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美学浅谈之二 禅意 - PenJing8
盆景美学浅谈之二 禅意
2017-08-09 13:30:40  浏览:40
 盆景美学浅谈之二:禅意
 
 
禅是个玄妙的字眼,意义高深,自古以来谈及这个问题的典籍,数不胜数,而且层出不穷,提法纷纭,今天斗胆提笔涉及禅,来谈一谈禅与盆景美学的关系,该命题之大,叹鄙人学识之浅,真一时理不出个头绪,脑海里杂乱而浑沌,真有点高山仰止,自不量力之感。
 
提到禅,首先要弄懂禅的涵义。查阅资料,得到禅的定义:即静虑,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禅意:指清空安宁的心。至此,还是没能弄懂禅的核心意义,内心一片茫然,更和盆景扯不上半点关系。
 
季羡林研究禅,首先提到两个问题:第一什么叫悟,第二,“悟”到什么?第一个问题,悟,觉也,此悟和静虑一脉相承。钱钟书讲:学道学诗非悟不进。陆桴亭认为“人生皆有悟”,学艺何尝不是如此。第二个问题,悟到“无我”和“空”,这和清空安宁也是殊途同归。
 
通过季羡林老先生的两个问题,终于明白了点禅的两个精髓要义。即妙悟和空无。但禅怎么向艺术的渗透,如何影响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问题的答案还得解开。
 
 
 
 
 
中国的禅宗,是在印度禅学的基础上,融合了庄、玄的精神实质嬗变而成的,胡适称之为“中国佛教内部的革命。从文化-思想的内视角度看,禅宗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观、人性论及思维方式,与生活保持着一种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禅宗自五祖弘忍以后盛行,大盛于六祖慧能,禅与艺术领域的的结合,不得不提历史上的文人士大夫。初、中唐时候,许多知名诗人受到禅宗影响,开始援禅入诗,创造出具有禅味的诗。中唐至宋,王维、苏轼、米芾等已经成为文人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文人画与禅趣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追求平淡天真、疏旷清远、本来受庄、玄思想熏陶的中国人的审美中就有追求意象之外的美,崇尚不拘形迹的艺术制作,孕育出不少幽情远思,自然隽永之作,禅对审美意识的影响更是促进原有意趣向幽远、空灵的方向发展,形成了诗、字字妙语,画、笔笔入禅的制作风格。
 
追求舒适自在的精神,注重内心的修炼,秉持超然旷达,精神宁静恬淡,正是禅影响了文人士大夫的人生价值观、人生情趣,人生态度及审美心理上,进而渗透入诗、画、盆景等艺术领域,引起了审美意识的质变。而代表文人士大夫作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价值的影响力必然是深远的,传承至今,早已经深入中国人骨髓。
 
 
 
 
 
 
钱钟书以禅喻诗,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这是诗与禅的共同之处。 “妙悟”意思是诗人看景物时,产生一种情思,没有这种情思,写不出诗。诗有了妙悟之后,还要结合景物来透露情思,还要神韵。了悟之后,禅可不著言说,诗必托诸文字,于是产生了禅诗。而盆景作为艺术的一门分支,作者顿悟后也必然寄情于树、石、基、苔等元素,寓情于景以达到意境、情境、悟性共鸣,创造者基于妙悟思想,观景者声求气应,体会到韵外之至,味外之旨。每当看到精妙绝伦的盆景作品时,气韵生动的传达,创造者和观赏者都能体会到浓浓的禅意。
 
至此,禅学和盆景已经水乳交融,再也不能分开,这种契合既继承了传统审美观,又是全新的拓展和发展。
 
 
 
 
 
 
 
什么样的盆景才是有禅味的?作为禅外人来谈禅,绝不敢草率下个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标准肯定离不开精妙的制作,能让人产生幽远、空灵的情思。文人树、素仁格盆景就是很好的例子。
 
(本文为南通蒲系 Жесткий человек原创,若有转载,请联系原制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