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盆景制作过程的辩证法 - PenJing8
岭南盆景制作过程的辩证法
2017-01-05 11:53:44  浏览:52
盆景理论:岭南盆景制作过程的辩证法
 
2017-01-04 红叶盆景
 
 
岭南盆景制作过程的辩证法
 
 
文丨谢荣耀
 
盆景的制作过程充满着辩证法。 一盆好的盆景作品, 除要妥善处理好巧与拙、形与神、主与宾、藏与露、动与静,以及景中各方法间的比例等矛盾关系外,在具体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一些辨证关系。
 
 
1
胸有成竹与意在笔先
 
 
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是艺术制作所要求达到的一种较高境界。要制作一盆好的岭南盆景,也要求作者要有这样的艺术修养。
 
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艺术制作过程的构思阶段。胸有成竹,是从艺术构图方面来说,就是作者在制作盆景前,就想好盆景的基本形象,做到心中有形。意在笔先,是对盆景的内容和主题来说,就是作者心中不仅要有形,而且要有意,要有表现的主题和意境。意存于形之中,而形借意而显露。形和意都应是在盆景制作前就已构思好,而不是在盆景成型后才有。
 
 
一般来说,岭南盆景的制作过程,要经过选材、构思和制作。构思的过程,也是艺术构图的过程。主要是根据树胚的形态和特点,确定盆景要表现的主题内容,围绕主题进行设计,不仅要设计总体造型和布局,还要设计枝条的具体布局和走向,以及配盆和配件等,形成总体构思。有条件的还可以绘出设计图纸。这样,盆景虽未制作,但作者已做到胸有成树,心中有景。以后在制作过程中自然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得心应手,减少失误和弯路。如此制作的盆景作品才有质量和品味。
 
当然,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在制作过程中,随着树胚枝条生长的变化和认识的深化,原来的设计和构思也会作一定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对原设计和构思的完善、丰富和发展。
 
 
2
先天不足与后天工夫
 
 
岭南盆景的选材,历来受到盆景爱护好的重视,皆因一件好的树材,是制作好的作品的基础。为得到一件好树材,不少人不惜花费重金。但理想的树材本来就不多,可取的野生资源越来越少,要找到一件好树材并非易事。因此要制作好的盆景作品,完全把希望寄托于寻找好树胚上,既不现实也不明智。况且,树材的好与不好也是相对的,过去认为不错的胚材,今天来看并不理想。有的人在选购树材时,往往兴之所至,待栽培一段时间后,又觉得横看竖看不理想,又忙着去找新的好胚。如此循环,如何能制作出好盆景?更有的人不惜重金买来好树胚,却出不了好作品,被称为“树胚杀手”,的确令人可惜可叹!
 
 
▲《春风着意化为桥》(榕树连根水旱盆景)
该作品收藏于美国西雅图环太平洋盆景博物馆
 
依笔者所见,要造就一盆好的盆景作品,选择好的树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后天工夫,也即是制作者的技艺修养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岭南盆景的高手,虽然也重视好的树材,但更重视后天工夫。他们所以能制作出好的盆景作品,往往不完全取决于树材的好坏,而是独具慧眼,善于抓住树材的特点,因势利导,通过巧妙的构思和造型,以及高超的技艺。如运用蓄枝截干、雕凿、挑皮、打占、嫁接等手法,并通过孜孜不倦的反复修剪,对树材进行反复的改造,来弥补树材的先天不足和缺陷。他们不仅使好的树胚更加生色,而且能使不很好的树材变成好的作品。更令人赞叹的是,他们能取别人之所弃,别人认为不好的树材,到了他们手里,却能造就出别开生面的佳作,体现出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功力。而正是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功力,代表了岭南盆景的艺术水平和发展方向。
 
 
岭南盆景制作过程的辩证法
 
3
因势利导与因树造型
 
 
因势利导,是指做事情要顺应事物发展趋势才能做好。因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顺着规律去做就能事半功倍,容易取得成功,反之就会事与愿违。盆景制作也是一样道理,也要顺应客观规律,懂得因势利导,根据树材的特点因树造型,才能制作出好的盆景作品。
 
 
岭南盆景制作过程的辩证法
 
大自然树木的形态是千姿百态的,岭南盆景以大自然为蓝本,自然也是千姿百态。但造就一盆什么形态的盆景,不是以我们的主观意志来确定的,而是依据得到的树材而定,即要根据其头势和干势确定。因树木不同的形态,其头、干、枝、稍都有不同的生长规律。如四面隆根,树身坑洼,适合制作大树型;偏根及树身倾斜,适合制作飘斜型、临水型和卧盆型;爪根及树身柔顺,适合制作高飘型;而爪根及树头弯曲、树身跌宕,则是制作悬崖型的理想材料。

总之,怎样树势的材料,就顺其规律制作怎样形态的盆景,这就是因树造型。大树型的头干制作成悬崖型,则显得不伦不类;高飘型的树材制作成矮仔大树,则显得牵强附会;如此等等,都失去了真实自然。
 
 
4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不少盆景爱好者存在一种通病,制作的盆景作品枝托过多过密,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究其原因,有的是对盆景结构布局心中无数,不知如何下手,但更多的是舍不得割爱,觉得每枝每托都经多年长蓄而成,是心血结晶而不愿下手。因而影响了作品的质量。
 
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懂得哪些不应去做,才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
 
 
 这个辨证的方法,在艺术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在绘画等艺术制作中,往往在某些地方留下一些空白,去烘托和渲染主题,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此即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盆景也是一样,在剪裁上也应有辨证的思维和方法。特别对枝托的处理,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认为枝托越多越密越好。枝托过多过密,常常会掩盖盆景的骨架和脉络,使该突出的地方没有突出,甚至造成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的表现。
 
 盆景理论:岭南盆景制作过程的辩证法
 
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枝条的去留要服从盆景整体造型和布局的需要,要展现盆景的骨架脉络和走向,对影响整体造型和骨架脉络的要坚决去掉。其次,要处理好枝条的主次轻重,主要部位的枝条要重、要争、要聚,次要部位的枝条要轻、要让、要散。但不管聚或散都要体现层次分明,对影响层次感的枝条也要坚决去掉。再次,对不良枝条如腋枝、抱身枝、大肚枝、长在曲位上的枝等等,因破坏树身的自然流畅和树气,应毫不吝惜剪除。对一些枝条则要根据树型及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如顶心枝和死曲枝,在过去被视为大忌,但实践证明,有时运用得当,则能增加枝条的力度和造型的变化,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在制作实践中如何取舍,那就要看制作者的修养和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