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制作动势盆景的3个方法 - PenJing8
怎样制作动势盆景的3个方法
2013-08-23 12:33:37  浏览:13
动势盆景的艺术手法


    ●湖北 张运山

        贺淦荪先生倡导的动势盆景,经过十余年探索、发展与提高,制作出了一大批节奏活泼、动势飞扬的盆景作品,造就出了一批动势盆景作者,涌现出了一大批观赏群体,得到了海内外同仁一致赞许,逐步形成了动势盆景的地方风格和特色。

        纵观动势盆景的发展历程,有两条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其一,认识上的高度统一。自然万象是时时处处都处在运动之中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盆景艺术要想师法自然,表现自然之真,就必然要表现动象,只有这样“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这种动象的表现,是艺术的最后目的。”(宗白华《看了罗丹的雕刻以后》)。

表现动象,就是表现自然的灵魂,这也是盆景制作的最终目标。其二,在化静为动技艺上不断探索、创新和突破。动与静是一对矛盾,既对立而又相互统一,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制作动势盆景,作者只有把握由静到动转化的条件和过程,才能制作出动势飞扬的盆景作品。下面以现有的动势盆景为例,谈谈盆景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

动势盆景的艺术手法

        一、化静为动概念和艺术类型

        盆景是一种静态形象艺术,盆景作者手下制作出来的静物,总是显得洒脱奔放,活泼舒展,跳跃飞扬、生机盎然,盆景中这种对静物的表现技艺,我们称之为化静为动。
        化静为动的盆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盆内的形象具有动作性,给人以活动感,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动势造型,是一目了然的动,这是客体给予主体的活动感。另一种是人给予盆内形象的活动感,它不是以盆内的形象直接表示动感,而是通过观赏这种特定的景物后腾飞艺术想象后产生的动感。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在这里,静物经过心灵化后,从而产生了某种活力和动感。
     

   二、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

        (一)盆内的形象给予人以活动感

        1.使盆内的形象具有动作性动势造型,是众多艺术常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技艺和表现手段。在诗歌制作中,唐代诗人李贺写的“踏天磨刀割紫云”,这一句诗中有“踏”、“磨”、“割”三个动词,这是极具动作性的妙句,把一位有脚踏天庭、有月牙上磨刀、收割万里紫云的巨人形象和雄浑的气势表现出来了。闻名于世的敦煌壁画的线条、色彩、形象无一不飞动奔放,不论是飞天,还是反弹琵琶的舞女,全都是在飞腾的舞姿之中,就连立像、坐像的躯体也是在扭曲的舞姿中,飞腾动荡是那时绘画艺术境界的特征。世界著名的雕刻家罗丹写动而不写静,其石刻作品《步行的人》,看了感觉确实在那里走动,仿佛要姗姗而去了。唐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深受启发,从中领悟到笔法精妙之处,其狂草龙飞凤舞,首尾衔扫,一气呵成,成为一代狂草书法大家。动势造型是诗词、绘画、雕刻、书法所共有的艺术特征,盆景也不例外。

        盆景的动势造型,就是使盆内的形象具有动作性。如何使盆内的形象具有动作性呢?请听罗丹的回答。有人问罗丹创造动象的方法,罗丹回答说:“其实这个方法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动势就在两种现状的转换过程中产生。《步行的人》提取一只脚的动势造型,正反映了站立不动和迈步落地两种姿态之间过渡轮换过程的瞬间现象。盆景作者要在盆内表现形象的动态,就在于要抓住两个现状转换中间过程的瞬间传神的形象来造型,“使我们观者能在这个作品中,同时看见第一个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个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眼前了。”(宗白华《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如贺淦荪先生制作的树石盆景《风在吼》,众所周知,在自然界风力的作用下,树木枝叶由静止状态向一方倾扬状态转换。作者就抓住了在转换过程中树木枝干拼命与大风抗争的瞬间形象来展示该盆景的动作性,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较量,表达了弱者对强者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其动作性强,寓意深刻,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风在吼》的意境,成为动势盆景的代表作。这类形象具有动作性的盆景还有《海风吹拂五千年》、《眠柳惊风》、《心潮》、《追月》、《大自然在呼吸>、《一林清风》、《山雨欲来>、《风雷激》、《大地微微暖气吹》、《风寒霜满枝》等。

        2、借助摆件增加盆内形象的动作性无论是树桩盆景还是山水盆景,其盆内形象的动作性往往难以表现,但如果在盆中得体的部位放置一至几个动作性强的摆件,如人物、动物、小船、车辆、小桥等,摆件虽小,在增强整个盆景的动作性方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例如朱广兴先生制作的山水盆景《千里江陵一日还》,盆中陡峭的山峰耸入云天,一条峡江劈山而过,在江面适当的部位放置一条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摆件——坐人小船。

小船随波逐流,飞流而下,像一支离弦之箭,整个盆景的动感跃然眼前,这是客体给予主体的活动感。这个小船摆件在整个景物化静为动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类盆景还有《峡江放排>、《山寨》、《望归>、《八骏图》、《深山藏古寺》(见上页图)、《送别》、《望夫石》、《踏遍青山人未老>、《丰收在望》、《孤帆远影》等。

怎样制作动势盆景的3个方法
     

    (二)人给予盆内形象以活动感

        与前者不同的是,盆内形象不具备直观的动作性,它往往失去独立性,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象征,其活动状态常常有人的主观色彩。这一类型的化静为动制作手法可以分为象形式、拟物式、拟人式、移情式、形式感式、疑动式等。

       1、象形式   利用树体和山石形态特征进行动物或其它物体形象造型。如将树、石造型成龙、凤、虎、狮、狗、兔、云彩等。用动物的形象作盆景,物的动,便由无感的动化为有感的动。例如焦国英先:生制作的树桩盆景《玉兔的祝福》,该盆景是用形似玉兔的野蔷薇桩头嫁接三个品种月季而成,树冠由4种花色、100多朵花构成,似一个花篮。玉兔祝福,在盆中不是直观的动作性,是经过人形象思维以后,人的感情强加给玉兔的动态。这类盆景很多,如<神州第一云》、《龙马精神》、《龙凤呈祥>、《干禧龙》(见上图)、《狮吼》、《彩云飞》、《云恋奇峰》、《云卷云舒》等。

        2、拟人式  在盆景制作中,常常借用这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静物拟人化,人动则物动,物动即景动,达到化静为动的目的。例如黄明山制作的榕树盆景《轻歌曼舞》就属这种类型。盆中榕树形象似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主干弯曲似少女苗条的曲线,成团气生根下垂似少女的长裙,而大飘枝有如少女的长袖。好像少女正踏着音乐的节拍,低声吟唱,慢舒广袖,翩翩起舞,给人以动感美。榕树桩景的动象,完全是由人的主观想象外加给的,榕树在这里失去了独立性,成了人的化身。这类动势盆景还有《群仙拜寿》、《相看两不厌》、<彬彬有礼》、《自有后来人》、《福寿齐眉》、《二乔》、《一介匹夫》、《醉舞春风》、《顶天立地》、《太公钓鱼》、《老妇新妆》等。  


      3、移情式  静物在自然状态下带有人的某种感情色彩,通过大脑丰富的联想后产生动感,使不动如能动。例如苏伦先生制作的雀梅盆景《老梅着意化为桥》,在雀梅主干有边树高1/3处,长着一个比干稍短“之”字形粗壮主根,根下端长在右侧盆土之中,主根下部悬空横卧盆上,似一座桥梁。这座得天独厚的桥梁是如何产生的呢?原来是老梅为了使道路畅通,而不辞辛苦着意化为的桥。老梅本是无情物,在这里老梅的感情是作者在塑造景物形象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景物形象之中去了,使无情的雀梅根变成有情的……景物变成情物,而动感即在“着意化为桥”的过程中产生。类似这类盆景还有《骄杨颂》、<高洁图》、《中华魂》、《虚怀若谷》、《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高风亮节》、《君子之风》、《千里共婵娟》、《独领风骚》等。

        4、形式感式清《颐园画论》写道:“花以形式为第一,得其形势,自然生动活泼。”盆景中景物的安排,有时也利用所谓的“形势”,即形式感。王朝闻《雕塑谈》中讲形式感“使人觉得形体仿佛不能满足于它所占据的固定空间,力图向四周伸展,静止的形体显得活跃起来。”形式感式的化静为动,具有由力引起的自然状态,往往使塑造的景物显得活泼跳跃和具流动感。盆景制作中的倾斜、不等边三角形、弯曲、下垂、外伸等,都具有形式流动感的作用。  

     倾斜属于斜线构图,是一种重心偏离使人产生不稳定感觉的布局,这种布局的形式美带有流动感,使不动的景物显示出动态。宋朝林逋写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写梅枝“横斜”,具有形式的流动感。古诗有时还用斜表示飞,如杜甫的“微风燕子斜”,刘长卿的“夕阳归鸟斜”,斜的形式带有飞动之意。盆景作者在造型时,也借用诗词、绘画中的斜线构图,如钱阿炳先生制作的黄杨盆景《疏影横斜》就是如此,具有形式的流动感,显得活泼而有精神。  

      不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构图,两个长边之间的夹角最小,按照常规,力总是向尖端集中的,从而产生出一种向外力的延伸,以突出的尖端显示力的放射趋向,在形体结构上造成一种不均衡的动荡,从而产生动感。很多盆景的树冠结构布局就用了不等边三角形,例如秦耀光先生制作的朴树盆景《曾经沧海》(见右图),树冠右收左放,外轮廊线构成一个倾斜的不等边三角形,其张力向左下,具有形式的动感。

        弯曲  曲是为了积蓄力量,以求向前伸展,弯曲能产生力感,曲线的形式美带有流动感。这种动感的产生,除了形式感的作用外,还有一种是人们似乎不加思索的下意识联想,当看到枝干弯弯曲曲时,就会与龙飞蛇舞、江流九曲回肠、罗带临风、长袖翻卷等诸多产生动感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枝干弯曲是静物产生动感最常用的造型形式,一弯半、二弯半、一寸三弯、游龙式、扭旋式、川派盆景各种拐式、蓄枝截干都是如此。

怎样制作动势盆景的3个方法

        下垂悬崖式的树干、垂枝、跌枝和榕树气生根等下垂或向下延伸生长,或似古松绝壁倒挂;或似瀑布飞流直下:或似苍龙探海;或似青松雪压,给人以险峻、惊奇、顽强刚劲、不屈不挠的感觉。其共同之处是力点向下,产生下压之势,其动感便油然而生。这类动势盆景很多。

        外伸  树桩盆景中的大飘枝、探枝、枯枝顶及高耸的直干,山水盆景中直立的高山、起伏的群山等,总是尽量向外伸展,显得格外突出,给人以要突出重围的感觉。大飘枝或似飞天舞动的飘带,或似伸出迎接宾客之手臂;探枝类似于动物探路之前爪;枯梢顶给人以“上冲”、“刺破青天”的动感;高耸直干拔地凌空,昂首天外;直立的高山,其形式感是向高远流动的,好像高山能挺起,还能直插云霄;起伏的群山组成波浪式曲线,其形式感是向平远流动的,给人以向前奔流的动感。

        5、疑动式在一定条件下,人借助视觉感知外界景物时,往往产生心理错觉,对于静止的景物,看起来好像能动。盆景作者将这种因心理错觉引起的动感用到了盆景制作中。例如张家林先生制作的《江清月近人》,这是一盆江湖式的水旱盆景,盆中主景与配景之间形成一条江,岸左边主景由一大三小四株对节白蜡树组成,并植于土丘上,构成一片小树林,配峰为龟纹石小丘。夜晚月亮高挂树梢,倒映江底。人置于这幅月夜图中,产生了江清月近人的错觉。

由于江水清澈,静如明镜,看见水底之月特别清晰、明亮,从而产生了距离人很近的错觉,仿佛你走他也走,你停他也停,看水底不动之月像是能动。此类盆景不多见,还有《旷野天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