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修理念下的社区公园景观更新设计
何姗姗(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南岸400000)
摘要:目前,较多社区公园由于设计不合理或公园本身存在老化、破损等问题,导致其无法适应新时期居民的公共生活需要,为了改变社区公园现状,激活社区公园活力,从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角度出发,分析了“双修”理念与社区公园景观更新的联系以及社区公园更新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社区公园景观更新策略,以期为社区公园更新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1城市“双修”理念与社区公园景观更新设计
1.1城市“双修”理念
城市“双修”理念主要聚焦于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大核心领域,旨在根治城市病,提高人居环境水平以及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目前,我国提出的“城市双修”,是针对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突出问题而启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通过系统性地更新改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其提倡小规模、渐进式的修补更新,而非大拆大建的形式,既要补充和完善需要更新的区域,又要尊重地域特色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习惯。
城市双修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修复受损的山川、河流和植被;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品质;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挖掘与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关系。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对城市功能体系及其相关公共场所进行补充完善和综合修复,进而达到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城市的目的。
1.2社区公园
社区公园作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通常占据相对独立的用地,配备有各类游憩设施,旨在服务一定范围内的社区居民,满足他们就近进行日常休闲和游憩活动的需求。这种开放型的集中式绿地,不仅占地面积小,空间布局较为分散,而且功能多样,可满足多种休闲需求,因此,建设和管理呈现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按照服务范围和功能特性的不同,可将社区公园划分为两大类别。
(1)5min生活圈社区公园:服务半径在0.3~0.5km,强调快捷的可达性和交通的便利性。这类公园具备基本的游憩服务功能,主要服务于周边一个或几个居住小区。形式上通常包括独立用地的游园、部分街旁绿地以及小区游园,为居民提供近距离的休闲和放松空间。
(2)15min生活圈社区公园:服务半径在0.5-1.0km,拥有更广泛的覆盖面积和服务范围,不仅具备基本的游憩服务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社区活动和文化交流的功能。这类公园主要服务于整个居住区,其形态多样,涵盖居住区公园、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以及部分带状公园,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多样化和综合性的休闲体验。
1.3城市“双修”理念与社区公园景观更新的联系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涵盖社区公园、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等多种类型,它们不仅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守护者,也是优化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
1.3.1目标一致。实施“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和改善人居环境的一项明智举措,对于确保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双修”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精细的管理,有效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比“城市公园”与“城市双修”的内涵,得出两者的共性,即均致力于营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1.3.2包含关系。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详细界定了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的工作范畴与对象,明确指出,城市中受损的山体、水系和绿地系统等公共空间是“城市双修”工作的重点对象[2]。在“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大领域中,对城市公园的改造任务作出具体说明,旨在提升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功能。

1.3.3指导关系。“城市双修”理念是新时代下对城市环境修复方法的深入探索。在“双修”政策的引导下,社区公园的更新改造得以更加精准地响应时代、社会和公众需求,确保它们成为符合现代生活理念与审美趋势的绿色空间。
2社区公园景观更新中应遵循的原则
2.1生态修复优先原则
在“城市双修”理念的指引下,社区公园的更新改造应将城市生态的保护与修复置于首要地位。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于城市的生态格局、生态环境以及生态景观,进行全方位地修复与提升。
2.2功能提升原则
对于社区公园,能否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休憩需求是衡量一个社区公园功能是否完备的基础条件。在进行功能改造时,需首先考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根据居民意愿,通过增加新的或翻新现有的功能设施,如更新健身器械、扩建或优化体育场所等措施来激发公园的活力,让周边居民能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同时,对利用率不高或布局不合理的活动场地进行重新规划和功能改造,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提升公园的整体使用效率和居民满意度。
2.3居民参与原则
社区公园主要服务于周边小区居民,社区公园的更新与改造与每个居民息息相关,所以,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居民作为公园的使用者,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园的更新中,既能及时了解和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又能提高更新效率。
3社区公园现存问题
3.1对社区公园生态价值认知不足
社区公园作为居民日常休闲娱乐、游憩的重要场所,同时,肩负着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职责。然而,目前对于社区公园生态价值的认知尚显不足,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其生态价值往往被忽视或未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利用。例如,在公园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为了追求美观或某种特定效果,不惜破坏原有植被,转而铺设人工草坪,或将乡土树种替换为更具观赏性的植物,不仅可能破坏原有生态平衡,而且会降低公园的自我调节能力。此外,社区公园作为促进城市水循环利用的重要环节,具有收集、储存和过滤雨水的功能,然而在公园规划设计中,这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往往被忽视,导致公园生态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3.2社区公园生态效益低下
公园绿地生态效益显著,如储存雨水、净化空气、保持水土以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3]。由于设计理念落后,公园绿地建设往往过于注重景观的视觉效果,忽略了生态效益。首先,公园绿化空间利用率低。部分公园在规划时可能未充分考虑绿化空间的合理布局,导致绿化面积虽然较大,但利用效率不高,无法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其次,公园植物配置及景观布置不合理。部分公园植物选择和配置可能存在盲目追求美观而忽视生态功能的问题,如过多使用外来树种或维护成本高的植物,忽略使用本土植物。同时,景观布置过于复杂,导致生态功能弱化。最后,园内水域绿地生态效益低下。水域是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生态效益,然而,部分公园的水域管理和利用均存在问题,造成水环境逐步恶化,如水体污染、水域面积缩小等,无法充分发挥水域绿地的生态效益。
3.3公园边界封闭,与居民联系不够紧密
社区公园服务对象为周边社区居民,旨在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活动空间。然而,一些公园设置的围界和有限的出入口,使得居民在享受公园服务时面临诸多不便。由于出入口数量较少,且通常只能从指定位置进入,导致住在公园出入口附近的居民能够轻松进入,而许多居住在公园周边的居民却需要绕行更远的路程才能到达。这种布局不仅影响了居民使用公园的公平性,也降低了公园的整体使用率,一些原本想要频繁进入公园休闲、锻炼或社交活动的居民,由于进出方式不便而减少访问次数,造成公园资源的浪费。
3.4地域文化缺失,公园特色不足
社区公园原本承载着展示地方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使命。通过应用独特的园林景观、精美的雕塑艺术、传统建筑等元素,向居民传达本土的价值观、审美情趣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然而在实际建设中,许多公园设计缺乏鲜明的地方特色,过于模仿西方风格或流行的城市公园模式,忽略了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有效表达。这种设计不仅削弱了公园的社会功能,失去了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也使得居民游玩时难以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4]。
3.5供给需求错位,使用矛盾突出
在设计和建造社区公园时,许多项目往往固守传统的规划和设计理念,未能充分预见和适应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公园设施单一且缺乏变化,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群体需求,公园功能性略显不足。与此同时,居民对于社区公园的期待和需求也在持续变化和提升,他们渴望一个更加舒适、便捷、安全且充满趣味的休闲环境,以及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然而,当前的公园建设和服务往往未能及时捕捉和响应这些变化,居民的需求得不到全面且充分的满足,导致公园使用矛盾突出。
4“城市双修”理念下社区公园景观更新设计优化策略
4.1“生态修复”引导下的社区公园更新策略
4.1.1植被恢复。植被作为景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可通过搭配不同的植物种类、颜色、形状,营造出丰富的植物组团。社区公园中植被的生长状况、种类丰富度、植物色彩丰富度都将直接影响公园的整体风貌及居民的游玩体验。首先,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多采用乡土树种,合理选用部分外来树种,确保生态平衡。其次,规整园内杂乱无章的植物,按照复合式绿化种植模式,打造层次清晰的垂直景观。最后,优化园内常绿与落叶植物比例,搭配适量观花、观果植物,确保四季有景可赏。
4.1.2营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在浅凹绿地种植耐旱、耐涝的植物,通过利用植物独特的生态功能,如吸附、渗透、过滤等,起到循环利用雨水资源的作用。下沉式绿地是指比周围地面低5~20cm的绿地,植草沟是种有植被的地表浅沟,两者都是利用植被截流和土壤渗透的原理,截流和净化部分雨水。在景观设计中,通过打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不仅能提升社区公园生态价值,还能增强视觉景观效果,兼顾生态效益与观赏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1.3透水铺装。对于社区公园的硬质地面,应优先选用透水性铺面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能增加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还能一定程度上控制污染物,避免公园出现积水现象。这种设计不仅能提升公园的生态性能,而且确保了游客在公园内的安全与舒适。
4.2“功能修补”引导下的社区公园更新策略
4.2.1模糊公园边界。公园绿地是城市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其与周边街道、居住区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联系紧密。在对其进行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公园与城市的整体性不被破坏,同时,需要开放公园的边界,打破封闭、孤立的状态,使社区公园能更加自然地融入城市各个区域的不同类型用地中,确保社区公园景观的公平性。
4.2.2塑造公园特色风貌,传承地域文化。社区公园绿地通常位于城市的核心地带,包含一些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记忆的场所,长期以来,这些公园既是居民游憩、观赏、娱乐的聚集地,也是环境、人文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成为城区乃至整个城市文化脉络和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更新改造这些社区公园绿地时,不仅要注重其实用性和美观性,更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融合地域文化元素。通过设计创新,将地域特色与公园景观相结合,塑造出独特、可识别性高的社区公园,让居民在享受公园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
4.2.3改善空间功能布局。在更新过程中,应详细勘察与调研社区公园的各个空间。对于使用频率高或历史文化价值高的场所给予特殊关注,通过更新,突显其独特魅力,使之成为吸引居民聚集的活动焦点。对于使用率低低或已荒废的场地,通过分析其当前使用状况、荒废原因以及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措施[5],包括重新定位空间功能、注入新的设计元素或活动项目,以激活这些场地的活力,提高其利用率,确保公园内每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休闲体验。
4.2.4完善配套设施。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升,包括对基础设施安全性、舒适性和功能性的追求。针对老旧社区公园,配套设施往往因使用年限较长且缺乏有效管理,亟待完善。社区公园的使用人群大部分为老人和儿童,为了迎合这部分居民需求,可适当增加高质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例如,修建邻里中心、增设托育管理机构、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等[6]。
5结语
在我国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型的背景下,城市更新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区公园作为居民日常休憩娱乐的载体,以“城市双修”理念为指导,对其进行生态和功能方面的更新改造,使得社区公园更加契合居民的使用需求,既能提高公园利用率,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又能创造社会价值,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增进邻里感情,传承当地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