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探索———以植物学课程思政建设为例
孙丽敏(太原工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8)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植物学是高校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在植物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植物学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分析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育人路径,探索加强植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以期为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好专业课程隐形育人功能。
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由此可知,高校需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前,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润物细无声地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和创新模式[1]。
植物学作为高校生物学、农学、林学等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由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系统分类学两大部分内容组成。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植物学课程根据其自身特点蕴含着科学精神、生态文明、食品安全、法治意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等思想政治元素,积极思考和探索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植物学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植物学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就是立德树人的教育,为将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植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要培养具备理想信念、思想正确、扎实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深刻认识并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理论课程、实验课程、野外实践的教育教学始终,促进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认真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植物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育人路径分析
2.1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建立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植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学科,蕴含着事物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对立统一、量变质变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植物界的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遵循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伴随着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植物的形态、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其功能与生理特性更适应环境,随之旧的物种不断灭亡,新的物种不断产生,逐渐形成今日植物界的面貌。植物的这种演化过程,既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又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运动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观察和实验是植物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学的理论研究从发现问题、思考原因、验证、得出理论、出现新证据新资料、再次验证、得到新理论、新的理论不断代替旧的理论,最终推动植物学的理论向前发展,这是一个辩证思维的过程,也是科学思维的过程。
2.2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古诗词、古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与植物有关词句,例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结合植物学知识点,前者揭示了植物的生长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后者揭示了植物的生长周期及其分生组织特性[2]。在植物学课程讲授中,润物细无声地将蕴含植物学知识的古语融入课堂教学,解析其中蕴含的植物学基本原理,巧妙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渗入知识点,引导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讲授植物分类的时候,讲解蔷薇科植物时,引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梅花的傲然独放,比拟人的高洁品格;讲解兰科植物时,引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以咏物阐释生活哲理;讲解禾本科植物时,以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诠释竹子坚韧不拔的特性,借物喻人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此外,还可以从植物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入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3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角,高校专业课教师应担负起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和使命[3]。植物学由于其本身的学科特点,非常有利于将生态文明的教育理念自然地融入课程教学。例如,在学习植物对环境适应的课程内容时,通过讲授植物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空气净化、环境美化等方面发挥的生态保护以及改善环境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又如,在讲授植物资源及其利用时,注重强调植物种类多样性和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的意识。此外,结合野外实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之情,激发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4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政治认同
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4]。很多植物学家谱写的家国情怀,是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厚素材。例如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植物学家钟杨教授与高原种质资源的故事等。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老一辈植物学家的科研故事,以及选读《本草纲目》《中国植物志》等古今植物学专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介绍当前国内植物学或生物学领域的科研进展,以及本教学团队的前沿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使学生领悟科学发展的魅力和中国植物学研究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厚植科研强国、科教兴国的情怀。同时,讲述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联系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家庭、集体、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学生深刻理解“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的道理,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
2.5注重科学精神培养,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5]。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为起点,以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作为其两大支柱[6]。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植物学研究相关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探索式带领学生感受植物学科学前沿,通过科研项目设计、实施、结题的过程,隐形渗透式地引导学生保持独立思考,提升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热爱科学精神,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论文研读与撰写能力,引导学生恪守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坚守学术诚信道德,同时使学生建立批判、创新的思维能力,做到敢于批判质疑、勇于批判质疑、乐于批判质疑。此外,结合分组实验、操作技能、野外作业等内容构建协同育人路径,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展开教育,促进学生形成细致严谨、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生物科学工作者职业素养,做好自己的职业理想规划。
3关于加强植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3.1修订教学大纲,建立新时代人才培养育人模式
在“立德树人”专业课程思政背景下,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突出“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修订过程中,以OBE理念为指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本校办学特色及办学定位,梳理现有教学大纲,重新编排,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融入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途径、教学成效评价。修订后,它既是教学大纲更是育人大纲,充分发挥植物学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
在修订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新时代人才培养育人模式,真正做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首先,要抓好第一课堂建设,第一课堂是植物学开展课程思政的主渠道[1],切实运用好植物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其次,要将“专业思政”建设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实验中、野外实习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传授始终,建立教师言传身教、学生身体力行的课程思政教育途径,真正体现“立德树人”育人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将学生的价值塑造延伸到实际生产生活之中,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最后,拓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渠道。
(1)随着“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壁垒,可将课堂讲授与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
(2)通识课程教学已成为我国众多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开设植物学相关的通识课程,扩大植物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受众群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宽知识视野。
3.2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建强课程思政“主力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要提升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第一,提升专业课教师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专业课教师只有在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关系的基础上,才能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专业课教师认真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引导专业课教师形成积极认同课程思政、主动推进课程思政的意识,最终在授课过程中自觉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
第二,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案例源泉和思想保证。首先,通过日常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交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丰富内涵。其次,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时政新闻、社会现象、科学技术新发展新动向,不断积累思政元素,并在授课中与学生讨论前沿热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第三,提升专业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核心。一是不断丰富学科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学识功底。二是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掌握课程思政融入途径和方法,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开展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合作教学教研,在交流研讨中促进专业课堂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教师课堂思政教育水平。四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运用多种教学资源结合口头和书面生动、具体的情感表达,传递情感价值教育。
3.3创新课程考核办法,健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机制
在传统教学考核评价基础上,依据学生课堂表现、专业素养、实践能力3个方面建立“3+X”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机制,其中“X”表示思政教育成效考核内容。
“3+X”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课堂活动记录、学生问卷调查、考试考核的方式实施,确保评价结果具有全面性和价值性。一是学生课堂活动记录评价,
(1)实时记录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了解学生思维、表达和组织能力。
(2)记录学生关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映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二是学生问卷调查考核评价,
(1)可针对具体章节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设计“量化评价”问卷,,分别在本章节开课前后向学生发放问卷,以学生开课前后的思想状况变化和效果,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2)可结合课程整体,从专业知识传授、教师教学水平、课堂活动、情感价值引领4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综合考查专业课程思政的认知度、情感度、满意度,用以评价植物学课程思政整体教学效果。三是考试考核评价,在试卷设置中以专业知识内容考核为主,同时设置分值占比为10%~15%的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相结合的讨论或论述题,通过测验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思政元素理解与运用水平、学生分析表达能力,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素质和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4结语
赵金莉等[7]指出,课程思政使得学科教育回归了育人的本真目的,它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故而,在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索、建设、实践过程中,全体一线教育工作者仍需继续努力改革创新,始终坚持将“技”教育和“德”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好专业课程隐形育人功能,实现育人和育才的高度统一,促进教育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学识渊博、热爱生命、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