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八景是顺应流域山水格局营造的产物 - PenJing8
城市八景是顺应流域山水格局营造的产物
2023-09-18 17:27:10  浏览:0
城市八景是顺应流域山水格局营造的产物
 
中国传统山水营造强调“依存山水形势的规划、遵循山水规律的治理、取法山水形意的设计”[9],城市八景作为以山水空间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造的古代规制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立足汉江流域,山水营造的规制表现在城市八景高度呼应汉江沿线的山水格局,以及成为流域风土特色的场景集萃2个方面。
 
3.1城市八景高度呼应汉江沿线的山水格局

城市八景高度呼应汉江沿线的山水格局
 
笔者将汉江沿线(湖北段)的山水风景格局概括为“大山大水、大起大落,西高东低、左屏右庭,昆仑三级、毓秀苍灵”(图9)。

汉江作为长江最大支流,拥有与黄河比肩的流量,其湖北段上游左岸为秦岭,右岸为以神农架为代表的大巴山系,故曰“大山大水”;其两侧地势从海拔3106.2m的神农顶[38],降至海拔28.8m的汉口[39],3077.4m的巨幅落差可谓是“大起大落”;汉江左岸的山势连绵,由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衔接为一道屏障,而右岸则有直通洞庭湖的缺口——两湖洼地,故可谓“西高东低,左屏右庭”;汉江沿线近观有“十堰”①、岘山、隆中、屈家岭、佛子山、奓山、龟山等蕴含人文积淀的低山丘陵,中观有伏牛山、武当山、大洪山、大幕山等的中山风景,远观更有秦岭、大巴山、桐柏山、大别山、武陵山、幕阜山等高山远景作衬托,三者一道构成汉江沿线类“昆仑三级”的层级跌落;山川峻岭之苍茫,沟谷溪涧、湖沼塘渠之秀美,再有此处才俊佳人辈出,故而用“毓秀苍灵”概括。
 
汉江沿线(湖北段)的山水空间格局特征在城市八景中有鲜明呼应。在该区段的城市八景中山景和水景数量分别为42、44个,在114景目中的占比分别为36.8%、38.6%;山水景目在各城市的占比由上游至下游,山景数量呈现由50%至34%至32%的递减,水景数量呈现由31%至39%至43%的递增,这与其沿线空间的山水格局高度呼应:“大山大水”特征有“天柱晓晴”与“江汉朝宗”印证;“大起大落”之势通过“天马岩高”“平塘古渡”得以对比;“西高东低”之势有“摘星坡峻”“金沙落雁”可以体现;“毓秀苍灵”则有“书堂出相”“岵峰朝霭”“隆中草庐”予以展现。
 
3.2城市八景是流域风土特色的场景集萃

城市八景是顺应流域山水格局营造的产物
 
风土是一个地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况,反映了人与自然山水长期互动形成的风格与面貌[12]。笔者将汉江沿线(湖北段)的城市八景按“得景地”和“景致”分别分析其词频(图10),排序第一的得景地为“沧浪”,排序第一的景致则为“古渡”。该结果体现出城市八景蕴含的内在乡土地域特质。汉江沿线(湖北段)具有千年历史的城市八景数量占58.8%,其中大部分作为历时性公共智慧评选的产物早已成为地域风土的象征。

城市八景是顺应流域山水格局营造的产物

如汉江沿线下游区段是以渔猎文化为代表的江汉水乡,其风土特色在城市八景中有丰富的表达:“沧浪”“瀛洲”“白洑”展现水乡风貌;“丙穴钓秋”“五龙渔火”“高头渔隐”体现汉水边不同时间、不同意境的人文活动;“三澨渔歌”“鹦鹉渔歌”“苏湖渔唱”“沧浪渔唱”则从听觉视觉多方位呈现多样化的风土人情,从而令人体会到宋代范仲淹所书“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感受[40]。上述城市八景呈现的江汉水乡风土特色缩影,印证了八景是流域风土特色的场景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