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华池林区林火阻隔带建设规划初探 - PenJing8
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子午岭华池林区林火阻隔带建设规划初探

2025-09-1900李睿霞
子午岭华池林区林火阻隔带建设规划初探
 
李睿霞,郭晋宏(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华池分局,甘肃华池745600)
 
摘要:阐述了子午岭华池林区森林资源现状和致火因子,分析了林区林火阻隔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林火阻隔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子午岭华池林区林火阻隔带建设规划策略。以期构建和完善林火阻隔系统,有效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更好地维护林区森林资源安全。
 
1子午岭华池林区森林资源现状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华池分局林区位于子午岭北部的华池县境内,介于107°29'~108°33'E、36°07'~36°51'N之间。包括华池县山庄、南梁、林镇3个乡镇的全部区域,城壕、紫坊、乔河、柔远、悦乐5个乡镇的部分区域,以及乔川、白马、元城、怀安4个乡镇境内,分别由东华池林场、大凤川林场、豹子川林场、山庄林场、南梁林场、林镇林场、城壕林场、乔川林场、白马林场9个国有林场经营,区域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山脉南北走向,系洛河与泾河的分水岭,地形起伏缓和,海拔1110~1782m,年平均气温8.0℃,年平均降水量480mm,年蒸发量1560mm。子午岭华池林区是国家确定的水源涵养林区,也是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程实施区,总管护面积167226.67hm2,其中林地127420hm2、非林地39806.67hm2,森林蓄积量344.04万m3,森林覆盖率50.64%。
 
近年来,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华池分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持续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保、“三北”防护林、封山育林等大型造林工程以及陇东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等工程,大力营造人工林,大规模新增造林面积。自2000年以来,子午岭华池林区共完成各类工程人工造林面积34185.47hm2(见表1)。子午岭华池林区为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块范围面积较大,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功能区划完整,面积64926.67hm2,并在辖区内设立东华池、豹子川、大凤川、林镇、山庄、城壕6个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现有木本植物222种,隶属47科96属,草本植物1000余种,拥有国家珍稀保护植物少脉椴等;有野生动物169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共19种。另外。连续3年在子午岭林区不同区域发现了金钱豹的踪迹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豹猫、獾、狍子、狐狸等。
 
2林区致火因子分析
 
2.1森林火险分布分析
 
子午岭华池林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小班为基本调查单位,布设了42个乔木林样地、2个灌木林样地、7个大样地,外业调查采集了灌木、草本、腐殖质、枯落物、枯倒木等可燃物样本522份,获取小班可燃物数据56386条,以全面获取森林和草原火灾可燃物、野外火源、气象条件等森林火灾致灾因子。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森林火灾危险性等级划分为高级、中高级、中低级、低级,而子午岭华池林区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估结果主要为高级和中高级。其中,山庄林场、南梁林场、林镇林场、豹子川林场、东华池林场、大凤川林场、城壕林场、白马林场处于高风险区,乔川林场处于中高风险区。同时,子午岭华池林区降水分布时空不均,夏秋较多、冬春较少,春季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冬春季节森林火灾发生概率较高。
 
2.2经济发展分析
 
子午岭华池林区农林交错,人员流动性大,辖区内设有南梁干部学院及南梁革命纪念馆、军民大生产基地、抗大七分校、寨子湾习仲勋、刘志丹旧址等多个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旅游人次高达18.9万、学习人次高达8.6万。加之近年来在自然保护区内陆续发现华北豹的踪迹和生活场所,因此,加强对子午岭华池林区的保护和火灾防控尤为重要。但目前,林区高火险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0%左右,其中,东华池林场、大凤川林场、豹子川林场、林镇林场的大部分区域及省级自然保护区均属于高火险区域;南梁林场、山庄林场、城壕林场部分区域处于高火险区域;乔川林场、白马林场小部分区域属于高火险区域,因而整体森林防火任务十分艰巨。但当前林区防火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预防和控制大型森林火灾能力不强。
 
2.3当前森林防火形势分析
 
一是子午岭华池林管分局现有护林人员161人,是森林防火的主力军,每天步行或骑摩托车到辖区进行巡护巡查,遇雨雪或暴风天气,山路泥泞难行,巡护尤为不便。同时,林区内有较多沟、洼、谷等地块,护林人员难以抵达,不能完全排除各类火灾隐患。二是全局现有森林防火前端视频监控14处,每处可巡视方圆8km,可监控率为24%。但大部分区域为监控盲区,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及时发现,导致小火变成大火。三是缺乏科技巡护设备和科技人才,全局现有林火巡护无人机1台,技术操作人员寥寥无几,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操控能力整体较低。

 子午岭华池林区林火阻隔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子午岭华池林区林火阻隔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防火阻隔网络密度低
 
目前,子午岭华池林区林火阻隔带主要由自然阻隔带和林区内部分道路组成,没有形成有效的林火阻隔网络,防火道路网密度为1.5m/hm2。现有道路路况差,特别是冬季和雨季,林区大量道路被冲毁,通车里程锐减,道路不畅,队伍、物资难以快速到达火场,影响了扑救通达速度,制约了林火扑救的快速互动效能。另外,由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森林防火阻隔带,起不到实质性的阻火、隔火﹑断火的作用[1],尤其是一些山脚、田边、村组尚未开设防火林带,森林火灾隐患增多,远不能达到森林防火要求。
 
3.2防火阻隔系统发展不平衡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属性发生改变,个体承包林、私有林经济效益比一般造林高[2],且以营造纯林为主,营造生物阻隔带积极性低,较少种植耐火树种,使得生物阻隔带建设进程缓慢。
 
3.3防火阻隔系统建设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国有林区道路多由施工造林建设而成,由于专项道路建设投资少,道路基础设施薄弱,工程阻隔带和生物阻隔带建设受到限制,不能形成有效的阻隔网络。
 
4子午岭华池林区建设林火阻隔带的必要性
 
4.1有利于完善森林防火体系,提升预防火灾能力
 
林火阻隔带是森林火灾预防体系中的基础性工程,林火阻隔系统的打造对于预防和阻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具有保障作用。尤其在与林区接驳的城镇建设防火带,可阻止居民区引火入林或林火蔓延至居民区,以免造成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损失。
 
4.2有利于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建设现代林区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能有效增加森林植被的丰富程度,调整林分结构,将纯林改造为混交林。通过优化林分结构,不仅能抑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传播,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森林景观效果,而且能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森林景观的异质性[3],提升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4.3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绿色发展
 
在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时,应在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防火效果良好的经济树种,如杜梨、核桃、山杏、刺槐等,既能发挥防火效能,又能提供林产品,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实现森林“美化、彩化、财化”的目标。
 
总之,加强林火阻隔带建设,是阻止林火发生、蔓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促进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巩固绿化成果、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5子午岭华池林区林火阻隔带建设规划策略
 
按照《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LY/T5007-2014)[3]要求,分析研究子午岭华池林区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灌木林及荒山毗连地段的火源管理区,将现有自然、工程隔离带与森林抚育、防火道路建设、造林绿化等有机结合,构建一个由自然、工程、生物阻隔带等多种阻隔方式组合而成的林火阻隔带,逐步完善子午岭华池林区林火阻隔体系。
 
将子午岭华池林区范围内符合自然阻隔带要求的95hm2的耕地,15hm2的地棱地畔、10条沟谷、5条溪流、5个塘池直接划入阻隔带建设中;新建防火线230km,充分利用现有林区773.6km的应急道路与县乡公路、189.52km的新建与改造林区防火应急道路、134.6km的自然保护区电力高压线走廊、57.5km的新建与改造生物阻隔带、40.4km的组合阻隔带及348块大于1hm2的连片森林,林火阻隔带建设完成后,将其分割成465块,每块平均面积由479hm2降至358hm2。经验交流
 
5.1自然阻隔带建设
 
根据华池林管分局重点防火区域分布,对照国土“三调”数据和林地“一张图”数据,调查核实重点防火区域内农林相嵌的耕地、地棱和地畔、沟谷、溪流、塘池、侵蚀崖等。其中,在山庄、南梁、城壕、林镇4个林缘区乡镇,
将符合自然阻隔带建设要求的95hm2的耕地、15hm2的地棱和地畔、10条沟谷、5条溪流、5个塘池直接划入自然阻隔带建设中。
 
5.2工程阻隔带建设
 
围绕子午岭华池林区大面积的针叶纯林,建设防火线、道路以及电力高压线走廊。
 
5.2.1防火线建设。防火期前,人工清理东华池林区范围内的宝塔山-老马场(19km)、豹子川沟口-三河湾(15km)、大凤川黑崖洼-老马场(11km)、小凤川-木桥-跃进山(15km)、大凤川-孟崖洼-大何庄(20km)、林镇林场小河沟沟口-寨子湾(13km)、算账沟-谭庄(14km)、塌泥沟沟口-四道庄(10km)、大庄湾-梁沟门(20km)、豹子川林场报社-张岔东西沟-双塔沟(55km),共计192km防火线内的95t灌木、杂草等地表可燃物,将可燃物运出防火线外,集中烧毁。另外,春季先清除东华池沟口-宝塔山山顶(2km)、大凤川林场黑崖洼-哨兵梁管护站沿线(3km)、豹子川林场报社-张岔(15km)、林镇林场小河沟-寨子湾(13km)共计38km的防火线内地表新萌发的幼苗、草类等可燃物15000kg,再分别于6月和8月向林地各喷洒1次无公害、生态安全、高效低毒的化学除草药剂———盖草能。
 
5.2.2道路建设。
 
(1)利用现有道路。按照林火阻隔道路建设要求,充分利用路基宽4m的道路,路面宽3~4m的造林、抚育施工便道,369.7km的应急防火道路,以及403.9km穿越林地范围的县道、乡道、村道,共773.6km。
 
(2)新建林区防火应急道路。当前,子午岭华池林区防火道路网络尚不完善,路网密度较低,防火道路数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且现存的防火道路普遍存在路面简易、路面塌陷、露骨严重、无路拱、路肩不整洁等问题,道路畅通性较差。同时,林区内部存在许多“断头路”,防火道路呈线段状,没有按网络化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尚未形成有效的防火道路网络,林火阻隔效果较差。
 
因此,可通过新建和改造现有防火道路,提升防火道路的质量和实用性。可串联现有防火道路及利用自然阻隔带,推进防火道路网络建设,在发挥道路功能的同时,还能兼具阻隔带功能。计划建设31条林区道路,共计189.52km,其中,新建16条,长度91.07km、改造15条,长度98.45km。建设标准按照路基宽度≥4m、路面宽度≥3m的规格,以提升林区防火路网密度和区域可通行能力。
 
5.2.3电力高压线走廊建设。直接利用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华池林区134.6km的居民用电线路,电压均为220kv,其高压线防护绿带宽35m,绿带内植物顶部距离高压线5m,高压走廊宽度符合国家规定和阻隔带建设要求,将其划入林火阻隔带建设体系。并于每年秋季树叶停止生长后、春季树木生长前,清理地表可燃物,直至地表可燃物低于2.0t/hm2。
 
5.3生物阻隔带建设
 
5.3.1总体规划。主要对极敏感区、高敏感区、居民区附近或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段进行布局。结合国家和甘肃省重点造林项目、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项目,以新建人工乔木林带和改造更新生物防火林带为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防火树种作为建设生物阻隔带的树种,并与自然阻隔带和工程阻隔带相衔接,形成闭合的林火阻隔网。其中,新建生物阻隔带30km、更新改造生物阻隔带27.5km。
 
 
5.3.2新建生物防火林带。采用乔木林、乔灌混交林造林模式,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居民点建设宽30m的林带;在乡镇界、场界、山脚、农林地交界边缘或林内建设宽15m的林带;在山脊、高风险地区的山边、路边建设宽8m的林带。单条生物防火林道连续宽度在1km以上,选择含水量大、含油脂少、耐火和抗火性高、燃点低的乡土树种,如山杏、刺槐、沙棘等。于林带中心线或林带一侧,预留1条2.5m宽的连续人行通道,供林带抚育、防火人员快速疏散使用,清除通道上妨碍通行的乔木、灌木、地表可燃物。
 
①刺槐纯林防火林带。结合华池林管分局2023年“双重”项目,人工造林时选用苗高1.5m的刺槐苗,建设一条10km的刺槐纯林防火林带。
 
②“刺槐+沙棘”乔灌混交防火林带。在人工造林范围内,距村庄较远的山脚和含水量较高的地块,建设一条宽30m、长20km的乔灌防火林带。春季整地,采用穴状整地方式,刺槐株行距3m×6m、沙棘株行距2m×6m,每个树种栽植3行或2行为一带进行混交,混交比为1∶1。选用二年生与一年生干刺槐,苗高3.5m以上、地径3.0cm以上;选用一年生沙棘实生苗,苗高1.5m以上、地径1.5cm以上。
 
5.3.3改造生物防火林带。对于分布在林火阻隔系统规划位置上的集中连片的大面积针叶纯林或易燃指数较高的针阔混交林,采用“去针留阔”“抽针补阔”的方式优化林分结构;对于针叶纯林,伐除一定宽度的针叶树种。选用杜梨、刺槐等防火乡土树种,营造27.5km的生物防火林带,且改造生物防火林带采用行间混交,阔叶树占比不低于50.0%。
 
5.4组合阻隔带
 
由于受地形、坡度、植物生长条件、生态安全要求、建设成本等条件限制,不宜建立连续单一的林火阻隔系统,应建设组合阻隔带,增强阻隔带阻火功能。对于子午岭林区内达不到宽度要求的自然阻隔带,以辖区道路(公路)、沟壑等自然阻隔带为依托,利用刺槐、山杏、杜梨等阔叶树种,在其两侧或一侧新建22.9km的防火林带。对于子午岭林区范围内路基宽≤4.0m、路面宽≤3.0m的巡护道路,在道路两侧、林中空林缘等区域,采取“去针留阔”“抽针补阔”的方式打造17.5km的组合阻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