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景观风貌改造策略探析 - PenJing8
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城市道路景观风貌改造策略探析

2025-03-1700郭威
城市道路景观风貌改造策略探析
 
摘要:城市道路作为市民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的户外空间,其景观风貌的良好与否对城市外在形象及内在品质好坏均有重要影响。从城市道路普遍存在的景观问题以及改造难点出发,对应性地提出改造策略,以期为同类城市道路景观改造提供借鉴。
 
截至202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6.16%[1],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城市环境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道路事关民生四需重要的一环,是市民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的户外空间,良好的道路景观风貌,对建设高品质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的城市道路,因早期规划设计理念落后且使用年久、维护不当,存在铺装破损、设施陈旧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改造,以营造良好的道路环境,持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1城市道路普遍存在的景观问题
 
1.1路面铺装老旧破损
 
铺装作为道路的视觉基底,不仅关系到行人及车辆的通行安全,也是城市道路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伴随着道路基础沉陷等问题,铺装材料不可避免地出现老旧破损,加上在养护修复过程中由于材料和工艺不过关等原因,也会造成修复后的铺装衔接突兀,严重影响道路基底的美观性。
 
1.2道路设施纷繁杂乱
 
道路作为串联整个城市的脉络,在其范围内存在诸多设施,例如:指示牌、变电箱、工具房等,此类设施由于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均不相同,在设计阶段就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出现设施繁多、摆放杂乱以致于侵占路面等现象,且使用日久,部分设施的表面斑驳陈旧,内部损坏不堪使用,不仅影响道路景观,也妨碍市民的安全出行。
 
1.3慢行系统未能贯通
 
在提倡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倡导“步行+自行车骑行”的绿色出行方式,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2]。但一些城市道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部分路段的慢行系统未能贯通或宽度不足,导致出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乃至行人混行的现象,降低道路通行效率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1.4临街建筑立面陈旧
 
城中村建筑和老旧的居民楼,由于缺乏修缮维护,临街面外墙普遍存在饰面层开裂掉色、管线缠绕杂乱、空调外机无序摆放等问题,使立面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美感,拉低了道路整体景观风貌。且由于建筑物相比于其他设施,在行人视觉中具有相对的体量优势,上述问题对道路景观风貌的不利影响会被进一步放大。
 
1.5路侧空间缺乏规划
 
城市道路在某种程度上是广大市民生活中使用度最高的城市公共空间[3],应最大限度利用路侧空间,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实际这一原则未能得到良好贯彻,比如在城区地铁站等人流密集区,因缺乏非机动车停车位,大量的电瓶车、自行车无序停放在非机动车道上,造成严重拥堵,这种阻滞感也是影响道路景观风貌的不利因素之一。
 
1.6附属绿化品质不高
 
落后的设计理念或粗放的后期管理,导致一些城市道路存在绿化品质不高的问题。表现在植物品种适应性较差、个体植株长势不佳,加上日常缺乏管养,导致行道树参差不齐局部缺株、分隔带灌木及杂草无序生长、局部缺乏绿植、黄土裸露等,不仅未能起到美化作用,反而对景观风貌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城市道路景观问题改造策略
 
2城市道路景观问题改造策略
 
2.1景观环境层面改造策略
 
2.1.1更新路面铺装。路面的整治美化,是道路景观改造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路面改造应兼顾美观与经济的原则,机动车道铺装多为整体路面,可将裂纹路面整体铣铇一定厚度,并对基础进行填补修复后,重新进行铺装作业;非机动车道多为块料路面,考虑到经济性,
可保留现状较好的区域,仅对状态较差的部分进行拆除重建。改造过程需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工艺,从而使铺装衔接恰到好处。
 
2.1.2归置附属设施。附属设施的改造需遵循“归并同类、巧妙隐藏、化零为整”的原则,对诸多繁杂的设施进行统筹处理。公园、公厕、碧道等场所在建设阶段,在周边设置相应的指示牌,此类标牌功能趋同,可合而为一进行归并,并统一用美观、醒目、能体现当地特色的标牌样式进行重新布置。变电站、工具房等设施,可通过彩绘、贴膜等形式美化立面,也可采用密植绿化或加装挡板的形式对其外观进行隐藏。一些零散分布在人行道和路侧绿地的控制箱等设施,应迁移集中以进行整体美化。
 
2.1.3贯通慢行系统。对未设置慢行道的路段,如路侧绿地较宽,可将部分绿地改造为慢行道;如路侧绿地缺乏改造空间,可利用护栏将两侧边缘的机动车道分隔开,作为慢行道使用。对已有慢行道的,应清理违规占用路面的障碍物,以实现慢行交通系统的全线贯通。为了进一步提升市民通行便利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慢行空间细分为骑行道、跑步道、散步道[4],3条道以色彩和标识进行区分,间隔布置草坪绿化进行分隔,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提升道路的空间活力。
 
2.1.4美化临街建筑。城市的景观基于建筑,建筑创造的空间是环境景观的重要内容[5]。针对临街建筑的美化改造,应在把握立面整体基调的原则下,对景观要素进行细节处理。对于住宅楼,首先选取合适的色彩重新粉刷外墙,再将管线分别捆扎后入盒归置,并更换锈蚀的防盗窗,最后将空调外机支架摆放整齐后用格栅挡板进行美化修饰。对于临街商铺除采用上述方式之外,还需拆除违规设置的外墙及天台广告,并将招牌统一为醒目美观的样式,女儿墙可考虑以仿木挑檐结合景观灯的形式进行美化,赋予临街建筑历史韵味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良好的夜间街景效果。
 
2.1.5梳理路侧空间。路侧空间的场地规划,应根据途经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功能场所,通过提升空间的美观性和实用性,来提高市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舒适度[3]。例如:商业街或地铁站等人流交通密集区域,应预留足够数量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如空间有限,可修建立体停车库以提升空间利用率;居住社区等生活气息浓厚的位置,应设置棋牌屋、售卖机、儿童滑梯、健身器材等设施,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休憩娱乐场所;邻近山川河流等景色优美的区域,可将路侧空间作为自然景观的延伸,建设成为城市公园,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良好去处。改造方案应采取调查问卷等形式,充分收集周边居民的意见,利用群体的智慧,提高改造方案的合理性,以实现更好的景观改造效果。
 
2.1.6提升绿化品质。绿化品质对道路景观的塑造有显著影响,成功的绿化景观营造,可以打造出层次丰富、绿美结合的现代城市道路景观[6]。首先应梳理道路既有的绿化景观资源,清除长势不佳的病弱植株,对具有保留价值的乔灌木进行土壤改良并适当修剪;行道树需树形挺拔、冠大荫浓,兼具观赏性的同时,还可以为行人遮阴;中分带及侧分带应以微地形结合绿植花境,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但应及时养护修剪,避免树冠过低遮挡行人车辆视线;道路附属绿地,可布设景观节点,通过小径将行人引入其中,休憩观赏的同时可以提高绿地的空间活力。植物品种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例如在高架桥下等光照条件不佳的位置,需选用耐荫性较好的品种;在地势低洼的区域,应选用耐涝性较好的植物。此外,还可以引入夜景灯光设计,使道路绿化景观更具观赏价值。
 
2.2景观人文层面改造策略
 
通过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结合人性化的细节处理,以丰富道路本身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使道路交通的参与者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
 
2.2.1慎重对待岁月的沉淀。城市的扩张是随着道路的延伸进行的,作为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一些富有年代感的构筑物或景观雕塑,能反映出特定时期的城市面貌,这些岁月的沉淀需要慎重对待。对其改造不可一味拆除,而应进行结构加固,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保留外貌轮廓特征,从而延续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某些时候,为了城市的发展,不得不将一些市民关注度较高的老物件拆除,可以在方案公示阶段,多渠道邀请市民前往打卡留念,并在拆除后的原址,以壁画、雕塑等形式反映其原有的样貌。从而将时间的痕迹转化成新时期道路景观特有的文化符号,继续带给市民熟悉的归属感与亲切感。
 
2.2.2积极顺应时代的潮流。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愈发重视,越来越多人选择以运动收获健康。跑步作为大众参与度最高的运动方式之一,改造工作须尽力满足广大市民的运动需求,在城市主要道路铺设完善的跑步道,并配置相应的智能设备,通过实时反馈运动数据,激发人们的运动热情。同时可利用跑步道周边的碎片化空间,设置不同种类的健身器材,满足选择其他运动方式的市民需求,从而使更多人参与其中,形成全民健身的风气。另外可结合跑步道,选址建设城市驿站,提供咖啡、饮食、阅读等多种服务,在运动之余进行必要的休憩放松,从而实现高品质的运动休闲体验。
 
2.2.3细节彰显人性化的理念。道路的无障碍设施,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方便出行的基本条件,但坡陡路窄、盲道被占、管理落后等现象却屡见不鲜[7],改造时应重视。人行道沿线高差较大的区域,应设置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地面坡道,以方便轮椅和婴儿车通过;盲道的规划应避开路灯、树穴等障碍物,并在清除违规占用盲道的物品后更换完好的铺砖,还应在路口区域设置提示音,以确保盲人安全通行;坡道、盲道、无障碍电梯等相关设施,可开发专用的移动客户端,便于实时查询其使用状态,从而提前规划合理的出行路线。通过人性化的细节处理,完善道路的无障碍通行环境,让城市的文明建设更有温度。
 
3城市道路景观改造难点及对应策略
 
3.1改造难点
 
3.1.1行政区划影响较大。城市道路及其附属绿地的景观改造项目,通常由属地的政府部门投资建设,由于横跨不同的行政区域,不同路段乃至同一路段两侧的主管部门均不相同,建设主体的差异,会导致各路段的景观风格参差不一,难以形成显著的景观提升效果。
 
3.1.2涉及交叉项目较多。道路景观改造对象多为路面以上的部分,而组成道路的各要素,还包括下水道、地下管线等路面以下的设施。这些地下设施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管理,在对地下设施进行建设和维护时,由于沟通迟滞等原因,未能结合道路的景观改造项目,合理规划作业工序,容易出现反复开挖重复施工的问题,影响交通的同时也会破坏景观提升效果。
 
3.1.3施工组织难度较高。城市道路的景观改造项目,施工作业面需要挖掘占用道路,势必会增加人员车辆的通行难度;施工期间的机械噪声、粉尘污染,也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对此如未能充分考虑并周密安排,将会对工程的进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工期延误的严重后果,因此需要以更高的要求来组织施工。
 
3.2对应策略
 
3.2.1坚持全局性的顶层设计。全局性的顶层设计,是道路景观改造成功的必要条件。城市主干道等是对城市形象影响较大的门户区域,涉及较多不同的辖区,其景观改造工作,应由上级行业主管单位直接负责实施。普通道路的景观改造,为了减少行政区划对改造工作的影响,可以由上级行业主管单位统筹,针对辖区内道路景观的实际情况,以长远的规划愿景为出发点,结合实用性和功能性的需求,制定全局性的专业设计指引,并印发参照执行,从而在此类项目的前期研究阶段,即统一道路整体的景观改造风格。
 
3.2.2完善多部门的协作机制。为避免出现反复开挖、长期占道的现象,需完善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各项目单位在前期立项阶段,应充分征询属地职能部门的意见,了解拟施工路段是否存在其他建设项目,及时排除重复建设的隐患。建设单位则需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向道路主管部门申报占道挖掘许可,当同一路段近期申报多个不同项目的占道开挖计划时,则应由道路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项目建设单位协商达成合理的工期安排,将涉及占道挖掘的工序同期进行,以减少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3.2.3组建高水平的管理团队。选拔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组建管理团队,在此基础上制定细致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是加快施工进度的关键。交通疏解、施工便道、材料堆放等问题,均应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施工便道的开辟,应结合地形以及交通疏解方案进行设计,以方便车辆及机械进场施工;施工材料应根据当前的工序、次序进场,随到随用,以减少堆放。如施工场地临近居民社区,应将噪声较大的施工工序避开居民的休息时间。此外,施工组织计划还需合理统筹施工班组的工作安排,将人员充实到关键节点,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
 
4结语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8]。以现代化的技术,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城市道路进行景观改造,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景观行业从业者,应以积极负责的态度,灵活处理工程中的难点,通过对细节的把控,确保施工的质量,从而打造出高品质的城市道路景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与人文环境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