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城市海岸带景观包容性设计策略及运用 - PenJing8
分享好友 园林首页 园林分类 切换频道

大连城市海岸带景观包容性设计策略及运用

2025-02-2600杨崇瑞
城市海岸带景观包容性设计策略及运用———以大连滨海西路海岸带为例
 
摘要:城市中海岸建设关乎着城市海岸带经济效益,而海岸带景观是优化海岸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城市海岸带空间类型的分析及景观包容性的设计要素分析整合,提出海岸带景观包容性设计策略,并运用在大连滨海西路东段海岸带规划与设计中,以期为实施城市更新、提升公共空间的包容性,发挥海岸带在城市公共空间多功能性提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2021-2025年)》提出,我国城市空间规划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在城市建设方面提出了优化海岸带空间布局这一政策,指通过协同发展城市与海岸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海洋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增加城市海岸带经济效益[1-3]。而城市海岸带景观建设与之息息相关,如何顺应趋势,合理规划城市海岸带景观建设等问题已不容忽视。海岸带景观建设不仅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还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滨海文化宣传,加速城市更新。在新时代,优化海岸带公园规划与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和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不同于以往片面化考虑以健全人为主导的景观设计,在城市有限土地资源下,为了满足所有人群对公园的使用需求,应将包容性理念融入海岸带景观建设中[4-6]。
 
包容性景观以人为核心,是当代景观城市社会服务的基本体现[7]。海岸带景观作为沿海城市景观发展的核心地带,理应注重以人为本的包容性景观概念。相关研究发现,英国和美国的学者在包容性景观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正义空间”(justspaces)的概念,强调景观设计应该追求社会和环境的公正和平等。而国外对滨水空间的研究最早起源于1969年,是由地理学家Forward发表的与滨水区土地利用的相关文章[6]。1982年美国华盛顿创办了滨水地区研究中心(WAC),1989年创立国际“滨水城市研究中心”[8-9]。后续美国出台的《沿岸管理法》和《沿岸区管理计划》将沿岸区域水域面积之中的临海部分,以及陆地面积之中的内陆部分和山体到海水与陆地的衔接部分定义为滨水区[10]。英国早期滨水景观生态学研究在《设计结合自然》中,同时将生态学理论与滨水景观的设计相互结合起来,以此来打造自然文明的滨水空间[11]。
 
总体而言,在国际上,对滨水空间的设计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人性化的体现则是在包容性设计前提下,以无障碍的理念基础实现,并满足各类人群活动的公共空间服务体系。国内对于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中,更多的是通过公共基础设施的分析来维护当地历史人文的景观风貌特色,用人性化的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12]。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的紧缺衍生出可持续滨海景观发展策略,较多运用保护和延续的方法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现阶段将智慧化融入滨海空间的交通、环保、水务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针对海岸带景观的设计还应根据不同空间区域进行系统的包容性设计。本研究根据《大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加强海岸线保护共治和推进社会的高质量与绿色发展的策略[13],以大连海岸带为例,进行海岸带景观包容性设计。
 
1城市海岸带景观公共空间类型
 
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区域,是人与自然相交融的重要空间。海岸带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供给公众使用和享受的开放空间,同时保护和提升海岸带的生态环境。
 
1.1海岸带滨海活动区
 
滨海活动区是指位于海岸线附近,直接与海洋接触的区域。其中大致可以分为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天象与气候类。地文景观主要有岛屿和海蚀地貌,水域风光有涌潮和击浪等天文气候现象[1]。海上观景的主要目的就是欣赏优美的海洋景色,同时给予游客多样的观景体验。海上运动,如沙滩运动、游泳、冲浪、垂钓、海滨浴场等也深受喜爱。滨海区域通常被设计成具有良好的景观、便利的设施和安全的环境,以满足人们对海滨休闲娱乐的需求。
 
1.2海岸带临水岸活动区
 
临水岸区域是指紧邻水域的陆地区域,是为公众提供观赏海景、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水景、散步、钓鱼、举办户外聚会等活动。临水区域富有极强的归属感和参与欲,良好的临水岸区域环境令人拥有舒适放松的心情,同时水边游玩嬉戏可以拉近亲子之间距离,加强人们对场地的参与感与归属感[3]。临水岸区域的设计注重与水体的连接,创造宜人的环境氛围。
 
1.3海岸带绿地活动区
 
绿地活动区为人们提供自然环境和绿色空间,是供人们进行散步、慢跑、野餐、户外运动等活动的空间。海岸带绿地活动区是指沿海岸带设置的绿地空间,用于提供休闲、娱乐和运动的活动场所[2]。区域的设计注重景观美化、植被配置和活动设施的设置,通常设置开敞草坪空间、林荫草坪空间或主题花园等人文景观,给游客提供散步、吸氧、野餐场所,感受自然人文的魅力。
 
2城市海岸带景观包容性设计策略
 
包容性设计在公共服务中的目标是确保所有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和享受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共服务应尽可能降低使用门槛,并提供更加弹性灵活的服务参与方式[13],让人们不论处在何种时空环境下都能够享受服务。包容性的设计应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过程中的包容性阻碍极其关键,它反映了设计对不同人群需求的考虑。应增加不同群体对社会的参与感,让人们享受平等的权利。这将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公平性,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的好处。包容性设计定将成为都市公共建设的重要目标。
 
2.1完善路网体系,促进系统化的包容性设计策略
 
多元化的交通方式是滨海空间建设完善路网体系的必然要求,根据使用主体和功能可划分出车道、步行和自行车道、缘石坡道、轮椅坡道以及盲道等,以满足不同交通需求。而基于无障碍的路网包容性设计,应确保滨海空间中的交通设施对于行动不便的人士来说是可访问的。这包括安装坡道、扶手、无障碍通道和盲文标识等,以方便轮椅用户、行动不便人士和视觉障碍者的出行。运用不同的功能路线连接起不同的功能空间,可以有效解决交通组织及连接问题,并提供优良的交通环境,增加各种群体参与公共空间活动的可达性。在包容性设计中,通过增加步行道的出入口,将其与外部绿道、交通站点、相邻街道等重要区域进行整体规划[3]。
 
在路面材质上,要进行粗糙、防滑处理,避免积水以及障碍物的出现,在设计上还应注意避免过多的曲折路径。坡道的材质要选择低噪音、耐磨、防滑、稳定性好的材料,做到表面平整、防滑,设置扶手,且扶手连贯。在道路两侧增加盲道,并且连续,避免产生障碍物,采用凸起材质铺设盲道,增加触感。同时,针对无障碍设施,适当增加信息无障碍系统。通过包容性路网的完善与无障碍信息融合的设计策略,促使不同使用者间的互动。滨海空间中路网体系的包容性设计可以提高滨海空间的可访问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为不同人群提供更好的交通和出行体验。
 
2.2丰富空间类型,营造共融的包容性设计策略
 
滨海空间应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划分,可划分出公共、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亲子、亲水、滨水等多种空间,并引入多样化功能。同时,空间上的设计不能只有功能使用,应当具备多种使用方式供人们选择,具有共融性与包容性。所以要考虑场地的环境、人文等因素以及人类活动需求,使滨海空间在各时间段都能被充分利用,以保持长久的活力与吸引力。由于滨海空间中各类型功能空间跨度大,需要根据人的不同活动方式以及主题进行划分。距离问题也是影响空间舒适度、活力性,以及空间是否受到人们喜欢的关键。人在滨海空间内的各种行为活动以及心理感受与滨海空间的平面距离有直接联系。为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使用需求,有些开放空间仍需要二次围合,可利用构筑物限定、界面变化、植物限定等方式,在大的空间中设置多个小空间,使空间更符合多方面需求,体现出人性化和包容性。
 
2.3完善设施功能,提升品质的包容性设计策略
 
滨海空间中公共设施的包容性建设是场地吸引各类游客的重要条件。它的包容性一般体现在安全性、普适性和功能性。挖掘公共设施基本功能相对应的典型形态与使用人群的典型使用习惯,在群体行为特征上开发多种个性化的使用方式,可增强设施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包容性。在休憩座椅的设计材质上,可选择质地温和的木制或仿木制,其不易受到温度的影响。在坡道或台阶旁边设置扶手,方便特殊群体握扶,由于海边露天空间较多,受太阳照射时间长,应选择不易受到天气影响的材质,设置合适的高度,供行动不便者使用[4]。在楼梯两侧都安装扶手,以确保包括老年人、手杖使用者和其他身体残障人士以及身材矮小者在内的各种使用者都能便利使用。安装适宜老人、儿童及其他特殊群体的照明设备,合理的发光系统也能有效避免滑倒、摔跤等的发生,能减少危险,保障人身安全。
 
3大连市滨海西路东段海岸带景观包容性设计策略运用
 
大连滨海西路东段滨海公园是该片区的核心景观资源区,同时也是大连市重要的公共活动区和景观展示区,位于大连市中心地带,是连接市区与海域的重要通道,拥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其海岸线较长,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城市商业中心和旅游景点,具备发展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的优势,适合进行多样化的滨海景观开发。
 
3.1滨海活动区景观包容性设计策略运用

滨海活动区景观包容性设计策略运用
 
在滨海活动区中,景观包容性设计与完善的路网设计相结合,可以创造一个宜人、便利、安全的环境,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场地滨海活动体验区的设计中,遵循自然最小干预场地原则的设计思路,避免出现“广场群”,是以一系列的植物景观配置配合海岸带景观路线的建设,以滨海体验作为海岸带的象征(图1)。为此在滨海体验区的规划设计中融合海洋元素与历史元素,例如铺装的设计与色彩的融合,搭配灯塔与特色景观亭,展现出历史的大连、未来的大连和开放的大连。
 
3.2绿地活动区景观包容性设计策略运用
 
在绿地活动区,景观包容性设计与丰富的空间类型相结合,可以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和活动场所,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生态绿化区位于傅家庄公园的东北角,是场地中绿地面积最大的部分,通过景观构筑物与植物种植设计来划分空间,设计自然游憩空间,包括林荫小道、观景台等,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放松心情的场所,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同时生态绿化区可以起到隔离场地周边环境噪音,营造森林氧吧、提高空气质量、降低场地灰尘颗粒的作用,为游客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生态空间(见图2)。结合海洋季风性气候来选择植物,选用乔木与灌木为主要植物品种,以耐寒耐旱为主,进而通过植物设计来改善场地内整体生态空间结构。
 
3.3中心活动区景观包容性设计策略运用
 
在中心活动区,景观包容性设计与完善的设施功能相结合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活动场所,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中心活动区是游客最集中的场所,分别位于傅家庄公园入口广场区以东和银沙滩艺术公园入口广场区以南,是整个场地最为活泼与丰富的区域。在设计中心活动广场时,要满足开放式集会广场、户外表演舞台、露天音乐广场等功能,并配置完善的功能座椅等。集中体现整块场地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面,结合原场地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配植名贵树种,在构建开敞空间的同时,丰富场地中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满足游客对场地中不同空间类型的不同需求(见图3)。
 
4结语
 
海岸带是滨海城市中影响市民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间,本研究在结合滨海带景观与包容性的设计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对城市海岸带滨海活动区、临水岸区域、绿地活动空间类型进行分析,为不同群体使用休憩娱乐等场所的景观包容性设计提供依据。以包容性的视角,从交通路线、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的层面,提出了完善使用功能与路网体系设计、丰富空间类型的包容性景观设计策略,并将其运用在大连市滨海西路东段海岸带活动区的设计中,希望为城市海岸带景观包容性设计提供思路。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