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课程体系初探
摘要:在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下,风景园林设计师须具备以人为本、面向公众的设计理念。“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课程作为风景园林工程中连接设计方案与工程建造的重要纽带,直接关系到园林工程的美观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基于此,探讨了参与式“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以期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园林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
1起于课程,立足行业导向,分析“参与式”教学基础
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关注使用者需求,公众服务能力的培养,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城市规划建设要以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在视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讲话中明确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师要以人为本,面向公众,了解公众的需求,建立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实现人类共同福祉。参与式“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完善国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契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行业发展方向,能够紧跟时代,满足高校与行业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此,针对国家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转变,职业教育应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以新工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学研同向发展为导向。
目前,“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基于理性辨析的园林工程知识体系,实现从知识的探索到参与式能力的培养,以及完成人格养成和价值引领“四维一体”的进阶式教学目标,构建参与式“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参与和跨学科合作的教学模式[1],在项目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使用者的角度看世界,设计师与项目直接关联者进行沟通,通过培养共感能力,帮助其获取与使用者共同感知的能力,建立情感连接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引入参与式设计方法,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多元实践,有利于培养具备一定社会服务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另外,通过课程调研,深入项目实践场地,以真实园林工程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施工图设计的基本原理、规范标准、绘图技能及项目管理能力。通过系统地学习,既能锻炼学生如何与公众进行沟通,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基于学情,联动教学目标,反向重构教学内容
高职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以培养具有突出综合设计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自主研究、寻求解决策略、方案设计与反馈、实践探索的递进循环式学习过程为载体,连接理论课堂与项目实践,注重学生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同向发力,强调“知行合一”,以“做中学”的方式实现对人才的培育。
“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极为重要且富有实操性的一门核心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工程原理、构造方法、施工工艺等,着重培养学生参与项目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职业素养。同时,课程内容融合了美学修养和园林植物配置技术,
体现了高度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和实用性。该课程的设置,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老城区(街区)改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风景旅游区建设、乡村景观环境质量提升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课程是学生在学习“园林制图”“园林规划设计”“植物识别”“工程测量”等课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相关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其功能是对接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图设计师、施工员、项目经理等工作岗位。
2.1素质目标
(1)树立智慧园林理念,倡导低碳绿色发展。(2)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3)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4)养成规范操作、安全文明施工、爱岗敬业的工程职业精神。
2.2知识目标
(1)园林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工程原理、工程设计、施工方法及施工管理等专业知识、现场组织流程及社会学知识。(2)掌握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管道安装工艺,熟悉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构件进行质量管理与信息追溯。(3)掌握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的质量验收要点及工程项目进度、成本控制方法。(4)掌握园林植物形态、季相特征、生长习性等方面的基础技能[2]。
2.3能力目标
(1)掌握并熟练运用园林工程原理,以及施工工艺和施工全链环的管理方法。(2)运用智慧化手段对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进行质量管理与信息追溯。(3)合理分析和解决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能客观判断园林工程项目质量优劣。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评价、决策训练;掌握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技巧,完成实验材料认知;学生在互动学习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能自发性地整合学科知识。体验和价值观目标(课程优化依据)体现在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感受,可以判断教学效果,包括认同、体会、内化3个层次;知识和技能目标(基础)体现在掌握综合模拟技术、材料建构试验方法,能够进行公众参与组织和跨文化沟通交流[3]。
3创新“三色”文化育人课程思政体系,强化目标与价值导向


通过真实设计场地任务,面对真实的场地使用者,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以及理性决策能力。通过运用参与式设计理念,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和多方协调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实现高职教育、民生培育和城乡环境更新之间的有效衔接[4]。
将“三色”文化育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项目,即“红色引领铸魂、蓝色浸润强技、绿色滋养培根”,既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培养团队和责任意识,又能立足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两山”理念的人居环境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德育元素和知识点,如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人文素养与爱国情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人性化设计与“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等。
本课程通过岗位、课程、工作任务标准、岗课对接、课赛研创、课中勤学、赛中苦练、研中巧思、创中领航,引导学生树立务实观念,具备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强化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更高效地掌握园林设计中各要素的尺度、用材、表面处理方式、施工构造的经济性与可行性,让设计更加深入合理,并符合相关行业规范。
课程模块包含六大内容,并依次对应6个螺旋式上升的工作任务,以设计院对施工图的要求为标杆,使学生掌握整套园林施工图的绘图逻辑、制图方法及内容,培养学生绘制园林施工图的能力。立足“三色”育人文化核心理念,有机融入3个模块的工作任务,激发学生投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用设计图纸讲好“美丽中国”故事。
4参与式“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教学多元实践
“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课程对应的岗位有园林施工图设计、园林植物配置、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概预算编制等,综合岗位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当今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尤其强调民众参与,工程项目从设计到实施需要与基层社区进行大量沟通与协作,较多就业岗位与基层社区相关,包括城市更新的众多项目与公众利益具有密切关系,妥善处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5]。所以,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对于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包括重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元的活动和场地设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完善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1)设计伊始学生通过实地了解场地特性,包括历史渊源、民俗特色、空间发展等,与场地规划目标、愿景达成共识,培养对场地的共同认识。重视以社区为单元居民之间关系的联结,通过特定公共场所和共同活动构建关系较为稳定的社群,增进各群体间的互动。
(2)在设计编制阶段,从居民到社区空间,包含空间地域和人群聚集的社会群体2个概念,涉及的场所包括城市社区、公园、乡村、社区、校园等,在这些场景中开展社交活动,能够构建稳定紧密的社交关系。在项目现场面对业主需求进行“头脑风暴”,细化议题内容,绘制感知地图。
(3)根据场地特性,将施工图绘制整个过程分为6个项目,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学习即上岗;前沿项目引领,上岗即上手。项目一“施工图总图设计与绘制”,以组成一套完整的施工图总图的目录及设计说明、总平面图、分区索引图竖向设计图、尺寸定位图等图纸的绘制原理、步骤及技巧,反映园林工程总体设计意图,准确表达定性、定位等宏观设计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绘制园林施工图纸的第一部分就能以运筹帷幄的条理性思维开展学习。项目二、三、四、五分别为施工图中详图的组成部分,包括铺装、砌体、园林建筑、水景模块。课程讲解结合园林景观要素中的材料种类及规格、常规构造做法、施工工艺等,并针对绘图时需要注意把控的细节进行重点突破。项目六为植物施工图设计与绘制,主要讲解植物配置图绘制流程和表达方法,掌握植物施工图绘制深度要求,综合应用植物生理、植物美学、植物文化相关知识,培养严谨细致的绘图习惯及生态思想观。
5需求导向下的参与式教学规划
5.1立足学科及行业领域,紧扣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引领专业发展、竞赛精神浸润职业标准、生态理念滋养人文素养思政的“三色”育人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在讲解优秀案例时,深挖作品蕴含的思政元素,让学生体悟知识背后饱含的深层次人文精神要素,讲好中国园林故事,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厚植行业和家国情怀,提高课程高阶性。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学习自主化。
5.2基于“理实一体、手动一体、个团一体”要求,构建“理论教学+项目实践+设计竞赛+产教融合”四位一体的教学框架
通过发掘不同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实现混合式教学,寻找参与式“园林工程施工图设计”课程教学途径[6]。课程实施过程基于兴趣和需求,在参与项目访谈、设计、施工中进行体验式学习,最大程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决策评价指标和量规制定,营造高互动、互辩、自由的学习环境,通过陪伴和引导帮助学生减少终期考核中产生的焦虑感。
5.3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构建学生高阶认知学习能力真实性评价模型,实现能力质性评估。可设置“真项目真实操”实战化的教学训练环节,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技术难度,有效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在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竞赛等实践环节,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4整合多方资源,优化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
根据园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继续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同时,整合多方资源,在课程群和专业群建设层面系统推进,优化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发展新形势,及时引入园林智能化、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等新兴领域课程,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采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开展教学实践,有目的、系统性地引导学生产生更强的学习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