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3个国际研究趋势 - PenJing8|盆景吧
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3个国际研究趋势
2023-11-12 19:47:06  浏览:0
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国际研究趋势
 
摘要:【目的】游憩适应性管理是缓解国家公园资源保护和游憩利用矛盾的重要方法,可以提升管理成效,是国家公园管理研究和实践关注的重点。
 
【方法】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和文献分析方法,梳理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历程,总结其研究内容,分析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结果】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经历了2005年以前的实践探索及理论萌芽期、2006—2015年的理论建构与提升期、2016—2022年的可持续发展期3个阶段,体现出研究技术创新和理论水平的提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游憩资源、游憩环境、游客、游憩服务4个方面,涵盖资源监测与评估、承载力水平判定、游客时空行为监测等内容。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国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人类干扰、气候变化、游憩生态系统等方面,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游憩适应性管理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结论】中国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要在借鉴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实践和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公园的具体地域系统,选取适合的技术指标,构建相应的技术体系,实施游憩适应性管理措施。
 
随着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和人们对休闲游憩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游憩与保护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加强国家公园游憩管理。国家公园游憩管理的核心包括游憩资源管理、游憩环境管理、游客管理及游憩服务管理[1],涉及人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不确定性[2],需要进行动态的、适应性的管理。适应性管理(adaptivemanagement)区别于传统的管理方法,是一种通过从管理过程和结果中学习知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目标和策略调整,从而确定和优化管理战略的系统方法[3],其管理方案是动态的、不断调整的、反复的决策结果[2],适用于不确定性高、可控性强的情况。可控性即管理者可通过监测数据对假设方案进行检验,来判断管理的效果[4]。

国家公园游憩管理面临着气候变化、人口增长、技术发展等人与自然环境各方面互动关系的不确定性,亟须研究并采用与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相匹配的动态适应性管理模式[3,5]。游憩适应性管理通过建立循环及可调适的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系统,并对国家公园进行动态监测、反馈和调整,减少游憩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可以提升管理成效,降低管理成本[2,6],对于缓解国家公园资源保护和游憩利用的矛盾[7-8]、促进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9]、提升访客满意度水平[10]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国家公园游憩管理往往表现出适应性管理的特征[8],而且已有很多关于游憩适应性管理有效性和使用工具的实证研究。Reid等[10]采用定量和定性访谈法评估谢南多厄国家公园露营管理政策对营地修复和游客体验改善的有效性,发现游憩适应性管理政策在保护自然资源和提供高质量露营体验之间取得平衡;Moore等[11]探索了澳大利亚保护区将游客管理框架和管理有效性评估结合运用到适应性管理中的模式;Lawson等[12]提出计算机模拟建模在拱门国家公园社会承载能力的主动监测与游憩适应性管理中的应用;Mancini等[13]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角度,提出适应性治理框架对于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国也已有一些研究关注到游憩适应性管理,如贾倩等[2]在对国家公园游憩管理机制研究中就提到建立游憩适应性管理系统对提升管理成效的作用;李奕等[7]分析和总结了国外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旅游的适应性管理策略和经验借鉴,提出游憩适应性管理在缓解野生动物保护与游憩利用矛盾中的重要作用。相对而言,中国关于游憩适应性管理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理论构建和研究深度不足[1]。因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的知识图谱分析,对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研究阶段、研究内容、研究趋势进行梳理和呈现,以更好地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国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以Webof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基础,检索“主题=nationalpark(国家公园)AND主题=recreationmanagement(游憩管理)ORrecreationactivities(游憩活动)ORvisitormanagement(游客管理)ORvisitorservice(游客服务)ORwildlifetourism(野生动物旅游)ORsustainabletourism(可持续旅游)ORadaptivemanagement(适应性管理)”的文献,由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能够检索到的最早相关文献时间为2003年,设置检索时间跨度为2003年1月—2022年12月,精确匹配高级检索,共得到8877条相关文献。对文献数据根据以下条件进行筛选和处理:去除重复文献,剔除个人学术成果和科研机构相关介绍,删除卷首语、文章评论等条目,最终得到6203篇相关文献,将其作为本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的基础数据库,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词、时间线图谱聚类分析。因国内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尚未广泛开展,相关研究较少,未形成知识体系,
因此本研究仅集中于国外相关文献。
 
对6203篇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年谱分析发现(图1):在2007年以前,发文量很少,相关研究缺乏;从2007年开始,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相关研究呈现指数级增长,2007—2022年年均发文377篇,其中2007—2014年,相关研究进展较为平稳,年均发文200篇,2014—2022年发文量稳定增加;2022年发文量有所减少,年均发文553篇,这反映国外关于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在过去20年的发展已逐步成熟。
 
 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3个国际研究趋势
 
2“人类干扰—气候变化—游憩生态系统”的研究主题演进趋势
 
在对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发展阶段和核心内容进行梳理基础上,本研究对关键词进行时间线图谱分析,探讨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的趋势特征。选择CiteSpace的自动聚类选项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分析,选择“K”选项聚类方式,生成7个代表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的主要类别,序号为0#~6#,序号数字越小说明该聚类越重要。

由节点大小可看出聚类0#“人类干扰”(humandisturbance)中重要的关键词为动态、多样性等,聚类1#“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的主要关键词由适应性管理、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转变为可持续发展,聚类2#“游憩活动”(physicalactivity)的主要关键词有户外游憩、健康,聚类3#“满意度”(satisfaction)的主要关键词为游客、体验、满意度等,聚类4#“保护区”(protectedareas)的主要关键词由保护区向可持续旅游转变,聚类5#“游憩生态”(recreationecology)的主要关键词由保护、管理向生态旅游转变,聚类6#“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的主要关键词为利益、支付意愿、偏好等。其中“人类干扰”“气候变化”“游憩生态”3个聚类的关键节点较为突出,且其中的研究内容都向纵深方向演进,体现出研究深度的逐渐拓展。在“人类干扰”聚类里,研究关注点从游客数量和游客行为对国家公园造成的实际干扰演变为人类干扰作用的预测变量[64],主要是由于对游憩承载量计算方法的成熟应用,能够根据预测变量进行适应性管理,关于“人类干扰”主题的研究在2014年之后有所减少。

在“气候变化”聚类里,前期研究注重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景观的影响,后期研究关注游客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因素[65]。在“游憩生态”聚类里,管理、国家公园、社区、生物多样性是最开始的研究关注点,之后生态系统[66]、服务管理[67]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是国家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建立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经营企业、游客、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多方合作机制[2],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游憩适应性管理机制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3启示与展望
 
国外关于国家公园游憩的研究发展比中国早得多。2013年前中国关于游憩适应性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游憩管理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68-69],近几年随着中国国家公园的建立和游憩需求的增加,中国国家公园的游憩利用规制和适应性管理模式备受国内学者关注和讨论[6,70]。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游憩利用有待形成科学化的管理体系。
 
中国和国外国家公园在游客属性和行为特征、居民分布、资源禀赋、生态系统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中国国家公园的游憩适应性管理及研究既需要借鉴国外国家公园游憩管理的宝贵经验和理论,同时要因地制宜,结合中国国家公园的具体地域特点,选取适合的技术指标,构建相应的技术体系,实施游憩适应性管理措施,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以处理好人地关系为核心,保证人类游憩行为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国家公园游憩资源的稀缺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国家公园游憩和自然教育需求要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前提下实现。中国国家公园物种类型、资源条件与国外国家公园有很大不同,国外研究中对资源条件的监测与测算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中国要根据实际的资源保护需求来确定评估指标。未来中国要更好地实现有效的游憩适应性管理,需要解决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问题,研究并提出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互关系模式[71],通过重要性、敏感性评价,将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境保护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土地优先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72],建立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变化而动态调整的生态保护红线适应性管理方案。
 
在游客的适应性管理方面,中国国家公园游客的行为特征、认知态度与国外国家公园游客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国家公园游客游憩时空行为特征、认知态度、游憩偏好的研究,利用ROS、VAMP等理论,对中国国家公园内游憩利用类型、游憩产品开发进行适应性管理,同时根据各季节资源特征调整开放时间,实现动态调整。
 
此外,由于中国国家公园所处地区居民结构复杂,应进一步探索国家公园内的人地互动机制,展开包含游客、原住民、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等的人地互动机制研究[73],在综合规划过程中引入多方参与机制实现共同管理[74],形成适应性共同管理模式,探求旅游利用中的人地和谐共生之道。