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影响下莲花湖湿地公园文化的彰显与传承 - PenJing8
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地域影响下莲花湖湿地公园文化的彰显与传承

2025-03-1800陈忆茹
地域影响下湿地公园文化的彰显与传承———以莲花湖湿地公园为例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与湿地公园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显得愈发重要,如何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议题。以达州市莲花湖湿地公园为例,基于公园建设现状,提出了地域文化融入湿地公园建设的策略,旨在促进莲花湖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湿地公园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湿地公园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相应地产生了具有典型人文特征和浓厚地域特色的湿地公园文化。如何彰显和传承地域文化,并将地域文化融入湿地公园景观中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以莲花湖湿地公园为例,发掘该公园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元素,通过景观塑造、空间布局、活动设置等方式,展现地域特色,增强文化认同感。
 
1现状梳理
 
1.1文化挖掘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莲花以“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独具一格,颇负盛名。莲花湖水库的建设历程是一部充满奋斗与拼搏的历史,它承载着达州岁月的沧桑,也承载着达州人民对达州的美好期望。它始建于1976年,1983年竣工投入使用,是达州重要的水源。2017年5月,达州市启动莲花湖库区及周边区域规划设计,旨在将莲花湖湿地公园打造成“达州后花园”,作为达州市的文化景观名片和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样板。

地域影响下莲花湖湿地公园文化的彰显与传承
 
莲花精神是莲花湖湿地公园文化挖掘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象征,更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财富。莲花湖采用“非均衡”设计手法,融入达州市“通达、开放、诚义、创新”精神。结合莲花湖本质属性和精神内涵,赋予莲花湖七大主题景观。其中,莲花作为重要元素,在各个功能组团均有表达,或是运用于平面布局中(湖心岛造型形似莲花)或运用于路灯、雕塑设施设计中(图1),或是运用于夜景灯光设计中。
 
1.2总体规划
 
莲花湖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良好,物种丰富。草地面积1.81hm2,水库容量1000万m3,湖岸线长21km,有“黄金岛”“白银湾”“琉璃坊”“玫瑰谷”“琉璃坊”“玛瑙池”“砗磲场”“珍珠摊”七大主题景观,包含桃花岛、来凤桥、音乐喷泉、莲舍清荫、莲子宝宝乐园、映月桥等24处特色景观节点,供游客散步、赏花、野餐等。
 
1.2.1人文特色。莲花湖湿地公园景观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达州市的精神,在设计中处处也体现了达州的民风民俗。例如,桃花岛设计,因莲花湖地处山林之中,由众多岛屿组成,每每阳春三月,岛屿周围盛开的桃花就成为市民游览的热点。正所谓“莫负春日好时光,三月桃花始盛开”。在这里,“桃花”是主角,可沿路随行,欣赏两旁高大的桃林,也可体验亲子研学项目。而樱花岛以樱花为主题,莲花台则以莲湖为形,傲立于湿地公园。
 
1.2.2景观节点设计。根据不同的主题景观和功能分区来设计。亲子乐园区以彰显童趣为主,色彩斑斓的游步道、莲花形态的游乐设施、形态多样的海洋动物、夸张的动漫人物,营造出多彩、活泼的氛围;生态湿地区是莲花湖亲水区域,以生态为主题:莲花花瓣形态的生态驳岸、生态浮岛,用来固根、固土的生态碎石渠等,以打造健康的生态系统,美化环境;砗磲广场无论是铺装还是景观小品都紧紧围绕砗磲进行设计,乳白色的碎石与色彩缤纷的植物相搭配,极大提升了景观效果。
 
1.2.3植物配置。莲花湖湿地公园物种丰富,如绣球、桃花、蜡梅、麦冬、银杏、樱花、红梅、垂柳、红叶李、红枫等,不同的植物搭配带给了游人不同的视觉享受。一方面,通过搭配不同高度、形状、色彩的植物,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例如,茂密的桃花林、樱花林,“疏可走马”的阳光草坪、红枫林等。另一方面,采用虚实结合、疏密有致的植物配置手法,营造出不同的景观主题,丰富了游客游玩体验。
 
1.3不足之处
 
1.3.1景观设计文化表达较为浅显。莲花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多以具象的方式直观表达“莲花”这一主题,例如,莲花状的路灯、垃圾桶表面的图案,以及湖心岛、音乐喷泉为莲湖形态,俯瞰犹如一朵莲花在水中盛开。这些设计直观表达了莲花湖湿地公园的莲花主题,但对于莲花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
 
1.3.2景观节点设计有待优化。莲花湖湿地公园景观节点设计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白银湾两岸利用木桥进行连接,但两侧驳岸植物搭配色彩过于单一,以绿色为主,影响了岸线美观,同时,木桥护栏较低,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砗磲广场与周边景观衔接不畅,缺乏过渡性区域;莲子宝宝乐园中的椅凳造型设计单一;玫瑰谷的花卉品种不够丰富等。
 
1.3.3服务设施单一。莲花湖湿地公园各片区均是针对特定人群设置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例如,莲花宝宝乐园以游乐为主题,可开展特色亲子活动,但场地没有配备相应的休闲娱乐设施,导致家长只能在草坪上休息,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草坪景观。又如,在游览路线上,停车点距离观鸟塔莲心塔等核心景观稍远,在游览的后半段多数游客会感觉体力不支,降低了游玩品质。
 
1.4现状总结
 
莲花湖湿地公园作为达州的城市名片之一,是达州地域文化的载体,湿地景观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城市文化,是人们了解达州这座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布局、植物配置、水体景观设计中,有效提升了公园的文化性和美观性,但也存在景观趋同性较高、内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莲花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时,应注重提升文化元素的易识别性,打造充满地域特色的空间场所[1]。
 
2设计原则与手法
 
2.1设计原则
 
由住建部印发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指出,城市湿地公园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2]。
 
2.2设计手法
 
2.2.1留存保护。在湿地公园建设中,留存保护是保留本土风貌和地域文化最直接的方法,可以降低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最大限度呈现文化景观的原始风貌。如在莲花湖湿地公园建设中,保留了水库原始的地形地貌,以湖为中心,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并举,打造花卉景观、园林景观、湖体景观、人文景观。
 
2.2.2抽象。一定的区域内在长期发展中会产生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习俗等[3]。在景观设计中,利用雕塑抽象地表达地域特征,会增强景观设计的地域特色。例如,内蒙古大学南校区生命科学院中的雕塑(图1),设计主题为“生生不息”,运用曼德勃罗集的形式感和循环重复的排列形式,以展现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目前,在莲花湖湿地公园中,仅莲子宝宝乐园卡通人物雕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2.3象征。通过载体表达其背后蕴含的深意,是园林景观设计常用手法之一。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既可以提升地域文化的层次,又可以提升城市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4]。具体存在的事物往往具有多重性质,通过利用事物与区域的某一相关特点,得到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可以增强地域的文化性。“托物言志”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也适用于场地或建筑设计,通过将情感理念巧妙融入设计中,含蓄表达内在情感。例如,位于莲花湖湿地公园东北侧的红榉广场,是连接响水桥与一级园路的交通枢纽,通过红榉象征达州人民通达、开放的性格特征。
 
3提升措施
 
3.1空间表达多样化
 
通过将地域文化融入湿地公园空间设计中,能实现空间形式的多样化表达。但要注意强调景观序列的构建,使空间形式以逐层递进的方式进行表达,形成自城市空间向景区景观的自然过渡。设计前,应深入挖掘场地历史信息、文化脉络和文化要素,将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进行有机融合,塑造出富有特色的文化空间[5]。地形地貌往往是空间场所最直白的地域标识,多样的空间设计离不开地形的变化,地形的塑造不仅可以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基地,同时也在另一方面对游客起文化隐喻的作用。另外,水体能赋予景观自然、平静、活力、动感等属性。莲花湖湿地公园空间表达形式依托现有水资源,对不同水域场所进行设计,应当采用多元化的表达,以充分展现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性。同时,通过打造水面景观和临岸景观,提升公园游览的趣味性,展现美好生态景象。
 
3.2功能分区结构化
 
为保护莲花湖湿地公园自然生态景观,应将湿地公园划分为游客游览区和生态保护区两大部分。
 
3.2.1游客游览区。设置富有达州本地文化元素的景点和设施,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达州的文化魅力。如设置以达州历史、民俗为主题的雕塑、展览和互动体验项目。然后在划分分区的基础上,结合达州本地文化元素和湿地公园打造需求,建立湿地游览区、水体涵养区、山林康养区等多个功能分区。
 
3.2.2生态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限制游客活动范围,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通过设置生态监测站、科普教育中心等设施,提升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3.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湿地公园作为供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其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出行、娱乐和健身等体验。例如,在莲子宝宝乐园可增设不同造型的座椅、提升喷泉广场灯光亮度、降低南门入口处和砗磲广场台阶灯带亮度、优化园区观光车线路、增设停靠点等。
 
3.3.1设施体验多重化。为了进一步提升莲花湖湿地公园的魅力,可开展多样化的体验活动,既能调动不同游客的参与积极性,又能引发文化共鸣。例如,公园中的砗磲场是观赏湖光山色的绝佳位置,还能为游客提供一处宁静的休憩之地,让人们感受微风拂面,倾听湖水轻拍岸边的声音,带来观赏和休憩“双重”体验。另外,增加莲花湖湿地公园中自由骑行环线,不仅能让游客轻松穿梭于湿地公园的各个角落,更好地欣赏湿地公园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的原生态环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而且能帮助游客了解湿地的重要性,提升湿地保护意识。
 
3.3.2设施形态抽象化。在景观小品等设施设计中充分考虑对场地原有的文化的传承,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可采用艺术手法,将景观设施与地域文化进行融合。可提炼莲花的具体元素,如白色、粉色花瓣及绿色莲蓬等色彩元素,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创新的设计节点,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莲花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提取莲花曲线的起伏变化,运用于园内铺装和空间布局中,既能营造出优雅而富有节奏感的游览空间,又能用于引导游客的视线和步伐。通过聚焦设施形态的抽象化创新来增强公园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提升公园的美学价值,为游客带来更加多元、深刻的游览体验,促进文化的深入认知。
 
3.3.3设施材料本土化。自然要素的应用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形成的组织结构所带来的粗糙与细腻、柔软与坚硬、松软与稀疏等特性,均是材料本身客观存在的形态感受,这些自然要素的组织结构以及形态观感,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6]。在莲花湖湿地公园设计中,应遵循“融入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深入分析场地自然条件,最大限度保留地形、水文、植物等原有自然要素。在植物选用上,尽量减少对外来物种的使用;在材料选用上,优先选用本土材料,直观彰显地域特色。综上所述,自然要素的应用在莲花湖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力求在设计中呼应自然,为游客们打造一个充满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的湿地公园。
 
4结语
 
挖掘地域文化、发展湿地文化,是保护、利用湿地资源的重要举措。提高莲花湖湿地公园建设水平,对于展现达州城市形象、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地域文化融入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既能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空间,又能提升公园的文化底蕴,从而促进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