻底性,而素仁盆景则蕴含着出世的坚定性和彻底性,二者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这就是素仁盆景与文人树的内蕴及文化延伸之别。

行文至此,笔者认为已没有必要再将原来拟定的十辩中的其它辩题诸如结构之辩、空寂之辩、静净之辩、幽玄之辩、境界之辩等继续写下去了。有以上四辩,已经能让人们得出如下结论:素仁盆景有别于文人树,更不依附于文人树:素仁盆景是一种有着独立地位的风格迥异的艺术表现形式。

素仁风格盆景的独立,有着非凡的意义和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盆景的艺术表现形式,亦增加了中国盆景审美哲理的支撑点,也大大地延伸和拓展了中国盆景深蕴的精神内涵,更揭示出中国盆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它也相应地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素仁风格盆景,不能总是藏在深闺,孤芳自赏;应一展抱负,走向世界。而要走向世界,素仁风格盆景就要有一个响亮的名称。在岭南,人们将素仁风格的盆景称为素仁格,据说这种习惯已有多年了。但若从世界盆景的大格局来考量,笔者斗胆建议,宜将素仁和尚独创的这种风格的盆景称为禅树。

中国盆景,流派纷呈。余独爱岭南素仁之风格

禅树之议,或使盆景界哗然一片:有谓故弄玄虚者,有谓凭空杜撰者,有陷迷茫不解者,右感多此一举者。但笔者提出此议,并非头脑发热、一时心血来潮的莽撞之举,而是受到了禅画的启示。

一、禅画的由来及主要代表人物

禅画,是修禅者用笔墨表达禅理的绘画,又称禅宗画、禅意画、禅机画等。禅画源自中国。与文入画一样,禅画也是中国绘画的一枝奇葩。无独有偶,禅画与盆景一样,自中国传至日本,经日本人的推介,现已扩展到欧美,流行于世界,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世界各地有时还举办禅画展,如日本禅画展、欧洲禅画展等。

禅画,始于唐而渐熟于宋。南宋时,许多文化精英(包括一些文人画家)因不满政府的偏安江南和佞臣当道而纷纷出家为僧,使当时的僧侣文化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理学和禅宗渐趋互融的文化背景下,禅画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当属梁楷和牧溪等人。

梁楷,山东东平人,南宋院画家,生卒年月不详。梁楷一生与僧人交往甚密,生性豪放,视金钱如粪土,曾将皇帝所赐金带挂于院内,嗜酒自乐,不拘一格。其代表作有《泼墨仙人图》(如图7)、《六祖截竹图》、《布袋和尚图》、《太白行吟图》(如图8)等。牧溪,俗姓李,佛名法常,本蜀人,居杭州,生卒年月亦不详。牧溪性耿直、豪爽,敢于藐视权贵。史载,一日造语贾似道,广捕,而避罪于越丘氏家。对于独揽大权、误国害民的南宋奸相贾似道,牧溪敢于造语抨之,足见其具有超人的胆魄和正义感。

因遭贾似道手下爪牙四处抓捕,所以出家当了和尚。牧溪的代表作有《观音图》、《松猿图》、《鹤图》(如图10-12)等。梁楷、牧溪的画作,国内藏量极少,多传日本且影响巨大,特别是牧溪的很多作品被日本人视为国宝。直到现在,牧溪还被日本人称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日本国宝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