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探究 - PenJing8
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探究

2025-09-2000黄鑫
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探究
 
黄鑫,洪宇*,谢桃(佛山大学,广东佛山528225)
 
摘要:课程思政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有机融合,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植物学是农林、师范和综合性大学的生物学、农学、园艺学等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以佛山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为基础,结合地区特色,从“爱国主义”“危机意识”“文化自信”“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4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以期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授课内容,不断完善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使命。一直以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占据了大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相对于引领和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来说,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显然占据了更多的时间。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是近年来全国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有助于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最终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目标[2-3]。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思政融入本科教学,本研究以佛山大学“植物学”课程为案例分析,针对现有的课程体系,立足佛山地区特色,从传统文化、国家战略思想、高校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索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期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授课内容,不断完善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
 
植物学是生物类和植物生产类学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各农林、师范和综合性大学的生物学、农学、园艺学等本科专业均会开设该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和植物界进化的基本规律,初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技能,及一部分被子植物常见的科、属特征,并能识别常见的植物种类,为识别、利用和改造植物打下一定的基础。再结合课程配套的实验课,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2课程目标
1.2.1知识目标。掌握植物种子的结构和主要类型、植物组织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发育过程、雌蕊和雄蕊的结构与发育、被子植物传粉与受精的过程、被子植物基本类群与分科。
 
1.2.2能力目标。总结常见园艺植物的识别规律,掌握常见园艺植物识别鉴定的方法;培养学生野外植物种类调查和性状调查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文献阅读和标本检索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2.3价值目标。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提出假说、设计试验验证假说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理解“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3学情分析
 
植物学开设时间一般在大学一年级,正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植物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4]。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内容,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5]。
 
2植物学思政元素挖掘的思路
 
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等文件为根本指导,结合国家新农科建设的倡导和要求,立足佛山本地,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园艺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掌握园艺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新农科园艺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从不同维度挖掘思政元素。其中,“植物学”课程内容丰富,结合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该课程本身就承载着“爱国、诚信、敬业、文明、生态、环保”等思政元素[6],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良好“试验田”。因此,本研究通过凝练,从“爱国主义”“危机意识”“文化自信”“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4个维度深入挖掘植物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植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探究
 
3课程思政挖掘的具体维度
 
3.1结合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第30个教师节看望一线教师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他说:“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7]美的鉴赏是需要学习与引导的。因此,在“植物学”这样的专业课中,巧妙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尤为必要,以此展示植物中透露出的中国古典美,可以活化枯燥的知识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明代许仲琳所写的《封神演义》里面有一句话描写妲己的美貌。“纣王定睛观看,见妲己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这句话中,出现了几种蔷薇科的植物:杏花、桃花、海棠、梨花。杏花嫩白,桃花粉红,2种花将妲己白里透红的健康肤色展现得形象生动;海棠花慵懒娇美,展现了妲己柔美的体态;梨花带雨,则展现了妲己悲伤落泪,伤感的情绪。不同的花,形容到同一个人的身上,说明它们各有不同的特色,区别明显。在介绍蔷薇科植物分类学识别特征时引用这一段描写,不仅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对植物栽培利用有诸多成就的大国,无数的古典诗词、经史子集对植物进行了描写和赋予特殊寓意。如“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代表着“傲、幽、坚、淡”等品质,“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代表着凌霜傲雪的高尚品质。还有高贵圣洁“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孤傲高洁“一点丹红雪里开”的山茶花,纯洁高尚“芳心尘外洁,道韵雪中香”的水仙花等。在讲述这些相关内容时,结合传统古典诗词语句,能点燃融于血脉深处的文化情感和价值认同,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树立危机意识,关心粮食安全
 
在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植物学发展的成就时,经常举例引入袁隆平院士毕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光辉事迹。“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8]。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与领导者,毕生致力于研究、应用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发展乃至世界粮食供给安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学生自小衣食无忧,在讲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时,需要插入一些背景知识,从古至今,从外到内系统地介绍粮食危机发生时的严重后果。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也曾经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全世界;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历史众多强大的王朝后期的社会动乱都与重大饥荒脱不开关系。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很擅长用粮食来杀人灭国。他献计给齐桓公重金收购“鲁缟”,导致鲁缟价格飞涨,
鲁国和梁国家家纺织,放弃种粮。13个月后,齐国下令禁穿鲁缟,并禁止粮食流出齐国。鲁梁两国再紧急命令国民种地,然而粮食不是一天可以生产出来的。很快,在存粮耗尽时,即36个月后,鲁梁两国的国君主动向齐国投降。中国历史悠久,这样的粮食战争比比皆是,而在当今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以粮食为武器的案例也俯拾皆是。又如中国为加入WTO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后签署《中美农业合作协议》时,被迫答应对美国开放了大豆市场。此后的4年间,美国政府配合其国内的四大粮商对国际大豆市场进行了操控,最后的结果是导致我国的大豆加工企业由2003年的1000多家减少至2004年的90多家。
 
因此,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遭遇包括孟山都欲用种子操控世界粮食的转基因帝国,间谍窃取我国稻种及制种技术案等,将无数血淋淋的历史呈现在面前,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全面地理解国家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在党的二十报告中均反复提及“18亿亩耕地红线”“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意义。学生们才更能体会到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无数育种家们一身奉献的伟大。
 
3.3利用校园植物,彰显地方特色
 
校园植物是校园景观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们陪伴着师生的校园生活,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在生态文化教育中又具有独特的优势。校园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独特的校园植物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增加学校的文化底蕴,还可以从精神层面发挥情感陶冶和激励的作用[9],从而提升师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的根基,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并指出“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10]。高校的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其中植物本身代表一种文化符号,校园植物的选择与景观设计可以结合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办学特点,再通过园林造景手法的整合,提升学校文化底蕴和生态文明[11]。
 
 
佛山大学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广东佛山,地处中国华南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植被类型以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为主。佛山大学仙溪校区的校园自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重新规划建设,利用南方雨热充足的优势,合理搭配绿植,充分利用豆科、桑科、锦葵科、无患子科、棕榈科、木棉科等植物,营造一幅春花、夏韵、秋实、冬趣的校园风光。其中,沿着仙溪湖边种植了一批校友捐赠的黄花风铃木,每到春季开学时,沿湖走廊上黄花如炬,风景一路,已成为仙溪校园一道春意盎然的风景线。这些校园植物对于植物学教学作用巨大,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实物素材,而且在美景中向学生们讲述校园的历史和传承,对于提高学生的校园认同和文化自信、增进师生与环境互动、陶冶情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4利用实践课程,提升专业认同
 
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其知识体系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实践应用中和植物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总结建立起来的[11]。因此,植物学的授课往往会配套设置一系列的实验课程和实践实习课程。充分利用这些试验、实践课程是学好植物学的基础,学生在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用嘴尝的过程中,能有效增加对植物的感性认识,在与理论知识相印证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植物学分类部分知识点繁杂,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往往令初学者望而生畏。实验课和实践课程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主动学习能力。比如识别被子植物时,试验材料往往由教师栽培、收集、整理和准备。学生对教师准备好的材料,不但体会不深,而且有依赖的习惯。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再将校园划分区域,教师带领学生分批采集特定科属的植物。实验课上,学生们对自己在校园采集的植物材料进行性状的解剖和观察,与理论知识相互印证。最后,在学期末开展植物学实践课程时,再次分批安排学生采集和制作特定植物的腊叶标本。经历这样一套教学流程,学生将经历一次由理论到实践、实践印证理论,最后又回到实践的过程,非常符合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活运用于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此外,植物学实践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深入挖掘。比如在标本制作时可以加入一些干花和压花花艺制作的内容。实践表明,学生们对干花花艺和压花作品的制作兴趣浓厚,如23级园艺的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在实验室埋头创作,通过花材挑选、干燥、构思、布置、压制和过塑等一系列操作,制作一批构图别致奇特、外表美观的压花作品。这批压花作品在新学期新生入学的专业介绍时反响热烈,起到了很好的专业教育效果。
 
4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其教学成效也是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评判依据[10]。作为众多植物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植物学”课程教学有着诸多课程思政元素可供发掘。尤其重要的是,该课程开课时间较早,在授课中不时穿插思政教育,对于提前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三观,增强其民族自信和专业认同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教师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人,更是塑造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引领者[12]。新时代对高校教师有新的要求,
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的授课能力和思想政治的教学能力。植物学的教学改革需要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和熏陶,在培养高素质本科人才的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