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李臻,孟秀丽,高万东
李臻,孟秀丽,高万东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262700)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优良的环境,而要推动校园绿化环境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确定科学的绿化效果评价标准。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5个客观指标和8个主观指标组成的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体系,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进行评价体系的验证与优化,并提出对策建议。从评价结果可知,样本高校的综合绿化分值是89.85,绿化质量接近优秀水平。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校是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摇篮,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增长迅猛,如何在高校校园面积一定、人口激增的前提下,解决人地关系的矛盾,实现校园绿化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园绿化评价体系用以评价绿化效果,成为校园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前提。
我国园林绿化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并成为新世纪学科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1]。近年来,相关研究在不断完善,多数学者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5],
谢亚男[6]基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对苏州大学新老校区进行了绿色校园评价与比较分析,姚振燕[7]从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对山东农业大学新老校区进行了评价与比较。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校园绿化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二是缺乏综合评价研究;三是评价体系主观性较强;评价研究与实践脱节,可操作性差。力求弥补以上缺陷,参考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绿色校园评价标准》(GB/T51356-2019)[8],按照“初拟指标———筛选指标———确定指标——量化描述———确定权重”的步骤,结合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为我国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管理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以推动高校校园生态环境的改善。
1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1.1指标的选取
1.1.1初步拟定备选指标框架。拟定备选指标框架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目前高校校园绿化评价的现状和问题、影响绿化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此选取潍坊科技学院、东北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20余所不同区位、不同类别的高校作为调研对象,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调查上述高校的校园绿化情况,识别绿化效果的影响因素,然后参考《绿色校园评价标准》(2019),选取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初步拟定备选指标框架,包括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共计23项指标。

1.1.2指标的筛选与评价标准的确定。为了保证研究质量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邀请从事环境保护、园林植物、绿化生态、观赏园艺等领域的10位专家,运用德尔菲法(DelphiMethod)对初拟指标框架作进一步的论证和完善,从备选指标体系内筛选指标。除此之外,专家还可以提出备选指标体系之外的指标,或者提供相关建议。在对原始调查打分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筛选,最后确定了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和13项指标作为进行大学校园绿化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见表1)。

为了方便数据测算,专家对筛选出的5个客观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了量化描述(见表2)。
1.2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确定指标的权重。AHP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定性问题,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见图1)。第二,设计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层次分析调查表,邀请人力资源领域30位专家参与问卷调查,专家根据各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在权重调查表中分别填写权重。第三,进行一致性检验。权重调查表收集后,需要判断各位专家对各项指标的权重意见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即判断矩阵CR<0.1),则该指标权重就具有权威性,否则就没有意义。运算得CR=0.0285<0.1,通过一致性检验。
1.3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确定了指标和权重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体系(见表3)。
1.4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
指标体系主要由5个客观指标和8个主观指标构成,其中基础指标(C1~C3)和结构指标(C4、C5)为客观指标,景观文化指标(C6~C9)和运行与管理指标(C10~C13)为主观指标。客观指标(C1~C5)数据由学校园林处提供或实地勘探测量得出,主观指标(C6~C13)数据通过发放专家调查问卷获得。测算公式如下,
其中,Y代表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得分,Ci代表第i个指标的分值(0≤Ci≤100),Wi代表第i个指标相应的权重(0≤Wi≤1),i取1~13的整数。
由于客观指标C1~C5的结果会出现量纲不统一的情况,设计了与测算结果相对应的百分制得分表,详见表2,比如C1校园绿地率如果是40%,对应的得分是90分。同时,为了保持与客观指标的量纲一致,在设计主观指标(C6~C13)的调查问卷时,同样采用百分制的形式,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打分,每个主观指标的得分为所有专家分数的平均值。在确定了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的百分制得分以后,利用上述公式测算得到总分。
2潍坊科技学院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结果


客观指标C1~C5数据由潍坊科技学院园林处提供,主观指标C6~C13数据根据《大学校园绿化效果评价专家调查表》统计结果获得。根据上述测算方法可知,潍坊科技学院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
3讨论与结论
3.1潍坊科技学院绿化效果评价与对策建议
3.1.1学校绿化基础优越。由表4可知,潍坊科技学院基础指标和结构指标的评价得分均属于“优秀”,平均得分分别是:98.3分和91分。这说明学校绿化基础优越,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丰盛的植物景观。学校目前栽植树木300余种,4万余株,绿化率42.4%,绿化覆盖率65%,人均绿化面积18.67m2。但校园绿化以本土树种为主,建议在种植本土树种的同时积极引种外来树种,以满足校园绿化的异质性,提升植物物种丰富度。
3.1.2校园景观文化性尚需进一步提升。景观文化性准则层的平均得分是84.42,相对于基础指标和结构指标准则层略低。相对于植物季相和园林小品,植物配置与布局、文化性的得分偏低,因此,学校在这2个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在景观布局方面,一是绿化布局要与校园建筑协调融合,形成校园多姿多彩的绿色环境;二是实行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可采用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棚架绿化、墙面绿化、篱栅绿化等方式,增加绿化面积。在文化性方面,可以通过绿化造景,结合园林小品、主题公园、文化长廊、阅报栏、路标路牌的设计建设等,充分体现校园浓厚的文化底蕴。
3.1.3进一步加强学校绿化运行与管理。学校绿化运行与管理准则层的评价得分是81.45,是4个准则层中得分最低的一项。建议学校从以下4个方面加强管理:第一,学校应设立独立的绿化管理职能部门,并保证其有效运作。第二,学校绿化规划要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协调。第三,加强绿色校园信息化建设。目前,学校已建成智慧校园系统,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但与师生绿色校园互动较少。第四,加强校园绿化景观维护,建设节约型校园。
3.2结语
本研究构建了大学校园绿化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综合”体现在既有主观指标,又有客观指标,相对于前人仅用单一性质的指标进行评价,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和进步。然而受自身能力与研究条件所限,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指标选取不够全面,仅选择对校园绿化影响较大且容易测量的指标,而一些不易测量的指标如绿量、斑块数、破碎化指数等没有涉及;而且准则层主要选取了数量、结构及景观文化指标,没有涉及到性能指标,如植物健康指数、温度和湿度对比等。
二是仅以潍坊科技学院为实例对评价体系进行实际验证,样本数较少,不能保证该体系的完全正确性与普遍应用性。建议今后从城市规划学、园林景观学、环境学、生态学、林学、美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研究,构建出定性与定量结合、客观与主观结合的,更加系统且有层次、全面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