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城市湖泊景观研究综述 - PenJing8
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国内城市湖泊景观研究综述

2025-09-2500陈明
国内城市湖泊景观研究综述
 
 
陈明1,曹盼2,周晨2(1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摘要:为了系统性归纳我国城市湖泊景观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趋势,识别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方向,梳理了2000年1月-2024年8月该领域的文献,从生态修复、海绵城市、人的感知与行为、社会文化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虽然该领域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修复技术的普适性、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本效益、公众偏好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元素融入的创新性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张,我国城市湖泊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城市湖泊景观正在不断地遭受破坏。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陆续出现不同学科学者以“城市湖泊景观”“城市水环境”“湖泊景观”等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城市湖泊景观研究,但至今尚未有学者对此类型研究作系统性归纳,基于此,对2000年以来我国关于“城市湖泊景观”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梳理该领域的发展重点与脉络,供更多研究者参考与借鉴。
 
1研究背景
 
湖泊(lake)作为一个自然综合体,是由湖盆、湖水、水体中所含物质———矿物质、溶解质、有机质及水生生物等所共同组成的自然综合统一体[1]。城市湖泊(urbanlake)则是指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湖泊,即包括自然形成的湖泊,也包括人工开凿的湖泊。城市湖泊景观(urbanlakeslandscape)是指湖泊水体、水陆交界的岸线(自然或人工)以及岛、洲、边坡等各种地貌的有机结合,还应包含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精神要素信息,是物质空间与人文要素的综合体[2]。
 
以“城市湖泊景观”“城市人工湖景观”“湖泊景观”等同义词为关键词,以2000年1月-2024年8月为时间限制,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文献总库为数据源,剔除掉或重复的、不相关的会议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等内容后,经过整理,总计得到有效相关论文468篇。经过分析筛选后的论文可以发现,从2000-2024年期间,该领域研究热点形成了以景观设计为基础,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感知与行为、社会文化多方向共同探索的发展脉络。
 
综上,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个视角出发,以生态修复、海绵城市、人的感知与行为、社会文化等主题为主题,挑选各个方向中的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的文献以及优秀实践案例进行综述。

国内城市湖泊景观研究综述
 
2主要研究内容
 
2.1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城市湖泊景观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学者们从多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技术。刘滨谊等[3]提出了“生态化”“景观化”“实用化”的设计目标,并以合肥市南艳湖为例,详细论述了实现“三位一体”的设计方法。车生泉等[4]利用3S技术,通过分析上海淀山湖沿岸带的土地利用类型、景观类型,确定了分区优化并修复的景观模式优化途径和生物要素配置的优化途径。
 
夏国元[5]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缀块和廊道原理,重新梳理了浙江下渚湖湿地风景区自然肌理,保护和恢复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对已经退化的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张建林等[6]通过分析重庆彩云湖湿地公园的土壤、植物、水分等生态因子,讨论了设计过程中的矛盾,提出了立体的景观布局与塑造的设计方法,构建了有机衍生、立体拓展的景观网络体系。陈存友等[7]以益阳市梓山湖的开发建设过程为例,从开发定位、开发强度、宏观规划与细部设计4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出现的问题与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调整定位、全局规划、合理布局、确定指标的4点有益建议。张琳等[8]利用MIKE21水环境模拟软件,建立了广西苍海湖的二维水动力与水质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合理高效的植物生态系统构建,有效解决水质问题,并以此提出集成水质模拟、水生态修复和水景观规划技术的湖泊生态景观综合规划方法。
 
严军等[9]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以石臼湖马鞍山环湖片区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域进行了生态环境基底和生态敏感性的分析,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识别区内重要斑块,运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构建生态格局,为景观规划提供依据。宋雁等[10]通过对生态修复理念和湖库区景观生态修复途径的论述,提出了自上而下的全过程综合性修复以及有针对性地定量评估反馈2条途径,并以淄博文昌湖环湖地区为例,详细陈述了该方法实际操作与效果评估。
 
赵万民等[11]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湖泊型风景区的社会空间背景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分析,提出了其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分析了其景观特质,并以重庆长寿湖风景区为例,从景观生态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功能结构、景观生态保育机制以及保护利用的内容体系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城市湖泊型风景区的景观生态保护及利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祝世华等[12]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角度出发,以衢州市信安湖为例,分析了区域内的景观现状,探讨了提升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城市交通网络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和滨江绿地景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3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参考。
 
2.2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城市湖泊景观研究的新热点,旨在提高湖泊及其周边区域的雨水管理能力。俞孔坚等[13]论述了“海绵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理论与方法步骤,并以北京雁栖湖为例,分析了其生态基底以及生态安全格局,提出了水生态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及“海绵系统”构建的要点,列举了4种“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为“海绵城市”作出了新的注解。张剑飞等[14]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
论述了雨水蓄积与利用目标和策略,以常德姚湖公园为例,提出了地形构造、分区组织、集水策略、材料选取、植物搭配、群落构建6个方面的措施。孙斌[15]以江西鹰潭东湖为例,就截污纳管、初雨调蓄、就地处理、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海绵城市和景观湖泊水体整治的共同建设途径,以期达到节约工程费用和工程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辜进海[16]以城市滨水空间建设为抓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如意湖及周边水系为例,构建了硬质铺装、下凹绿地、建筑排水、湖泊集水的体系,探索了城市滨水空间与海绵城市理念的耦合途径。
 
张嫣等[17]以武汉市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武汉市中心城区的景观格局,并通过对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的调蓄潜力的计算,指出了武汉中心城区湖泊公园布局的问题,然后结合海绵城市理念,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提出了武汉中心城区湖泊公园布局优化策略。叶阳等[18]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以武汉紫阳湖公园为例,分析区域内的降水条件、汇水条件、水文条件、湖泊驳岸、水生植物,提出了总体布局、竖向与排水、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湖泊驳岸、植物种植、集水量化目标与径流量化目标等多个方面的设计方法,以期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求。
 
2.3感知与行为
 
近年来,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城市湖泊景观空间中人的感知与意识,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城市湖泊景观规划与设计。高雅玲等[19]利用拍照实验法、访谈式问卷法、扫描式观察法,以福建农林大学观音湖为研究对象,分析游览者的滨水景观偏好特征。结果表明,游览者对滨水景观的偏好是由“丰富性———功能性———特色性”三大属性特征相互协调、影响而形成的三维耦合结构模型。马薛骑等[20]利用AutoML模型,以武汉市的7个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类型、景观要素、空间尺度和意象元素4个层面,归纳景观意象的具体维度,论述不同样点的感知共性与感知特性以及影响偏好差异的原因。
 
夏鸿玲等[21]利用内容分析法,以长沙洋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以UGC网络社交平台网站文本数据作为样本,从公众行为动机、公园环境、情感倾向3个方面,分析了长沙洋湖湿地公园公众景观体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为优化洋湖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提出了4点建议。李云芸等[22]基于视觉原理,以宁波东钱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最佳观赏视距和视角下的山水空间形态,并对观赏点、观赏距离和水域空间等要素进行控制性规划研究。
 
甘永洪等[23]以武汉市后宫湖为研究对象,对景观整体视觉美学评价、景观可测视觉属性、可测景观视觉属性3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和多元回归性分析,以期证明视觉主观评价的客观性。范榕等[24]基于景观空间视觉吸引三大机制类型,以金坛市长荡湖为研究对象,选取区域内典型的景观空间类型,分析不同景观空间类型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并由此提出长荡湖区域景观空间优化策略。周春予等[25]以江苏省句容市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湿地公园色彩景观规划基本原理,从区域、景点、季相变化3个时空尺度上,探讨了湖泊型湿地公园色彩景观规划方法。
 
2.4社会文化
 
城市湖泊景观不仅是自然生态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刘滨谊等[26]以南京玄武湖为研究对象,以南京六朝文化为抓手,将地脉、文脉、史脉“三脉合一”,完成了以文化游憩为导向的玄武湖景观总体规划。张文英等[27]基于景观的连续性与社会生态记忆的概念,以常德柳叶湖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社会生态记忆和集体社会记忆的发掘途径,进而指导景观空间的营造。例如,将当地民俗文化融入游线设计,将地方方言词汇融入小品构建等。高忠严等[28]以文水世泰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其景观空间营造过程中融入昭馀祁薮、大禹治水、武则天文化等传统传说文化,将景观建设与传说进行耦合,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景观设计中重新复现,使其成为承载地方人们传说文化以及对生活美好愿景的场所,达到社会与自然的共生。
 
3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2000年以来,我国关于“城市湖泊景观”领域的研究形成了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感知与行为、社会文化等多方向共同探索的发展脉络。虽然该领域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修复技术的普适性、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本效益、公众偏好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元素融入的创新性等。因此,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深入与精准。例如,应加强对生态修复技术的评估与优化,提高其普适性与可持续性;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注重成本效益分析,探索更多经济高效的实现途径;针对人的感知与行为研究,应引入更多先进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更精准地捕捉公众需求与偏好;在社会文化方面,应鼓励创新,将更多元的文化元素融入湖泊景观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