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科榕,钟莹盈,邓李宽(广州华立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
文化景观视角下增城客家村落的保护与活化,为保护和发展客家传统村落,探索文化景观的设计和营造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总结客家传统村落的现状和保护发展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相关概念、构成要素和表现形式,提出了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设计的方向和方法,包括保护与活化、平面体验设计和五感空间体验设计等。以期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
关键词: 客家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活化、五感空间体验、可持续发展
1 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1.1 客家传统村落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
国家政策的支持为传统村落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政治依据。广州增城地区的传统村落数量多、分布广,历史文化价值高。客家传统村落促进了当地乡风文化建设,是当地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增城的客家村落集中分布在增城区的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分地区,其中位于北部的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和福镇等有客家聚集村落 87 个,占整个增城区客家聚集村落的 86%以上。本研究基于实地调查及查阅文献及相关资料,结合当地特色及现代化文明,在保护现有村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当地文化村落遗址的新功能。
根据实地走访调研及查询资料,客家传统村落以增城区福和坳头岗埔村、竹坑村、正果镇为代表。岗埔村的围垄屋建于清康熙 22 年,目前已被广州市列为内控文物保护单位。走访时发现围楼屋已经被翻修,但大概的空间结构及建筑形式并未改变。围垄屋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礼貌、团结、敬老尊贤、互帮互助等各项传统美德。
近年来,我国及国际社会方面十分关注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国家为此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更好地促进了传统村落的发展及文化延续,为空间研究区域的传统村落景观奠定了基础。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施吕特尔在《早期中欧聚落区域》中提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了方法论原理上来。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传统村落的景观发展如今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学者李和平[1]等结合本土情况将文化景观分为 5 种类型,并对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研究视角相对陈旧,仍有一部分缺少研究,没有完全形成新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村落缺乏细致的调查和了解。
1.2 客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现实意义
纵观历史长河,广袤村落孕育着农耕文明,发展至今已经不仅局限于居住功能,村落已经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体。历史文化村落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传统文化精神的表现形式,从历史视角看,传统村落是我国文化形成的承接体或区域聚落体。因此,历史文化村落不是村落集聚实例简单的排列史,而是人、村落风貌和我国传统文化三者关系的发展史,是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决点。
我国历史悠久,保护客家传统村落有利于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团结,体现现代创新精神。传统村落的遗址不可再生,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能折射我国上下 5 000 年的文明历史,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还具有审美和教育价值。传统客家村落的教育价值在于能让人们了解古人的生产活动及思想观念,例如,围垄屋蕴含着客家人的团结及抵御外敌的坚定信念。保护与发展传统客家村落,不仅符合当代的社会价值观及国家政策要求,还能展现不同地方的风格和地方精神。
2 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相关概念界定及表现形式
2.1 概念界定
2.1.1 客家传统村落的概念。
客家传统村落是指具有客家文化特色,并保存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这些村落通常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客家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福建、广东、江西、广西等省份,其中以福建和广东最为集中。在增城范围内考察的是包括岗埔、竹坑、邓村和正果洋村在内的 4 个客家传统村落。客家村落的建筑风格多样,常见的有围屋、土楼、碉楼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体现了客家人的家族观念和文化传统。同时,客家传统村落还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如山川、河流、森林等,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2.1.2 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概念。
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指客家村落中展现出的独特文化特征和景观元素的综合表现,包括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及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例如,在客家村落中可能会有围垄屋、土楼、碉楼等具有客家特色的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体现了客家人的家族观念和团结精神。考察范围内的村落也各具特色,如岗埔村的围垄屋、竹坑村的土楼、邓村的碉楼,而正果洋村中,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结合并拥有红色革命历史,其中更有碉楼、土楼、四点金等各具特色的传统建筑。
客家围垄屋是客家独特的工程建筑,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云南“一颗印”、广西干栏式风格并称中国五大古建筑。整体格局为圆形,一半是围屋,一半是池塘。围屋任人定居,池塘储水喂鱼,兼顾救火作用。在客家文化中,水代表财富,所以在修建围垄屋时,会特别考虑在后山及其周边,将水注入大门塘。大门口池塘的水不能食用,主要用于日常清洗、浇水、消防和牲畜,鱼类繁殖率高,可连年丰收。而岗埔围垄屋正具备了所有围垄屋的特点,也是诸多传统建筑中保存情况最好的之一。此外,村落中的农田、水塘、山林等自然景观,也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构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这些元素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2.2 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客家传统村落的文化由物质元素和非物质元素组成。物质元素是文化景观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聚居地、服装、建筑、珍贵文物等有形历史文化因素。非物质元素囊括了生活习惯、生产要素在内的政治、宗教多个方面。物质元素和非物质元素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形,物质元素一般包括多种有形且客观存在的方面,并且满足人生存、发展的各种需求,小到吃喝住行和机器、生产设备,大到村庄城市各种建筑群体。非物质元素则是各种由实践产生的精神文化,可以分为 2 个方面,一是与地理位置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科学、哲学和宗教信仰等;二是与社会形势相适应的言语表达、文字表达和风俗习惯、法律等。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可帮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及历史中的文化、政治等信息,推动精神文明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2.3 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
客家村落文化景观多样,体现在建筑、民俗、手工艺等方面。建筑如围垄屋、土楼,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貌。民俗活动有舞龙、舞狮、山歌等。手工艺如竹编、木雕等。此外,还有语言、家族文化、农田水利等表现形式,共同构成丰富的客家村落文化景观。
传统建筑是传统村落景观风貌极具代表性且重要的物质代表,其营造方式和空间上的布局手法、对建筑材料和图案的运用都反映当时条件下客家文化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完善建筑和内部设施的应用功能,保持其原有传统建筑自身功能的同时,延长整体的使用时间,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和文化景观。
客家传统建筑多样,包括围垄屋、土楼、碉楼、五凤楼、走马楼、四点金等。客家围垄屋是客家村落文化景观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多为圆形或方形,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围垄屋由土坯、砖石等材料建造而成,屋顶呈拱形,墙壁厚实,内部设有多个房间,通常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布局。这种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反映了其团结和互助精神。同时,围垄屋还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
3 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设计营造
传统村落浓缩了乡村的原始区域社会的形态和民俗风情,是农村社会中地方文化的源头,能全面地反映出这个地区在某一时期的环境、建筑和人文。首先,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全面地认识与发掘传统村落,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类的发展历程。其次,活化围垄屋最重要的是妥善处理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围垄屋的关系,同时,改善村落整体布局的肌理、内部和周边的景观风貌很重要,生态保护不可忽视。此外,需要修缮改造或重修村落内部的各种基础设施,提升村民整体的生活条件。处理好传统文化景观和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这些极具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都能转化成未来发展的机遇,可持续利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才能活化。传统村落被看作是人类发展演变的载体,是最根本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社会地域,更是某一地域乃至某一民族历史的“活化石”。
3.1 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设计方向
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设计的方向主张保护与活化研究,通过保留、再现等体现文化景观。现代村落景观设计不仅要留住民族文化,更要整合和挖掘村落景观的多方价值和功能,提升村落整体的综合价值。绿色生态价值、旅游体验价值、农业经济价值和社会管理价值等通过村落景观的设计创新形成综合价值体系。可通过对建筑的活化体现客家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改造与修缮建筑局部,融合传统村落的文化、人文,让更多人了解、学习旧文化。
3.2 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设计方法
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具有多重含义,可结合村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要素进行景观设计,通过抽象与描述的方式提炼客家传统村落的习俗文化、人文特色,以古建筑的活化保护为空间载体进行景观建筑的活化保护为空间载体进行景观表达。将客家传统村落的文化运用于保护与活化传统村落,有助于体现客家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内涵,传递客家传统村落的文化精神。通过图案、文字、空间等传述文化的情感与精神,如邓村、竹坑村,都具有各类的墙画。
3.2.1 点、线相结合的平面体验设计。
在客家传统村落景观文化中,可使用体验性或叙述性的设计方法,增加人们的体验感,引发建筑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类之间的情感共鸣。点、线是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之一,可设计建筑中的文化节点,融入客家传统村落的文化,给人们带来紧密的文化观感。视觉元素通过点、线结合的设计,既能构成丰富的图像,又可给人们增添联想画面。不同造型的建筑轮廓不同,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和情绪,如庄严、雄伟、神秘、亲切、幽雅、宁静。客家传统民居以其特有的外在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产生了独特的美学体验。
3.2.2 五感空间体验设计。
空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文化表达可将空间可视化。可设计体现性的节点,通过五感带给人们更深入的文化体验。
- 视觉,可以通过环境建造,体现出客家传统村落地文化特色。
- 听觉,可通过音频等叙述或特色地区音乐,加强人们的代入感。
- 味觉,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美食,带给人不同的味蕾体验。
- 嗅觉。味道给人的记忆是独特的,可加深人们的文化记忆,加深印象。
- 触觉,通过微体验,通过动手制作或触觉感受,带给人们真实的接触感受。
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常见问题 (FAQ)
-
什么是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
- 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指在客家村落中,由其独特的建筑风貌、空间布局、生态环境、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元素综合展现出的独特文化特征和景观风貌。
-
增城客家围垄屋体现了哪些客家传统美德?
- 增城客家围垄屋(如岗埔村的围垄屋)不仅是独特的工程建筑,还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团结精神、礼貌、敬老尊贤、以及互帮互助等传统美德,其封闭的建筑格局也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和家族凝聚力。
-
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哪些?
- 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由两大类组成:物质元素(如聚居地、建筑、珍贵文物等有形的历史文化因素)和非物质元素(如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传统美德、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
-
“五感空间体验设计”在村落活化中具体指什么?
- “五感空间体验设计”是一种景观营造方法,旨在通过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设计具有文化主题的体验性节点,使人们能够更深入、更真实地感知和体验客家传统文化与村落精神。
-
保护与发展客家传统村落有何现实意义?
- 保护与发展客家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团结、展现地方精神,同时传统村落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社会、审美和教育价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