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八景山水环境与文本 图画的结合 - PenJing8
城市八景山水环境与文本 图画的结合
2022-01-30 11:37:42  浏览:2
2虚:山水环境与文本、图画的结合
 
2.1山水入文:景文结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山水自然审美已成为士人的自觉行为。山水诗从道家玄言诗中脱离出来,使得文人士大夫阶层将山水体验以文本形式得以表达与传播,促进了山水体验的继承、交流与总结。
 
2.1.1东阳八咏——八景诗文的前身
 
沈约的《八咏诗》被认为是文学八咏的滥觞。值得注意的是,沈氏具有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兼文士的双重身份,既是玄畅楼的主持修建者,也是玄畅楼上的吟咏者。虽然八咏内容与东阳真实景物并无过多关联,但用组诗将地点、场所、景物、季节、时间、际遇、情感的巧妙组织与联系引发了时人和后世士人的长久共鸣。
 
除了拟作之外,后世士大夫以《八咏诗》为原型,将体裁变为单一化的骚体、五言、七言古体或近体,吟咏对象变为真实存在的山水或古迹,完善并形成了总题分咏的形式,至宋时分咏数量已形成了八、十、十二、十六、二十、二十六、三十、五十乃至百咏之多。
 
2.1.2姑孰十咏与永州八记——城市八景诗文的开端
 
唐代的八咏、十咏使得文人士大夫将吟咏对象与具体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物直接关联。内山精也(日本学者)认为唐代形成了以地域、城市名胜景点与古迹为对象和以私人别墅、官舍园亭、寺院等为对象的连章组诗,前者以《姑孰十咏》《龙门八咏》为代表,后者以《嵩山十志》《辋川集》为代表[25]。
 
明确限定的地域范围、客观存在的景物、统一的诗歌题材、字数相同的三字景名,以及内容上时空与情景的交融,使得《姑孰十咏》在文学八景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这里仍然有必要对《嵩山十志》与《辋川集》进行简单的分析。两集中诗序的出现弥补了诗本身所不能承担的内容缺憾,如吟咏缘由、吟咏对象介绍及个人经历与体验等。《辋川集》还将裴迪创作的和诗收录在内。这些变化对后世八景诗文的丰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作为重要的风景营建实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记录了柳氏对永州风景的发掘、创造、经营、传播,对后世八景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八景山水环境与文本 图画的结合
 
2.1.3华亭十咏——创作群体的出现
 
进入宋代后,以城市人居环境为主题的八咏连章组诗题材开始被创作。随着次韵诗的成熟,以八景题材的连章组诗围绕原作者次韵开展,出现了群体创作现象,其中以《华亭十咏》《和延州经略庞龙图八咏》最为典型。这2个案例的原作者诗名均远不及次韵者,说明地方景观的选择、评价等在官僚士大夫阶层中已有开展,并通过唱和的方式提高声望以利于传播。
 
2.2山水入画:景图结合
 
士人山水独立审美意识的觉醒使得以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山水画在隋唐时期发展迅速,宋代文人士大夫以一种自觉的群体意识投入绘画,大量山水画涌现的同时,促成了“文人画”理论与实践的出现。
 
2.2.1《草堂十志图》与《辋川图》
 
卢鸿一的东溪草堂之前并未纳入“八景”研究的视野。卢氏为著名的道家隐者,东溪草堂为唐玄宗命赐官营,其十景体现出浓厚的道教色彩。除骚体诗并序的《嵩山十志》外,卢氏自绘其胜景为《草堂十志图》(图3),该图对后世影响颇大,如《宣和画谱》认为“世传以比王维《辋川》”[26]。今传《草堂十志图》通常被认为是晚唐与北宋摹本,该图分绘十景,各景右侧题有对应的诗序和诗,即采用内容上的分景描摹形式。卢氏将图、诗、诗序三者结合起来,增加了叙事性和文本的可读性。
 
庄申认为王维《辋川图》的创作受到《草堂十志图》的直接影响[27]。《辋川图》采用连续的长卷形式,对辋川二十景的关系交代更为清楚。《辋川图》较《草堂十志图》青出于蓝,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阶层推崇的对象。尽管《草堂十志图》与《辋川图》不是对城市八景的描摹,但其形成的范式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2.2.2《南康八境图》
 
《南康八境图》为孔宗瀚主持修筑赣州城后所绘,孔氏将赣州城上看到的周边真实景象,并结合自己的政绩将其绘制成图,“东望七闽,南望五岭,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云烟出没,草木蕃丽,邑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按照苏轼的叙述,该图为长卷形式,对赣州周边山川景物和城郊都有所描绘。《南康八境图》虽已不存,但为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基于地方真实场景的八景绘画。

城市八景山水环境与文本 图画的结合
 
2.2.3《潇湘八景图》
 
学界普遍认为潇湘八景是八景现象的直接来源,本文所要强调的是其能够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
 
其一,《潇湘八景图》是基于绘画进行的创作,并非对真实场景的写实描绘。尽管宋迪本人对潇湘一带的山水环境有实际的体验,但画作是针对潇湘风景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感受,结合个人思考和画艺进行的高度提炼。
 
其二,八景的连章分景组绘形式为宋迪在四时题材绘画上的创新。四字标题为宋代以来山水画常用的命名方法,尤以四时主题的命名居多,在《宣和画谱》中即可管窥一二,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将画题内容进行过详细总结。
 
其三,宋氏“地点+风物”的四字命名方式促进了绘画创作与真实风景的进一步关联,促成了《西湖十景》和宋金时期其他地方八景的形成。其四,宋迪、宋道兄弟除了画家身份外,更重要的身份是进士擢第的文人士大夫。《宣和画谱》山水科所载北宋文臣画家仅有6位,宋氏兄弟名列其中。
 
2.3理想山水——题诗入画
 
题画诗的出现为画与诗的融合创造了条件,苏轼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思想。宋迪《潇湘八景图》为意向创作而非实景描绘,在此之前,尚无以类似潇湘八景的“八景”诗歌创作③。现存最早题咏《潇湘八景图》的是惠洪(1071—1128),其分咏诗题直接采用画题八景。
 
惠洪在总诗题中提到的“无声句”与“有画诗”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进一步,反映了诗画水乳交融的旨趣。随着宋宁宗对潇湘八景诗的推动,南宋诸文人士大夫争相以此为题,潇湘八景诗成为后世撰写八景诗的典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