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生命观在乡村生活空间中的设计呈现 - PenJing8
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道家生命观在乡村生活空间中的设计呈现

2025-03-1800鲍梦洁
道家生命观在乡村生活空间中的设计呈现
 
摘要:道家生命观作为古人对生命探索的智慧结晶,其重人贵生、自然朴真、形神兼养、天人合一等基本法则,对乡村生活空间设计有很大的启示。通过剖析道家生命观,结合乡村生活空间的现状和问题,探讨道家生命观在乡村生活空间中的设计呈现,以期为健康的乡村生活空间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帮助。
 
乡村生活空间与乡村人居环境相连,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接触最为紧密的区域。对于乡村生活空间设计而言,公众的身心健康应置于首位。但长期以来,乡村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发展上,人的健康与环境问题常被边缘化甚至忽视。乡村生活空间逐渐出现文化挖掘不足、生态理念缺失以及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将道家生命观的思想融入乡村生活空间建设中,可进一步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要,指导乡村生活空间设计朝着更生态、健康的方向发展。
 
1道家生命观
 
1.1道之始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在《道德经》中,老子以深邃的哲学智慧,将“道”视作宇宙万物之根源,并认为生命的终极奥秘亦蕴藏其中。他精妙地指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1]。”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道家对生命起源的独特理解。在道家看来,“道”孕育了生命,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生命源自“道”,在“道”的滋养下生长繁衍,最终又回归于“道”。
 
此外,“道”还确立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成为道家哲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道家看来,每一个生命都是“道”的显现,都承载着“道”的精神和智慧。因此,“道”成为道家生命观的起始点,更是其不懈的价值追求与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其蕴含的无限生命力,为宇宙万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使得整个宇宙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与光彩。
 
1.2道家生命观核心
 
道家生命观作为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重要构成,是道教在长生信仰与追求过程中的深刻探索,对人体生命形成了独特解读。此观念不仅揭示了生命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道家以“道”为基点,视其为万物之源与终,从“道”这一角度来论述生命,强调自然而然、追求逍遥闲适,重身养生。老子的生命观充满对自然生命的崇敬与关怀,他主张顺应天道,但不能忽视社会责任;努力延长寿命,但不能僭越自然规律[2]。同时以自然为基点,倡导天人合一,认为自然法则应成为看待事物的标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庄子则进一步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保持精神的纯净与稳定,以此达到形神合一之境。《庄子》曰:“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3]。”庄子认为养生不仅要关注身体的养护,更要注重精神的调养。形神兼备是养生的关键,只有形神俱养,才能守住本性之真,合于自然之道,从而尽享天年。
 
道家生命观的核心在于其对生命本质与自然宇宙关系的深刻洞察。其强调生命的自然起源和宇宙属性,赋予生命以神圣意义;注重生命的自然过程和修养方式,倡导重人贵生、自然朴真的生命态度及形神兼养的修养之道;并主张天人合一的生命整体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
 
2乡村生活空间
 
2.1乡村生活空间特征
 
乡村生活空间在狭义上是指在乡村环境中,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和公共行为活动空间,包括居住区景观、人文景观、道路景观、户外休闲景观。广义上指城市空间以外的所有地区,包括环境空间,建筑与环境围合空间及建筑内部的小空间。生活空间是人类居住质量的基本保障,也是乡村地理空间意义、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复合构成的有机聚合体。在乡村空间中,生活空间与人的关系最为紧密,为了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必须从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舒适度体验,切实优化乡村生活空间。
 
2.2乡村生活空间现状分析
 
目前,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尚未形成独立且系统的理论体系。现有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对乡村人居环境和农村住宅的初步探讨层面,主要关注乡村住宅的户型设计、平面形态及空间组合等具体细节。这种研究方法多借鉴于城市住宅和别墅的研究模式,导致规划方向与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
 
2.3乡村生活空间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村生活空间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挖掘不足、生态理念缺失,以及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滞后等方面。
 
2.3.1文化挖掘不足。乡村生活空间承载着丰富的乡村文化,是居民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诸多困境。随着乡村人口的流动和年轻一代的离乡,乡村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逐渐消失。同时,乡村文化的创新也面临着缺乏动力和资源的问题,一些乡村地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导致乡村生活空间的文化特色逐渐淡化。
 
2.3.2生态理念缺失。乡村生活空间的生态环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乡村生活空间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挑战。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一些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如土地退化、水体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乡村生活空间的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浪费现象严重,不仅加剧了资源的紧张状况,也制约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3.3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滞后。乡村生活空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许多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明显的短板,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如交通不畅、供水短缺、电力供应不稳定等,严重制约了乡村生活空间的发展。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亦普遍偏低,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匮乏与不足,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道家生命观在乡村生活空间中的设计呈现
 
3道家生命观在乡村生活空间中的设计呈现
 
3.1重人贵生的生命价值观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此箴言不仅概括了宇宙构成,更凸显了道家对于人的主体价值的重视。在道家观念中道、天、地、人并列为宇宙间的四大元素,将人提升到一个极高的地位,凸显了人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从道家的视角来看,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宇宙间最为珍贵的存在。道家生命观中的“重人贵生”,是对生命的极度热爱和对人的主体价值的高度赞扬。
 
 
将“重人贵生”的生命价值观与乡村生活空间的设计相结合,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系。乡村作为一个更加贴近自然、远离喧嚣的地方,使人们能更加深刻地感受生命的节奏和宇宙的韵律。在乡村生活空间设计中,应将人作为设计的主体,把人的需求和感受置于首位,涉及空间的物理布局与功能划分,更需深入理解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及心理需求[5]。需要站在居民的角度思考,才能创造真正符合人们需求,且能为人们带来舒适与愉悦的乡村生活空间。
 
日本岐阜县合掌村以居民为主体,从生活文化、生活方式的角度重视居民的需求和感受,多方合作进行乡村景观建设。在庭院空间建设中,对材料、形态及色彩进行统一的协调控制,街道公共空间统一设计空间格局,聚落休闲空间形成一定的秩序原则。同时,村庄空间强调植物与水体景观的营造,突显地域特色,激发乡村活力。整个开发策略以人为主体,与生活相协调,重视生活景观在乡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保护原生态建筑,维持该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
 
3.2自然朴真的生命过程观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类生命源于自然,自然给予人类生命,必须遵循其客观规律。庄子认为人的生与死如同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是宇宙间自然而然的律动。人们无需为生命的消逝而过度悲戚,因为生命的逝去,并非终结,反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是生命不息、循环往复的起始。道家以自然主义为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和价值,所以不能轻易改变,否则将受严惩。
 
乡村生活空间作为人与自然接触最为紧密的场所,其设计应融入自然元素,保持原始风貌与生态特性。设计师应取法于自然,保留了其独特之美,以自然养护生命,延年益寿。这也是道家设计思想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并与之和谐共处的重要理念[6]。同时,道家倡导以静养生,在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净化心灵,达到怡然自得之境。
 
浙江省义乌市何斯路村依托自然美景与古朴风情,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功转型为富裕之村。村落发展中,既保留乡村肌理与原始风情,又巧妙融合自然景观,营造宜人氛围。乡村规划维持原貌,修缮老旧住宅,传承历史遗迹。建筑改造既要保留特色,又要增添古朴风格。公共生活空间改造与绿化体系完善,使何斯路村展现出独特的绿水青山景观,彰显中国传统山水布局之精髓。
 
3.3形神兼养的生命修养观
 
《淮南子·原道训》云:“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7]。”深刻地揭示了形与神之间的主次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凸显了神的主导性与形的辅助性,从而形成了神贵于形的观念。更为重要的是,也指出了形与神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命体。
 
在乡村生活空间设计中,道家形神兼养的生命修养观展现出了其深远的意义。提醒设计不应仅停留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层面,更应关注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乡村生活空间不仅是居民日常起居之地,更是居民身心修养、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为此,可巧妙设置运动设施与休闲场所,方便居民进行身体锻炼和多样休闲活动;同时,通过精心的空间布局与氛围营造,打造宁静和谐的文化环境,使乡村生活空间成为居民精神修养的圣地。
 
四川彭山县彭祖山养生园便是形神兼养理念在乡村生活空间设计中的生动实践。依托彭祖山景区的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结合彭祖长寿养生文化,该养生园精心规划了滨河休闲活动区、中华养生馆等区域,为居民提供了理想的身心休养场所。该园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空间设计的创新思路,而且彰显了道家形神兼养生命休养观的实践价值。
 
3.4天人合一的生命整体观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老子“三生万物”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天、地、人生万物的思想,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与共生关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则进一步强调了宇宙间万物相互依存、制约。在道家思想中,天、地、人三者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大网,彼此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道家天人合一的生命整体观,在乡村生活空间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这一观念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整体环境和空间布局,以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乡村生活空间作为一个融合自然、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复杂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乡村的自然环境特点,确保设计与自然因素相契合。同时,文化背景也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乡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这些独特资源应被巧妙融入设计中,以彰显乡村的魅力和特色。
 
广西巴马是一个因长寿而闻名的村落,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巴马瑶族自治县山清水秀,风和日丽,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令人心旷神怡,更为当地居民创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巴马的水质、空气质量及地磁场都异常优越,这些因素被科学证实对人体健康具有显著的益处。巴马的乡村生活空间设计无疑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生命整体观紧密相连,这里的文化象征景观不仅展现了中国长寿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体现了传统中医文化对当地生活方式和空间设计的深刻影响。长寿作为巴马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招牌,已然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4结语
 
道家生命观为乡村生活空间设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理念。通过重人贵生的生命价值观、自然朴真的生命过程观、形神兼养的生命修养观和“天人合一”的生命整体观的运用,可以设计出更加符合乡村居民需求以及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生活空间。同时,这些设计理念也有助于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将道家生命观与乡村生活空间设计相结合,以丰富乡村生活空间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提升乡村生活空间的品质和居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