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陈琳琳(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安阳456500)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借鉴意义。基于此,从设计理念、造景手法、植物配置和空间布局4个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今后的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传统园林讲究对自然的追求,在人工环境中,通过山水、植物等景观的配置营造自然韵味,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审美价值。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借鉴和传承传统园林艺术的理念和技巧,让空间布局、景观配置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增强大众的审美体验。本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可借鉴之处,旨在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1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理念的应用
1.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性理念,也是传统园林艺术最重要的设计理念,即倡导对自然的追求,注重协调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纵观各大古典园林,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对自然景观的逼真模仿,尽管园林均为人造,却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之感[1]。以苏州畅园为例,园林面积667m2,尽管面积较小,但布局颇为精巧,是清代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作。园内景致丰富、层次鲜明,仿照天然的山水格局,通过假山、水池、石板桥、凉亭等景物,表现了主人寄情山水、超然脱俗之意。而采用“木石相间、山水相映”的设计手法,使得园中的每一处景观都与自然规律十分契合,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图1)。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对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追求,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表现。
1.2虚实相生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是虚和实共同构建了整个宇宙。因此,在各种艺术的表达上,都可采取虚实相生的理念进行创造,从而真实地反映世界。例如,在绘画创作中,中国画讲究“留白”,在“实”的线条勾勒、浓淡描绘之间留下恰到好处的空白,能够增加人们欣赏、体悟的空间,让画作更加具有韵味。园林构建同样如此,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借助对空间、景观的营造,呈现出虚实相生的独特美感。总体来说,虚和实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互为参照,如山为实,水就为虚;满为实,空就为虚;近为实,远就为虚等[2]。
古典园林中充满了虚和实的对照和映衬,例如,杭州西湖十景中的“花港观鱼”,就是虚实对比的典范。花港观鱼一山三水,配置有牡丹园、草坪、鱼乐园等景观,以及水榭、小桥、假山等景物,整个空间设计收放自如、虚实相间,呈现出动态变化之感。以红鲤池为例,水池为虚,池中堆积小岛,为虚中有实;池边种植大量花木,映在池中倒影迷离,为实中有虚。虚实之间,意境油然而生。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也要注重运用虚实相生的理念,通过合理配置景物、空间的虚实,让景观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增强美感。

2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造景手法的应用
对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而言,造景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也是意境构建的核心重点。设计者和工匠借助地形特征,运用山石、水体、植物等景观元素,通过丰富多样的造景手法,在保证园林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打造园林景致所需的各类艺术元素,呈现出“浑然天成”的美学意境。中国人自古追求“含蓄美”,意境营造亦是如此。在造景过程中,应遵循“景愈藏则境界愈大,景愈露则境界愈小”的理念,利用借景、分景等手法,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深邃广博的想象空间,让游客品味丰富的意境和美感。
2.1层次造景法
在一个空间中,一般会划分出“主景”和“配景”,其中,主景是整个构图的重点,而配景应为主景服务。设计师要借助精心的设计,通过主配景的搭配形成具有多个层次的空间,在景观空间没有生硬隔断的情况下,突出主景,达到“主次分明、层次鲜明”的目标。
设计师可采用多种方法形成鲜明的空间层次。
(1)主景升高法。选择地势较高的位置构建主景,降低配景的标高,让人的视线不由自主地穿过较低的配景投向主景。随着主景的升高,主景之后的背景也会比较单一纯粹,仅有蓝天、白云、远山等。
(2)可采用轴线处理法。在空间的中心轴线上设置主景,并使两旁的配景以对称的方式进行设置,增强主景的庄重性[3]。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设置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高耸的碑身中心矗立,十分突出,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3)对比衬托法。运用虚实相生的原理,设计“虚”的配景和“实”的主景,用明暗、深浅等对比衬托的方式突出主景。
2.2借景法
借景手法体现了对景物资源的充分利用,方法多种多样,如远借、近借、仰借、俯借等。远借就是借远景,如颐和园远借西山,济南大明湖借千佛山等。近借即借近景,一般是借用园林空间内和周边的景物,如透过漏窗、月洞门,将近处的景物打造成另一种形态的景观。仰借和俯借则分别借用了高处和低处的景物,如苏州拙政园仰借报恩万岁宝塔等。
2.3分景法
中国传统园林对层次和变化有较高的追求,在造景时常采用分景的手法,分隔景物和空间,形成大小不一、富于变化的景观。传统园林艺术中常采用障景、隔景、框景等方式对景物进行处理。
障景是指利用障碍物将景色隐藏起来,如假山、照壁等,避免游人的目光对园内景色“一览无余”。当人们在园林中穿行时,穿过曲折廊道和小径,豁然开朗,情绪的波动能够大幅度加深审美体验。隔景主要是指虚隔,即借助非全封闭的隔断来隔离景致,游人在赏玩过程中透过隔断能够隐约看到其他景观,常用树丛、廊桥等作为隔断[4]。框景是指特意设置的具有框洞的景观结构,游人大部分的视线都被阻隔,只能从特定的位置欣赏风景,既能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又能为远处的景观增添些许韵味。
3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植物配置技巧的应用
中国传统园林追求自然效果,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空间,都需要借助植物来营造氛围,提升整体环境的美观度和舒适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有生态性作用,更被赋予了深厚而多元的文化意涵。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就提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象征着高风亮节、坚韧不拔,是“四君子”之一,对于文人墨客而言意义非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效仿传统园林植物配置思路,注重植物的自然特征、内涵意蕴和季相变化,让建筑物与植物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氛围,提升空间的整体美感。
3.1关注自然特征
中国传统园林讲求“自然”,这也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开展植物配置时需要注重的第一原则。一方面,要注重营造景观、意境,避免过多、刻意地堆砌植物,应以景观的自然性为主要追求,让园林构建彰显自然野趣。另一方面,注重保持植物自然舒展的情态,避免对植物进行过多修剪,甚至刻意将其修剪成某个形状。当前很多现代景观设计习惯将植物剪成方形或者球形,尽管视觉上显得规整干净,但却丧失了植物本身的自然趣味。
3.2挖掘内涵意蕴
传统园林植物选择会考虑其生长特性和美学价值,也会充分考虑其内涵意蕴,选择具有特定寓意的植物,能形成美观、多元的植物景观,更能让大众在观看到景致后有所联想和感悟,形成独特的意境[5]。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选择植物时,也应适当考虑植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根据设计理念来选择植物,例如,在设计以“法治”为主题的公园、广场的环境艺术时,可设置荷花池,取莲“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味。也可根据建筑物、空间的功能用途来选择植物,例如城市休闲公园主要为中老年人提供健身、休闲的空间,可种植松、柏、菊花等具有“长寿、健康”意蕴的植物。
3.3注重季相变化
《园冶》中提到,植物配置应当“因时而借”,即根据时节变化来营造景观。中国传统园林注重植物的季相配置,确保在一年四季中均有美景可赏。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同植物的季相变化,尤其是开花植物,不同开花植物的花期波动性强,持续时间较短,如果大量选择春季开花的植物,待到夏秋季节将无花可赏,景观的美观性将大打折扣。灌木、乔木植物也同样如此,如果园林中配置了落叶乔木,就应当对应配置常绿乔木,避免冬季落叶后园中景色呈现出荒凉、萧索之感。例如,杭州为了迎接亚运会打造了一系列的城市花境,其中有多个花境考虑到了季相变化,如滨江区的百草园种植了超过90种花草,确保四季有景可赏。
3.4应用本土植物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考虑植物的美观性,也要注重生态性,这一理念符合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园林艺术理念。因此,在植物配置时,应更多地使用乡土植物,降低外来树种的比重。这是由于乡土植物在本地生存多年,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移植成活率较高,不易出现病虫害问题,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植物的生态价值,保证景观的完整性。
4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空间布局技巧的应用
4.1整体性设计
中国传统园林在开展空间布局时讲求“顺势而为”,即根据地势情况开展建筑和景观的布局,从而将不同类型的空间进行协调重组,在凸显核心建筑的同时,形成多元化的空间结构。从空间结构来看,注重“起、承、转、合”,即关注开端(入口处、候场位置)、引导(以游廊、园路等为主,起到组织人流、处理轴线关系的作用)、高潮(园林中的核心构筑及主要景致)和尾声(园林边界,包括围墙、植物边线等)。整个结构设计要做到主次分明、收放自如。
因此,在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时,首先要做好自然地形的勘察工作,了解地形空间的高低起伏,尽量避免对原有标高的过度改变,并标注好地形中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以便规划时结合地形合理设计山体、水体等景观。根据“起、承、转、合”的空间结构规划原则,在入口处设计小型景观,如花池、小广场等,在设计风格上,通过形态、样式、纹理来彰显区域的整体风格;在引导上,注意路径的规划,并根据道路的功能(人行步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开展景观规划,如沿线设置景观池、花境或适当布置廊道并配以水体景观等,同时对沿线开展功能分区,根据整体空间的类型设置主体功能区、休闲区等不同类别;高潮部分一般位于空间的正中心,要预留足够的位置布置绿化和景观小品;在空间的出口和边线位置,以绿化、围栏等布置景区,可少量设置景观小品。
4.2流动性设计
为了延长游览时长,提升观赏趣味,中国传统园林在设计时会充分利用空间,借助不同角度、不同线路开展流动性设计,凸显差异化的视觉效果,使人产生“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效果。
4.2.1注重时空序列的编排。时空序列与游览的流动性关联密切,为了合理地组织人流,一般空间内会划分出多条游览线路,不同游览线路有着不同的时空序列。为了确保动线上景观的变化富有韵律,可通过调整线路的曲折度来增加空间的折叠度,让空间更加具有层次性,丰富游赏体验;可采用四时造景的方法,设计不同时令的景观小品,充分展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性,让游客产生丰富的情感共鸣。
4.2.2做好空间的分隔和渗透。中国传统园林既讲究分隔也讲究渗透,分隔是指将空间划分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各有不同,让游客在游览时能接连不断地感受各个层次的美;渗透则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将2~3个层次的空间以前景、中景、背景等方式呈现在游客眼中,达到空间渗透的效果,进而创造出新的空间景致。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也可以利用隔断(屏风、格栅、幕布等)将空间分隔开来,然后借助借景、框景等手法使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4.2.3做好景与景之间的接续。在开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师要利用隔断、山石、水体的排布来划分空间,同时借助小径、桥梁、廊道等将不同的空间连接起来,避免景物变换造成视觉的割裂感,保证空间的连续性[6]。
4.3多模态设计
国外语言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多模态理论,认为认知不同的符号系统需要借助多种感知方式,这一理论之后延伸至多个领域,在园林设计中同样可以借助多模态理念,进一步延展游客的感知深度。中国传统园林追求自然的效果。因此,除了通过视觉和触觉来观看、接触景观以外,还会借助听觉、嗅觉来丰富体验。例如,中式园林中普遍存在水体设计,凡水体必有游鱼,进而产生泠泠水声;园林中种植多种花草,不仅能散发花香,还能吸引鸟类,引来鸟鸣啾啾。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即使在空间面积受限的情况下,也应充分考虑大众的多元化需求,对景观、环境开展多模态设计,兼顾不同感官的认知需求,让大众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受。同时,这种多模态的设计思路也是对空间景观的补充和拓展。
5结语
我国各地的传统园林蕴含着独特的艺术理念和设计技巧,可供现代环艺设计师借鉴和参考。将传统园林艺术运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中,能充分展现中式传统审美的独特内涵,为现代环艺设计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设计师要汲取传统园林的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融会贯通,才能获得全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